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師都有誰?

西漂逐夢


各個朝代都有許多,像姜子牙,管仲范蠡等等,下面簡單介紹幾位有名謀士的。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力勸劉邦保存實力,不與項羽爭鋒。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聯孫抗曹,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蜀漢政權,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諡號“貞武”。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比之諸葛亮。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晨鏘鏘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古來謀士萬千,今舉五人。

05.商鞅。

起於秦之路,斷不可少商之功。商本魏人,以魏不用,於是走秦,如孝公謀。商學者法也,其於孝建之秦謀,皆本於法家之意。商鞅說秦孝公重其後於矣,始於秦法之舉。秦為一世胄支之國。故秦人於秦始也,有甚大之功。今秦欲強,遂得改昔之制。商鞅為一外者,欲行新政,談何容易。

商又多為法,以抑秦世族之非。終,商令強秦,為一畏者。而商謀國有功,未能全身,遂裂而死,慘甚。


04.劉伯溫。

伯溫為太祖左右之重要謀士。明之立,不離公之策。不過,公亦不能自保。最後之事,亦草草結局。不然,亦不作一書,亦不能於生時明,而待死者方送帝。

03.諸葛亮。

諸葛亮在中國士中之位甚奇。他是一個幾被稱為完人。非其計謀,猶包之與備間,是為世範。亮不能北伐成,有甚多者。既有後繼無人,亦有其身者也。不過,諸葛亮在中國歷史者實異。故,有此也,亦意中之。



02.張良。

漢四百年江山,少良之貢。張良本是一個沒之貴後。此人與思文騶騶之士不同。張良是一個敢任者。秦始皇時,輒敢延客,擊始皇身。雖終不成,但見其膽。


01.管仲。

夫管子,被稱為中國士之集像,諸葛亮為其首粉絲。少時之亮,常願為下一管。不過,管仲可使齊在亂中強,且開創性者多建治之,及其所以為一佳士也。

金陵少年評曰:謀士者,成人也,敗人也。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鬼谷子—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姜子牙(呂尚)—韜略鼻祖、兵家之宗

管仲—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

范蠡—奇謀成霸業、經商成鉅富

李斯—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

張良—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

郭嘉—十勝十敗論,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諸葛亮—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

魏徵—唐太宗的治國媒臣

趙普—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

劉基—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

洪承疇—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


念塑


答:先定義一下謀士。《說文解字》上說,慮難曰謀,就是籌劃應對困難局面。這裡重在籌劃,而非單純的對策,計謀。籌劃是謀局者,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推動局勢向想要的結果發展。士者,始於十止於一,是破難之眼。另說,士指一個階層,介於官和民之間。

由此可見,我們常說的呂尚,管仲,張儀,蘇秦,諸葛亮,劉伯溫等,都不是謀士。他們是官,手握大權,他們之謀,是基於權力做基礎,否則毫無用處,只能稱謀臣。更有張良,許攸,程昱等,臨事獻策,上中下三,此為策士,更談不上謀士。

歷史上真正的謀士,如鬼谷子,司馬微才是,面對亂局,設定結果,以高超才智,運籌天下才俊,進而達到目的。而自己置身事外,沒有一絲權勢。有的只是對天下大道的梳理,引導。

1、鬼谷子,據傳叫王詡(約公元前400年—約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時期顯赫人物。一說衛國(河南淇縣)人;一說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一說漢水之濱關內雲陽人。著名謀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才智超群,神妙莫測。蘇秦,張儀、龐涓、孫臏、商鞅等都是他的學生。他們以不同的學說,白乾,服務不同的勢力集團,有的還是生死冤家。其實,他們只是鬼谷子的棋子,他們的命運,作用,是鬼谷子早在教學中已籌劃好的,所以,鬼谷子是戰國的謀局者,一切皆在他掌握中。此消彼長,你弱我強,合縱連橫,引導亂世歸秦,列國才俊皆是演員,總導:鬼谷子。

2、司馬徽,別稱 水鏡先生 字號 德操 三國時期人。 一生清雅,善知人。諸葛亮、龐統、徐庶等都是他學生,司馬懿是他同族晚輩。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初仕東吳孫權,徐庶仕曹操,在不同政治集團呼風喚雨。司馬懿初期不出仕很奇怪,一個官僚世家子弟,根本不符合他的教育背景。只能解釋說他沒想好跟誰最有利。不曾想龐統因性格問題獨自離開東吳,投奔劉備。他成為多餘的棋子,他的死就是必然了。即便如此,亂世仍然在司馬微的導演下走向三分,在戰亂的磨合消解後,最終歸司馬家。但司馬微始終是一介布衣,以勢御才,以才謀勢,笑談間,天下定。

所以,謀士者,是個特殊的階層,不光指才幹,謀臣和策士只是他的棋子。


五嶽十八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爭議,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期間各種人才層出不窮。單就歷史上著名謀士而言記錄史冊的又何止千百人,我們不可能在本文中將其一一道來。接下來我們就針對歷史上七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謀士來介紹一下,下面僅代表我的個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見或者建議請留言評論。

下面介紹按照年份,不含排名。



一、百家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姜子牙72歲時垂釣於渭水之濱得遇文王,民間有“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興盛八百年”之說,可見姜子牙對於周朝的重大意義。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的軍事統帥。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武王消滅殷商,建立周朝。後又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



二、 兵家至聖、兵學之祖——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後經吳國重臣伍子胥推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三、 智將能臣、奇人商聖——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雖出身貧寒,卻博學多識,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



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出身韓國貴族,韓國滅國後心存亡國亡家之恨於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雖未成功卻名揚海內。在楚漢之爭中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漢朝建立後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在隆中。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其定三分天下之計。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積力促成孫劉聯盟,打敗曹操後取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六、神機妙算、智多巨星——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七、心學鼻祖、國學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周郎顧天下覆


第五名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謀士,宰相,是蜀國的策略擔當,雖然其能力更側重於政治,但是其謀略依然將落魄官二代劉備輔佐到蜀國帝王的地位,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其智謀配合其機關術奇門遁甲等奇術,也有莫測之力。他是自古不爭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聖”,雖然在同時期謀略方面,周瑜司馬懿與之不相伯仲,但諸葛威名對後世影響甚大,所以在我心中壓過同時期謀士,成為中國歷史上智謀之士第五名。

第四名范蠡

這位謀士以奇謀著稱,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二十餘年,終於幫助越王復國,滅掉吳國,一雪前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進軍上界,三次經商成為鉅富,三次散盡家財,人稱商聖。當然范蠡的能力或許在商業上體現更多,但是經商亦需要謀略,范蠡之謀略僥倖壓過臥龍,位列第四。

第三名 劉基

劉基劉伯溫,明朝開國元勳,輔佐乞丐朱元璋登頂大寶,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但是臥龍並未助劉備一通天下,劉基雖有政治才能,但遠遠不如其謀略,也算是個純正的謀士。

第二名 張良

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圖謀恢復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未成。後更姓換名,亡匿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張良張子房謀略過人,人稱“謀聖”,可見其智謀之高,劉邦能成事,張良功不可沒。

第一名姜子牙

姜子牙之名不需要多說,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而他之所以在張良之上,一是因為張良得到的是《太公兵法》,二是姜子牙可以算是謀略的師祖,資歷甚老,所以為第一。若是真比較,是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尚未可知。


名稱過於寬泛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諸葛亮三歲喪母,五歲喪父,由叔叔諸葛玄撫養。諸葛玄被袁術任為豫章太守,諸葛亮隨叔叔到任,後又隨之上投奔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故,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受司馬徽、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對”,被拜為軍師。劉備讚賞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此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兩地,與曹、孫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曹丕廢漢稱帝,建立魏國。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蜀漢建立,他任丞相。劉備“白帝城託孤”,他是顧命大臣。劉備去世,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並主理政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相持於渭南,因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的軍中,享年53歲,尊其遺囑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相傳諸葛亮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隻箭,又製作"木牛流馬",用於山地運輸。著作《諸葛亮集》。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佈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年) 明朝的謀臣,開國元勳。名基,字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元統元年(1339年)中進士,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因其建議不被朝廷的採納,才能受到朝廷的壓制,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潛心著述。著有《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兩次請他出山,經過深思,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向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從此視其為的心腹和軍師。

出山之後,首先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朱元璋依計而行,不久削平江南群雄,而後揮師北上,攻入大都,消滅了元朝政權,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劉基作為開國元勳,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國學文化人


鬼谷子。其學生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可以說是智謀和縱橫的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