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用戶787883826599


【書文小品】詳解:《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清新自然,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意境優美,暗含深刻的禪理。欣賞這種詩,結構不是主要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來講,詩歌的常見結構大約是這六種: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

縱觀《鳥鳴澗》全詩: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都在表達自己在春夜山中所見之景,這首詩出奇的地方不在結構上,而是在平淡的表述中製造出驚奇的表達效果和優美的意境。與其糾結結構,不如進入意境審美。

這首詩寫於大唐天寶年,當時王維在朋友皇甫嶽的別墅中,此別墅在溪山,喚作云溪別墅,一夜,靜坐的詩人感受到山間的種種微妙,創作了這首詩。

唐末文學家司空圖在討論詩時,十分讚賞王維的詩歌,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

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為了方便欣賞詩的意境,我們引入司空圖的“四外說”作為欣賞的抓手:

“戴容州雲:`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今足下之詩,時輩固有難色,倘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後世文論家將以上司空圖的論述總結為“四外說”(韻味說),簡而言之,一首好詩應當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好詩除了浮在字面上的形象之外,還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中朦朧的境象。詩的作用不在於描繪事物,而在於引發讀者的聯想,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我們先還原王維這首《鳥鳴澗》的物象,看看作者詩中的世界真面目是怎樣的:

一個幽靜甚至寂靜的春夜,詩人獨立桂花樹下,心情靜好,月出東山之上,細小的桂花在皎潔月光下飄落,山澗中棲息的飛鳥被驚醒,發出朦朧的叫聲,而後世界又歸於平靜。

王維粗略地勾勒了一幅優美的春夜圖,留給讀者的是“靜”的印象,他沒有對事物進行具體描,如賞景人的形象如何、落花如何、鳥鳴聲如何、月亮如何都沒有寫,但是他利用他的視覺、聽覺,尤其是聽覺,將春夜中的美景表現得生機勃勃。

然而將詩中20字分開看,我們只能發現這些景象都很安靜:人無事,花無聲,月無眠,鳥聲朦朧,春水無聲。

乍一看,這是一幅喧鬧的春夜圖,細看之下才發現這是一幅寧靜閒適的春夜圖,只有當詩人內心安寧到極致時,才能將動化為靜。

所以,我們欣賞《鳥鳴澗》,最應該感受的是詩外,而不是詩內的景象。在詩人安靜閒適的心靈中,物象與內心世界緊密相連,動與靜都存在,每個物象都具有獨特的變化。

景外之景:好詩除了表面描寫的形象之外,還能讓讀者聯想到意蘊更深厚、更模糊的多重景象,引發讀者美妙的審美體驗。

《鳥鳴澗》中,作者用動襯托靜,用花落、鳥鳴等小的動靜來襯托整座山的安靜,隨意選取花、水、人、鳥等獨立的景象,聯合背景連綿的春山、傾瀉的月華,整體上構成安靜空曠的春景圖,這是讀者可以感受到的畫中之景。

那麼畫外之景怎樣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王維的思想背景有所瞭解。

眾所周知,王維信仰佛教禪宗,所以他對宇宙萬物的精神比其他詩人體會要深,我想這也是他喜歡寫山水田園詩的主要原因。

詩人在寂靜春夜獨立庭院中,一方面感受到萬物空靈,一方面又感受到萬物生動,月華傾瀉,鳥兒低鳴,花落無聲,能將這些極細微的景象觀察入內心,說明詩人不是真的閒得發慌,而是他內心十分閒適,因為內心閒適才有可能屏息傾聽生命的微小動靜。

所以說,這首《鳥鳴澗》的畫面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可以不斷延伸的,尤其是人的各種感官,會隨著王維的筆端不斷補充出新的畫面來。人們可以看詩中看到遠山似黛,看到皎月如弓,聽到花落的窸窣聲和忽遠忽近的鳥鳴聲,也可以感受到春風拂面的溫柔、春水激盪的叮咚聲,空氣中隱約的泥氣息和花香味等。

而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景外之景,是需要靈動的禪心去感受的。

韻外之致:韻指的是詩歌語言本身,而致指的是語言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氣度,所以好詩是在語言文字之外,傳達出文字、聲韻、技巧背後的情感,從而使詩歌內涵更加豐富。

《鳥鳴澗》將以動襯靜的手法用到極致,簡潔直白的文字讓人一讀就懂,但是作者只選取了桂花細小,月出無聲,鳥聲輕微等片段,這些細微的動景襯托出人的安閒和環境的靜謐,而詩中很多空白如四周樹木的高大形象、風的動靜、行人的動作、黑夜的廣大等等都需要讀者聯想補充。

讀者能聯想到的景物越多,就越嚮往王維這種恬淡安樂的生活,外部世界越動盪,詩人內人越安寧,兩相對比,詩人與自然萬物的精神交流就越讓我們羨慕。他們之間貼近但不輕浮,宇宙空靈但又瞭然於胸。

這種與天地萬物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精神世界,只有王維那顆安定的禪修之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和喜悅。

味外之旨:味和旨的本義都是指食物的味道,結合司空圖的“全美”、“思與境偕”,味外之旨應該是指好詩在表層意象之外還具有啟發人的理趣,表現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提升詩歌的格調。

此詩作於天寶年間,當時李林甫為了排除異己,鞏固自身地位,創造了很多冤獄,政治環境十分險惡。王維身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影響。但他大力參禪,通過對佛理的探討,將內心矛盾慢慢消解,保持內心的安寧,這首詩就體現了他的佛理思想。

《而庵說唐詩》說:“夜靜春山空',右丞精於禪理,其詩皆合聖教,有此五個字,可不必讀十二部經矣。時鳴春澗中',夫鳥與澗同在春山之中,月既驚鳥,鳥亦驚澗,鳥鳴在樹,聲卻在澗,純是化工,非人為可及也。”

王維用禪理之心,寫出了山中春景的生機勃勃,也用禪理之心,看到了山中景物的變化起落,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靜本來就是相通的,是事物的兩面。王維參透宇宙萬物的共通之處,並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它們。

現實雖然黑暗可怕,但是詩人徜徉在筆下的空空世界裡:蓬勃發展的生命,努力保持世界萬物存在的本來面目,真誠地與人交往,與萬物和解,放下心中的不忿,讓自己迴歸到本心,體悟禪理。這體現了詩人寧靜致遠、淡泊閒適的高雅情操。

後記

欣賞詩,尤其是欣賞像這類以真情、真心為靈魂的詩歌,摒棄技巧迴歸本心是最重要的欣賞方式。王維這首《鳥鳴澗》,語言簡潔通俗,以動襯靜,為我們描繪了簡單而意境深遠的春夜山溪鳥鳴圖,展現了詩人平淡安寧的心靈和空靈的禪理趣味。

如果說意象構成了詩中的畫,韻味構成了詩中之情,那麼禪理就構成了詩的旨趣。

以上便是我對這首詩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圖|網絡

文|清蕪


書文小品


問題:《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前言

《鳥鳴澗》是王維描寫山水的一首五言絕句,在結構上與常見的古詩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如果細分的話,這首絕句不是嚴格的格律詩,是一首律化的古體詩。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一、古絕句

舊體詩分為古體詩何近體詩,其中絕句也分古絕句和律絕句(近體絕句)。試以王維的幾首五絕為例。

四聲分為平上去入,近體詩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都是古體詩。先說一下古絕句,以押韻的方式來看:分仄聲韻和平聲韻

1、仄韻古絕句

a、仄聲詩-上聲韻

王維的《鹿柴》就是一首仄韻的古絕句: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shǎng)。

絕句的二四句必須押韻,這首押仄韻中的上(shǎng)聲韻。

b、仄韻詩-入聲韻

王維的《班婕妤》押入聲韻:絕、滅。第一句不押韻

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絕。秋夜守羅帷,孤燈耿不滅。

c、仄韻詩-去聲韻

《輞川集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第一句也不押韻,2、4句押去聲韻:嘯、照。

2、平聲韻古絕句

《輞川集 北垞》是一首押平聲韻的古絕句:
北垞湖水北,雜樹映朱闌。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 

這首詩前三句都是律句,最後一句結尾三平調:青林端,平平平。所以是一首古絕句。

《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 蓮花塢》也是一首古絕句;

日日採蓮去,洲長多暮歸。弄篙莫濺水,畏溼紅蓮衣。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前兩句是律句,後兩句是古體詩句,所以也是古絕句。

二、近體絕句(律絕句)

王維也有很多近體絕句,例如《山中寄諸弟妹》

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雲。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注:郭、白,是古入聲字,屬於仄聲。

又如《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又如《別輞川別業》
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遲動車馬,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的變格,也是常見的律句。

三、《鳥鳴澗》是律化的古絕句

為什麼說《鳥鳴澗》是律化的古絕句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這首詩三句是律句,只有第二句是古體詩句式(三平調,也叫三平尾):夜靜春山空,仄仄平平平。

再詳細一點來說,就是”春“這個字出律,假如改為仄聲,這首詩就是近體絕句了。

在唐詩中,有很多古體詩中,有大量的律句,例如《長恨歌》中: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四句都是標準的律句。

因為格律詩是科舉考試的詩體,所以讀書人難免有熟識於心,唐人創作古體詩的時候,難免會不由自主的用了律句。

結束語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其實和《輞川集 北垞》一樣,三句是律句,一句是三平尾,整首詩都只有一個字出律。

唐人絕句中,七絕大多是標準的律絕句。大多數朋友估計隨口背不出古體七絕,但是隨隨便便就能背出好多五言古絕句來。

因為五絕的流行比七絕要早很多,在唐朝以前就很盛行了。唐朝的古絕句和律絕句幾乎各有半壁江山。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鳥鳴澗》是收入小學課本的一篇古詩,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了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當時只覺得朗朗上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愈發體會到此詩的美和獨特。

一、獨體字突顯與眾不同。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全詩20個字,人、山、月、鳥四個獨體字,給人一種直觀的安靜祥和之感,寫出作者閒靜的心情。

二、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反襯的手法運用巧妙。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景。全詩緊扣“靜”字著筆,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蟬噪林逾靜”的藝術效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裡的幽靜與閒適:月亮從雲層中鑽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鳥兒從睡夢中醒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山林的寂靜意境整體烘托出來。

三、從主觀寫客觀的靜。“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中,“閒”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閒靜。因此,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夜靜也是因作者的心境,才愈發感觸到春山的“空”這裡。作者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四、以聲寫景,通感手法運用巧妙。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作者將“花落”這一動態情景與“人閒”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閒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

這首詩的大意為: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境裡,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一笑一塵緣8091


《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答1、《鳥鳴澗》是唐朝“詩拂”王維的最著名的一首五言絕句詩。

2、王維(大約701—761)唐代詩人,蒲州(今山西水濟)人,做過尚書右丞,人稱“王右丞”擅長音樂和國畫,所寫大都是“山水田園”詩,有很高藝術成就。蘇軾讚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鳥鳴澗》唐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意思是: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謝。春天夜裡,寂靜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了,不時地發出鳴叫,在寂靜山澗中迴響。

4、詩人描繪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畫。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細緻的刻畫了,春山月夜的清幽閒靜。

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5、這首詩與我們常見詩結構有這些不同。“山和月寂靜,鳥在山林地鳴叫。”詩人寫出“靜中有動,動中見靜”,這種反襯托方法,就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應了詩人禪心與禪趣。

6、最後請您看看詩人“畫與詩”,“詩與畫”,希望您也陶醉在這山水畫的詩情悠閒裡!








蘭花幸子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在作詩中善於描寫山水風景。例如五律《山居秋瞑》等。

《鳥鳴澗》是王維的五言詩作之一: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二十個字中他把人,山,月,鳥四個獨體字巧妙地寫在其中,意思是人的心神一旦寧靜下來,就會發現桂花從枝頭悄然落下,春夜裡的山野更顯寂靜空曠。月亮升了起來,驚動了山林中棲息的小鳥,它們清脆的鳴唱聲久久地迴盪在春天空寂的山澗中。

王維不到二十歲時,他的詩文就很有名氣。除詩歌之外,他還精通音樂,繪畫和書法。王維的畫,富於田園風味,如陡峻的山,棧道,村莊,捕魚,雪景及各種植物,同時,由於他有高深的文學藝術修養,因此所繪的畫詩味很濃,具有耐人尋味的意境。



李利6638


這首《鳥鳴澗》是王維題贈友人皇甫嶽的《皇甫岳雲谿雜題五首》中的一首,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第一二兩句,"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是寫景。三四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也是寫景。第一聯寫"人""花""夜""山"。第二聯寫"月""鳥"詩人選用"落""空""驚""鳴"四個字表現了其中聲息,動態。讀之,使人有可聞可見之感。可見,詩人選詞造字是很下功夫的。意與言會間不容髮,可渭其辭益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