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

歙县

歙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著名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新安江上游,县域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境内山水翕聚,重峦叠嶂。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五峰拱秀,六水回谰”,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水城、桥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歙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歙县村落历史悠久。许村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棠樾村、渔梁村、雄村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瞻淇村、昌溪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5处,省级传统村落51处,24个古村落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渔梁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歙县文化遗产众多。现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1处(古城范围内80处);拥有国有、民营博物馆、纪念馆8座,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4个。歙县文旅资源丰富。拥有5A级景区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4A级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石潭油菜花、坡山云海等享誉省内外,是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和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一、历史沿革

大约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歙县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开拓着古老的文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属会稽郡;楚、汉之际属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属丹阳郡;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把歙县的土地划分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合歙、黟两县共六县,置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为新安郡,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开皇九年(589年),三百多年里,歙县一直为新安郡所辖;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属歙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休宁,歙县属新安郡。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汪华迁郡治于歙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为徽州路,治歙: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治歙;至正七十二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徽州府此次改称以后,直至清亡(1912年)540余年,名称稳定不变,歙县一直为徽州府治。

二、历史文化价值

歙县在其历史上长期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文化价值方面,歙县一直作为徽文化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方面,丰富的徽派艺术遗存更是体现其价值所在;科学价值方面,歙县独特的城防及水利科学技术提供了了解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途径。具体来说,歙县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歙县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与山水环境营造良好结合的典型代表

歙县境内山水环绕,文物古迹众多,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一座独特的山城、水城、桥城。古城山体主要有乌聊山、西干山和问政山。乌聊山以南北向斜贯歙县古城,将古城自然地分为两大组成部分,西部古徽州府城及东部徽州府首县古歙县县城。府城东城墙依山而建,山与城垣联成一体,蔚为壮观。西干山位于古城西侧、练江之滨。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汇于城西,贯穿城南。问政山位于歙县古城东,山上竹林茂密。总体来说,“即山为城,以溪为隍”是歙县古城环境的特色,而其城市格局依山据水、建筑与地形良好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位于城南的渔梁坝是歙县古城环境营造的伟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古城水环境,使原本直泻而下的江水形成了宽阔的水面,其建设意义及建筑艺术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方面的典型范例。

2、歙县是中国古代山区城市型制建设的典型代表

歙县筑城始于隋末,其城市型制既不四方规整,也不讲究中轴对称,而是依山就势,自然形成。歙县古城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率先之作,代表了隋唐以后中国传统城池布局演变的开始,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建设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传统儒家学说在实践中进一步和自然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更为难得的是,徽州府城和歙县县城唇齿相依,互为依靠,形成“府县双城”的规划建设形式,在中国现存的古城中也不多见。

3、歙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歙县城池的营建,首于州城,其范围即今县城的西半部。明初加筑后,其格局基本定型,设五座城门。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侵犯,府城城墙增高加固,并筑月城。县城也在此期间修筑,城门有四。府城内现保存完好的南、东两座谯楼是古城建筑的精品。其中南谯楼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高。南谯楼始建于隋末,历代修葺中都没有改变原来的造型和工艺,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隋代建筑风貌,屋顶坡度比较平缓,屋面檐口平直。我国已没有隋代建筑遗存,即使是基本保存隋代风格的木构建筑,也属罕见。故该谯楼具有唯一性,具有相当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4、 歙县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歙县古代经济的繁荣使其“盛馆舍、扩祠宇、立牌坊”的传统盛行,其传统民居建造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国内罕见。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徽州工匠将北方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和南方干栏式建筑结构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徽派民居建筑。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无论是住宅、园林、祠堂、庙宇、牌坊、亭阁,都力图与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除此之外,徽派建筑的工艺颇多古代遗制,具有隋、唐遗风,保留了宋、元做法,体现了明、清特点,通过民居、祠堂、牌坊集中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工艺在建造艺术上的卓越成果。现歙县境内仍保存祠堂30多处,明代民居110余处,清代民居数以千计,此外,塔、桥、亭、楼、阁等遍布城乡,使歙县成为徽派建筑的博物馆。

5、 歙县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歙县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在徽州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南宋以后,“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儒家学说,对徽州的影响特别大。明、清两代,收入诗林、文苑、儒林的歙县人达340余人。仅清康熙年间,全县就有社学、书院126所,出现了“十户之村、无废诵读”的良好教育环境。新安画派、新安经学、新安医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等在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明代中叶,歙县书坊林立,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业中心之一,诸如《古今文苑》《校注古本西厢记》《琵琶记》等许多古典名著都在歙县出版。歙县文风昌盛,教育发达,自唐至清共中文武进士770人,摘取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会元、解元等桂冠者达50余人,甚有兄弟同登科、父子为尚书、祖孙两军机的佳话。此外,还有戏剧家汪道昆、新安画派祖师渐江和尚、物理学家郑复光、训诂学家程瑶田、经学家金榜、杰出的理财家王茂荫、“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汪士慎、近现代最具影响的有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及国画大师黄宾虹等。此外歙县传统工艺奇葩尚有徽墨、歙砚和砖雕、石雕、木雕和竹雕工艺等。

三、历史建筑

歙县数量众多和类型各异的牌坊体现了我国封建统治者宣传封建礼教、标榜功德、旌表孝义、贞节的传统。歙县境内保存完好的101座牌坊,占徽州现存牌坊总数的90%以上,形成独特的“牌坊文化”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真实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