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

歙縣

歙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著名的黃山風景名勝區南麓,新安江上游,縣域面積2122平方公里,人口50萬人。境內山水翕聚,重巒疊嶂。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五峰拱秀,六水回讕”,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水城、橋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歙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歙縣村落歷史悠久。許村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棠樾村、漁梁村、雄村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瞻淇村、昌溪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25處,省級傳統村落51處,24個古村落列入黃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工程,漁梁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歙縣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地面不可移動文物3785處,被公佈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1處(古城範圍內80處);擁有國有、民營博物館、紀念館8座,縣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餘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4個。歙縣文旅資源豐富。擁有5A級景區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4A級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雄村,石潭油菜花、坡山雲海等享譽省內外,是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和安徽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一、歷史沿革

大約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歙縣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開拓著古老的文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屬會稽郡;楚、漢之際屬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屬丹陽郡;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把歙縣的土地劃分出始新、新定、黎陽、休陽,合歙、黟兩縣共六縣,置新都郡;晉太康元年(280年),更名為新安郡,歷東晉、十六國、南北朝、至隋開皇九年(589年),三百多年裡,歙縣一直為新安郡所轄;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屬歙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休寧,歙縣屬新安郡。恭帝義寧元年(617年),汪華遷郡治於歙縣。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為徽州路,治歙: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治歙;至正七十二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仍治歙。徽州府此次改稱以後,直至清亡(1912年)540餘年,名稱穩定不變,歙縣一直為徽州府治。

二、歷史文化價值

歙縣在其歷史上長期作為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首先,文化價值方面,歙縣一直作為徽文化中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方面,豐富的徽派藝術遺存更是體現其價值所在;科學價值方面,歙縣獨特的城防及水利科學技術提供了了解古代科學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途徑。具體來說,歙縣的歷史文化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歙縣是中國古代城市格局與山水環境營造良好結合的典型代表

歙縣境內山水環繞,文物古蹟眾多,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是一座獨特的山城、水城、橋城。古城山體主要有烏聊山、西幹山和問政山。烏聊山以南北向斜貫歙縣古城,將古城自然地分為兩大組成部分,西部古徽州府城及東部徽州府首縣古歙縣縣城。府城東城牆依山而建,山與城垣聯成一體,蔚為壯觀。西幹山位於古城西側、練江之濱。揚之、布射、富資、豐樂四水匯於城西,貫穿城南。問政山位於歙縣古城東,山上竹林茂密。總體來說,“即山為城,以溪為隍”是歙縣古城環境的特色,而其城市格局依山據水、建築與地形良好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營造理念。位於城南的漁梁壩是歙縣古城環境營造的偉大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古城水環境,使原本直瀉而下的江水形成了寬闊的水面,其建設意義及建築藝術都是中國古代城市環境建設、工程建設方面的典型範例。

2、歙縣是中國古代山區城市型制建設的典型代表

歙縣築城始於隋末,其城市型制既不四方規整,也不講究中軸對稱,而是依山就勢,自然形成。歙縣古城作為一種新的城市形態率先之作,代表了隋唐以後中國傳統城池佈局演變的開始,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及建設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傳統儒家學說在實踐中進一步和自然相結合的典型範例。更為難得的是,徽州府城和歙縣縣城唇齒相依,互為依靠,形成“府縣雙城”的規劃建設形式,在中國現存的古城中也不多見。

3、歙縣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

歙縣城池的營建,首於州城,其範圍即今縣城的西半部。明初加筑後,其格局基本定型,設五座城門。明嘉靖年間,為防禦倭寇侵犯,府城城牆增高加固,並築月城。縣城也在此期間修築,城門有四。府城內現保存完好的南、東兩座譙樓是古城建築的精品。其中南譙樓的歷史文化價值更高。南譙樓始建於隋末,歷代修葺中都沒有改變原來的造型和工藝,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隋代建築風貌,屋頂坡度比較平緩,屋面簷口平直。我國已沒有隋代建築遺存,即使是基本保存隋代風格的木構建築,也屬罕見。故該譙樓具有唯一性,具有相當高的建築史學價值。

4、 歙縣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歙縣古代經濟的繁榮使其“盛館舍、擴祠宇、立牌坊”的傳統盛行,其傳統民居建造數量之多,工藝之精,為國內罕見。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徽州工匠將北方四合院式的建築形式和南方幹欄式建築結構相結合,形成了風格獨具的徽派民居建築。徽派建築的最大特點是表現出對山水自然環境的依賴關係。無論是住宅、園林、祠堂、廟宇、牌坊、亭閣,都力圖與山水融為一體,保持一種天然和諧。除此之外,徽派建築的工藝頗多古代遺制,具有隋、唐遺風,保留了宋、元做法,體現了明、清特點,通過民居、祠堂、牌坊集中表現出來,充分體現了徽派建築工藝在建造藝術上的卓越成果。現歙縣境內仍保存祠堂30多處,明代民居110餘處,清代民居數以千計,此外,塔、橋、亭、樓、閣等遍佈城鄉,使歙縣成為徽派建築的博物館。

5、 歙縣是中國古代傳統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歙縣自古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在徽州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南宋以後,“程朱理學”作為封建統治者所奉行的儒家學說,對徽州的影響特別大。明、清兩代,收入詩林、文苑、儒林的歙縣人達340餘人。僅清康熙年間,全縣就有社學、書院126所,出現了“十戶之村、無廢誦讀”的良好教育環境。新安畫派、新安經學、新安醫學、徽派版畫、徽派篆刻等在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明代中葉,歙縣書坊林立,成為全國三大刻書業中心之一,諸如《古今文苑》《校注古本西廂記》《琵琶記》等許多古典名著都在歙縣出版。歙縣文風昌盛,教育發達,自唐至清共中文武進士770人,摘取狀元、榜眼、探花、傳臚、會元、解元等桂冠者達50餘人,甚有兄弟同登科、父子為尚書、祖孫兩軍機的佳話。此外,還有戲劇家汪道昆、新安畫派祖師漸江和尚、物理學家鄭復光、訓詁學家程瑤田、經學家金榜、傑出的理財家王茂蔭、“揚州八怪”中的羅聘和汪士慎、近現代最具影響的有經學大師吳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及國畫大師黃賓虹等。此外歙縣傳統工藝奇葩尚有徽墨、歙硯和磚雕、石雕、木雕和竹雕工藝等。

三、歷史建築

歙縣數量眾多和類型各異的牌坊體現了我國封建統治者宣傳封建禮教、標榜功德、旌表孝義、貞節的傳統。歙縣境內保存完好的101座牌坊,佔徽州現存牌坊總數的90%以上,形成獨特的“牌坊文化”現象,是中國封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真實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