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為什麼不自己創業而加入既無資金又無技術的阿里?

作家孫鑰洋


有追求的人在一定階段一定做出一個讓外人覺得很驚奇的決定,翻翻很多成功人士的簡歷,基本上都存在很多的捨棄,而且這種捨棄在常人看來就是瘋狂的表現,高精神層面的人永遠看到的是未來積極積極發展的一面,360的創始人周鴻禕在職業初級階段在方正做的也是非常棒,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講到,對於當初的選擇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自己也會反覆發問是不是真的要這麼做下去,扔掉可能再也撿不回來了,但是最終能說服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為了不讓自己老了的時候後悔,其實這就是高端有追求的人,如果安於現狀就不是現在的周鴻禕了。

現在覆盤蔡崇信的選擇,其實和周鴻禕的感覺差不多,只不過蔡崇信看起來起點看著更高一些,拿著年薪500萬,卻來支持拿著月薪500的工作,這其中巨大的落差,只有當事人心中能夠描繪清楚,但起碼能夠做到能讓自己不後悔。百度的李彥宏何嘗不是這種場景,當時在美國的李彥宏已經成為公司的技術高管,並且在美國已經過上中上等的生活,有自己的獨立洋樓有自己的小花園,算是非常成功的留美人士,但還是為了內心一種期許毅然選擇了放棄,然後回國創建了百度公司,支撐這些想法的其實就是偉大的信念。

蔡崇信其實以上兩位還是有所區別,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就會給自己找一個創業的領頭人,自己就全身做好輔助的工作,的確在阿里的早期蔡崇信對於阿里巴巴的梳理,以及融資引進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老大馬雲更好的成長,聰明的人都會選擇互相成就,認清自己的本質,馬雲這種天生就是做老大的料,如果蔡崇信選擇了去爭奪肯定不會今天的阿里巴巴存在,人要有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在哪裡,知道自己需要尋找一個什麼樣子的貴人來彌補自己身上的短板,其實馬雲和蔡崇信就是互相成就的典型案例,各司其職各就各位,這樣子在搭伴的過程中達到互補的作用。

蔡崇信和馬雲之間應該算是互相的成就,互相的貴人,所以講創業是一種低概率的事件,不在於佔據多少股份主要是如何把盤子做大,這就是體驗人胸懷的時候,越是大氣的人越是想得開,馬雲這個年齡應該正好做阿里巴巴領頭人最佳的時段,但是境界不一樣選擇了迴歸教育領域,讓位給年輕一代,這就是馬雲的高明之處,因為一個人再強也需要培養後續的接班人,企業想要長盛不衰就需要一個合理的接班人機制,所以創立了合夥人的機制,趁著自己年輕還可以不斷的修正,這就是高人的行為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有多少企業第一代做的非常出色,結果後繼無人,很快企業就衰敗了,這種案例比比皆是。

蔡崇信選對了人生的貴人,剩下的時間就是全力以赴做事情,現在基本上也推出管理層層面,安心做起來自己的投資事業,人生在世就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發揮自己空間價值的平臺,這點蔡崇信做的非常聰明,雖然短時間內看好像是自己吃虧了,現在看就是人生的贏家了,重要的是認清自己,並且給自己選擇好一個平臺,如果自己是搭建平臺的人就去選擇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如果不是就去選擇一個自己的馬雲,這就是有追求的人正確的人生法則,在人生某個階段選擇大於努力,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1999年,入職阿里前,蔡崇信是瑞典一家投資公司的亞洲總裁,年薪70萬元美金,加入阿里巴巴後,月薪500塊。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和馬雲是有些許淵源的:他代表投資公司去實地考察要不要投資馬雲,結果去了杭州才知道,馬雲連公司都沒有,只有一個上線了幾個月的網站。

在當時,馬雲除了夢想之外,一無所有:阿里巴巴要成為全球十大互聯網網站之一、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

而對於蔡崇信而言,最不缺的就是錢,唯獨缺的就是夢想,而且他用他最擅長的投資回報的視角分析了加入阿里巴巴的投資回報率:投身阿里巴巴的機會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回報很大,值得一試。

言外之意就是:加入阿里巴巴,失敗了沒有什麼損失,但一旦成功,回報率是成百上千萬倍的。後來我們都知道了,蔡崇信成了馬雲背後最值錢的男人,身家百億美金。

可以這麼說,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除了看中馬雲的情懷之外,他拿出自己專業的投資視野和頭腦做了分析和判斷:他看好電子商務的前景,加入阿里巴巴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即便可能要花上10年、8年的時間才能看到回報,但用這10年、8年換一個更自由的未來,是一筆超值的投資。


蔡崇信成就了阿里巴巴,也成就了自己。

蔡崇信為人非常低調,“論儒雅,蔡崇信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他擅長的還是投資,包括後來他花了10億美金買下了NBA布魯克林籃網一半的股份。

想成功,不必非得拋頭露面,幕後英雄也是英雄。


驛知行鐵軍商學院


    1999年6月,蔡崇信放棄了年薪500萬元的工作,加入了月薪只有500元的阿里巴巴,當時蔡崇信的收入可以買下“幾十個當時的阿里巴巴”,那麼蔡崇信為什麼要加入呢?

    蔡崇信本人

    蔡崇信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律師家庭,祖父曾經給杜月笙做過法律諮詢,解放後,在臺灣做執業律師;父親蔡中曾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國際法方面的專家。蔡崇信本人13歲移民美國,取得了耶魯大學經濟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加入阿里前,蔡崇信是瑞典AB投資公司副總裁,負責亞太業務,年薪70萬美元。


    試錯成本低,回報高

    關於題主的問題,蔡崇信曾經在耶魯大學商學院的訪談中,做過回答“就算失敗了,機會成本其實也很小,大不了回去當律師”。加上他的家庭也是精英,經濟壓力不大,最多就是沒面子而已但是一旦成功的話,回報就很大了。“面對風險和回報不對成的決定,可以嘗試一下”。


    蔡崇信在阿里“幹什麼”

    1999年6月,蔡崇信加入阿里,脫下西裝,挽起袖子,成了阿里的“十八羅漢”之一。當時的阿里可以用“一片荒蕪”來形容,連最簡單的公司登記都沒有。


    蔡崇信幫助阿里完成了公司的註冊,在小黑板上,教阿里早期員工最基本的“股份”、“股東權益”,幫助始創的“十八羅漢”,準備了18分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確定了每個人的股權和義務。憑藉蔡崇信一己之力,搭建了公司清晰的利益分配形式,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創業者往往因為不會分配股權,讓公司全軍覆沒。


    在接下來的20年裡,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只做一件事“給阿里巴巴找錢”。

    1999年10月,蔡崇信通過一位高盛老朋友的引薦,阿里拿到了高盛、富達、AB等投資方的500萬美元融資,幫助阿里度過了創業期的寒冬。


    2001年1月,阿里巴巴引起了日本軟銀孫正義的注意,決定投資4000萬美元,佔有公司49%的股份,當時馬雲“心潮澎湃”,但是蔡崇信兩次說“no”。最終調整到2000萬美元,讓出了20%的股份,為阿里後面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04年和2005年,蔡崇信再度替阿里巴巴籌資8200萬美元,併合並了雅虎中國,阿里巴巴有了充足的資源構建了淘寶網。這筆豐厚的資金,也讓阿里巴巴犯下了諸如盲目進入搜索領域和併購雅虎中國後出現的文化融合失敗等問題。


    2011年後,阿里進入了投資高峰期,投資了美團、搜狗、萬網、高德軟件、新浪微博、蝦米音樂、UC等。在這些投資併購案中,蔡崇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昨天晚上還和自己的合夥人聊了半夜馬雲和蔡崇信,還根據現有條件和結果推算了一下當時的情景。至於兩人在所有媒體披露的信心以外,只當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吧,這裡也不便透露我們聊的結果。

這裡說一下蔡崇信為啥不去創業吧。一些人註定就是千年老二,他不會去做老大做的事,我的合夥人也是屬於這類人,能力,資源,學識都比我強百倍。但是他卻不會獨立創業。蔡崇信和我的合夥人屬於一類人。在你擁有一個目標和一個方向之後,他們會去創造條件把你的目標實現,這是他們的實操能力。但是你如果讓他去自己找一個方向去做的話,他可能會迷茫。我相信蔡崇信也是這類人。幾乎所有人認為馬雲向孫正義談融資是孫正義有眼光,看到了馬雲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其實沒有人知道孫正義是看了蔡崇信準備的資料以後才決定投資,沒有蔡崇信的材料,可以說馬雲拿到孫正義投資的可能是零。

很多東西表面看到的和實際的情況不一樣。馬雲需要找到方向,蔡崇信告訴大家要達到這個方向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然後團隊再去滿足各個條件就可以了。做好自己能做的和擅長做的工作,這樣才是團隊協作。至於提問題的題主,什麼行業或者什麼工作不重要,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事,不懂得協作。沒有老大的眼光,卻一心想做老大。這樣即使成功了也只是剎那之間的煙火。

我是找找科創聯盟,一個由創業者自願發起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專門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我們不鼓勵創業但是我們全力支持創業。企業有問題可以來坐坐,我們最近正在籌備專家企業義診活動。


創業助力


蔡崇信雖然不是阿里的老大,但他跟馬雲與其說是上下級關係,不如說是合夥人關係。


一方面蔡崇信能加入阿里,那是因為他看到了阿里的希望了,而且加入的原因,正是被馬雲激起了創業的夢想。


當時蔡崇信1999年已經是年入500萬的大佬了,對他來說錢已經不是生活的主要目標,當他看到馬雲的阿里巴巴團隊,正是被投資公司看好,且未來前景無限。


辭職跟著馬雲幹,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所以不是馬雲有幸碰到蔡崇信,而是蔡崇信有幸碰到了馬雲。


加入到馬雲團隊裡,蔡崇信承擔的是諸葛亮的角色,在大方向上主要是蔡崇信在指導,馬雲更像是劉備,主要是把關羽、張飛這樣的十八羅漢,召集起來之後。


加上蔡崇信的強勢加入,立馬召喚出神龍,公司的發展開始騰飛起來,每次融資都非常順利。


蔡也不是來打工的,他的股份除了各個投資機構,在阿里巴巴僅次於馬雲,跟馬雲一直也是合夥關係,最後一路闖蕩,終於把阿里巴巴和馬雲一起,推上歷史的巔峰。


他自己也獲得巨大的收益,成為身價百億的行業大佬,最後名利雙收。


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沒有自己當皇帝,但他的權利在蜀國後期,絲毫不亞於皇帝,最後不僅獲得了忠臣的美名,也實現了遠大抱負。


他跟劉備的關係,也不是主僕關係,更像是兄弟關係,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劉備凡事必請教諸葛先生,他們是一起創業的。


贈人一讚,手留餘香,謝謝你的支持!右上角點擊關注,每天獲得更多學習乾貨!


詹偉平財經


結論:蔡沒有領袖氣質

原因:

1、馬雲退阿里巴巴CEO或者董事局主席位置,重來沒有想過交給蔡崇信。

2、蔡崇信越是這麼容易跟著馬雲,馬雲領袖氣質越是強,越能說明蔡崇信沒有領袖氣質。

1、蔡崇信只有將才,沒有帥才(主公才能)。

不是每個一人都有領袖氣質,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主公。蔡崇信性格內斂,不是非常擅長社交。(蔡在阿里巴巴相當的低調)。而馬雲的口才,遠見,領袖氣質,格局是蔡崇信沒有的,這些也是馬雲吸引蔡的地方。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已三分天下,他自己咋不拉一幫人當主公啊?

劉伯溫,前知500年,後知500年,為啥要跟著朱元璋呢?

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他為什麼一定要投奔這個,投奔那個呢?然後哀嘆懷才不遇呢?為啥不拉一幫人自己幹呢?

因為他們沒有帥才,沒有領袖氣質,是很適合的二把手,三把手。

劉邦,一個地痞流氓,怎麼就能讓富甲一方的呂公把女兒嫁給他呢?殺豬的樊噲他可以稱兄道弟,當縣官的蕭何他也玩的來。他沒有什麼本事,但是有事有一群兄弟,願意跟著他,那怕是浪跡芒碭山。

馬雲,一個英語老師,對互聯網一竅不通,更別說啥編程了。但是馬雲大學的學生,同事,十八羅漢就是願意跟著他,那怕不要編制內的大學教師崗位。蔡崇信放棄百萬年薪,領著500塊跟著他。

2、蔡崇信眼光獨到,勇氣不一定很大。

當年的蔡崇信,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去跟著馬雲幹,失敗了,也可以重頭才來,經濟沒壓力。所以談不上勇氣。就像現在王思聰辭職,跟著某一個創業團隊幹,你覺得他需要很大的勇氣去下決定嗎?

但是蔡的眼光絕對獨到。能夠在馬雲一窮二百的時候,就能料定馬雲會成功。

一個人吸引你,往往是他身上有你沒有的。你鋼琴八級,你會去很崇拜一個鋼琴很厲害的人嗎?正因為蔡崇信身上沒有領袖氣質,才很容易被馬雲身上的領袖氣質所折服。也更加容易感受到別人身上的優點。

假如馬雲也是科班學財經出生的,蔡崇信第一次跟馬雲見面,馬雲跟蔡大談財經,投資,風險啥的。而不是企業理想,企業價值觀,企業使命。你覺得蔡崇信會放棄百萬薪水,跟著他嗎?

蔡崇信越是這麼容易跟著馬雲,馬雲的領袖氣質越強,越代表著蔡崇信沒有領袖氣質。

馬雲不管是退下阿里巴巴的CEO也好,還是退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位置也吧。重來沒有考慮過蔡崇信接他的班,也從側面印證了蔡不是一把手的料。(蔡的年齡不是問題,才50多歲,蔡的資歷更不是問題,僅次於18羅漢,甚至高於他們,從股份也看得出來)


塵世小書童


蔡崇信加入阿里之前做過企業律師和私募基金高管,擁有非常深厚的投資背景,雖然阿里當時既無資金又無技術,但蔡崇信認定馬雲是做大事情的人,而阿里擁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而自己有能力幫助阿里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所以蔡崇信當時放棄高薪,毅然加入阿里。而蔡崇信後來為自己的選擇總結道:" 投身阿里的風險和回報不對稱,機會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回報很大,值得一試。"

蔡崇信認定馬雲是做大事情的人

馬雲早期創業時,雖然堅定的看好互聯網行業,但由於沒有資金和技術,雖然拜訪了很多投資人,卻經常吃閉門羹,甚至一度被人認為是搞傳銷的。但是蔡崇信通過和馬雲接觸,非常認同馬雲的觀點,而且認定馬雲是幹大事的人,這是蔡崇信加入阿里的一個重要原因。

認定阿里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企業,而自己在阿里可以實現人生價值

阿里雖然當時沒有技術和資金,而且工資也少的可憐,但是蔡崇信從阿里的創業團隊基本可以認定阿里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企業,而自己依靠專業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阿里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從而實現人生價值,正是由於阿里當時是一個小企業,所以發展的空間更大,而自己的回報也將更大。

蔡崇信因為當初選擇拋棄高薪加入阿里,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阿里,而相應的阿里也成就了蔡崇信。



智慧新視界


蔡崇信為什麼不自己創業而是加入阿里?其實馬雲與蔡崇信就和劉邦與張良,劉備與孔明的關係一樣,他們都是合作共贏的關係,馬雲有志無才(專業技能),蔡崇信有才無膽(風險承受力)!對方缺了誰都很難成事!




事實擺在眼前!無論是張良,孔明還是蔡崇信,他們的選擇是非常明智和正確的!明明打工有機會獲得成功,幹嘛非要去冒險創業呢!你可知道古代創業(打天下)失敗,是要掉腦袋的! 鴻門宴都看過吧?我記得我看劉邦鴻門宴那集電視時,"劉邦聽說要赴鴻門宴,嚇個半死啊!(哈哈哈!)張良卻在一旁鼓動劉邦,勸說劉邦前去赴會!一個勁說沒事沒事!‘’我就在想項羽要殺的是劉邦,你張良當然不怕了!所以這就是老闆與下屬的區別,天塌下來第一個壓的都是老闆!老闆才是最終責任人!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好像成了家常便飯,張口閉口就是創業!但是創業不是兒戲,這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職業!就算是名校畢業,才華橫溢!或者像王思聰一樣有萬貫家財,也不一定能創業成功!創業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前面每一步都有可能掉進深淵!這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除了創業者的資金,人脈,學識和意志外,還有運氣的成分!所以面臨不確定性和巨大風險!如果失敗,普通人是很難承受的!






好比馬雲!馬雲無疑是當代最優秀,最成功的企業家了!但馬雲的創業之路也是充滿了坎坷,幾經生死!如果馬雲今天沒有成功,面臨的將是上億的鉅額債務和家破人亡!

相比創業的巨大風險,打工就安全多了。當初,蔡崇信已經衣食無憂,何必冒險創業呢!選擇辭職跟隨馬雲,對蔡崇信來說,其實也沒什麼風險,失敗了,回去繼續幹老本行領高薪!如果成功了,那可是拜相封侯,榮華富貴啊!



PGone罒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創業而加入只有兩三個馬仔的劉備集團?主要是看誰的夢想更大,更加的吸引人而已。

很多擁有一個“悶騷”內心的優秀人才,在基本的財務自由之後,總是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一輩子,我到底可以爬到多高,站在那個山峰上看風景?

所以,很多事業,反而是沒有功利心的人,可以做的更好,走的更遠,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做事業需要純粹的人”。

拿回答這個問題的自己來講,如果看我回答的,會發現我也有一個很多人看起來像編故事的前半生。雖然很潦倒,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往上再拱一拱。於是在聽到朋友聊到要在雲南搞一搞B2B農業的事情時。頓時覺得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於是在資金還沒有到賬,能到賬多少錢也不知道的情況下,就開始拉攏自己的兄弟。自己墊錢出路費、辦公用品和房屋租金來搞這件事情。對於覺得不靠譜的兄弟,也沒有過於強求。對於無條件相信自己的兄弟,那就先搞起來。如果以後還需要人了,那些有疑慮的兄弟也歡迎過來,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加入時間差了半年,那麼在股權的分配上,會相差很大。這就是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差別。

對蔡來說,在90年代就拿著頂級高薪的人。本身自己就幹著很牛逼的事業,一般的創業對自己來說,還不如現在乾的活計。因為打工到了頂峰,本身就是合夥人。再加上創業,第一的品質是需要去敢想敢幹,敢為人先。接下來才是各種的技能和資源。對蔡來講,馬雲這個外星人,發現了一個偉大的計劃,這個計劃讓他迷醉,願意為之付出,並且他對這個機會有相當大的輔助作用。就像孔明遇見了劉備一樣。於是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大,但是可以在老大身邊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如同老流氓劉邦身邊的漢初三傑一樣。所以當孩子們問起:爺爺,當初你是英雄嗎?你可以緩緩的回答:爺爺不是英雄,但是曾經和英雄們一起戰鬥過。


下鄉知中


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就馬後炮,來分析下:第一,有真正願意幹事的人——正如路遙所說,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種事業,而當時的馬雲就具備這種特質,許多成功人士如史玉柱也是如此;第二,當時的互聯網如一輪朝陽,正蓬勃興起,市場前景遠大;第三,有退路,大不了回去做律師,有積蓄餓不死。如此,換做你,會去幹嗎?


胡兄曾經舉過這樣例子:

一、社會化分工意義:適合的人幹適合的事

曾經有位企業家如是說:

人分兩種,一種是想事的,一種是做事的。最大錯誤就是,讓想事的人去做事,讓能做事的人去想事。能想好事的人不多,不喜歡做事瞎想事的人太多。


放在這裡也試用,有些人適合當頭狼,有些人適合做執行,讓搞執行的去做頭狼,事業反而可能一團糟。


蔡崇信就是典型的不適合做頭狼的;而創業,尤其早期,頭狼的重要性就至關重要。現在談企業家天花板,其實,就是在談頭狼的天花板。老大的視野決定企業的成敗。


而蔡崇信就是在馬雲身上看到一種特殊的頭狼氣質,一是馬雲談到阿里巴巴就似乎兩眼放光,激情四射;二是有人願意追隨,不拋棄,不放棄。這在其他企業家身上也有,比如史玉柱,即便創業失敗,依然有人矢志不渝的追隨。


三、互聯網如朝陽,具有遠大前景

作為國際投資公司副總裁,肯定具有很好的投資嗅覺。

一方面,互聯網正在美國興起,誕生一批牛逼的互聯網公司;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剛起步。


能夠抓住那一波機會的,要麼是留學歸來的海龜,要麼是如馬雲這樣去過大洋彼岸,親身經歷過互聯網的神奇人物。

至少互聯網行業對於當時的蔡崇信還是很有吸引力。


二、失敗的起

說實話,若衣食無憂,估計許多人還是願意去闖蕩一下,即便失敗也沒有關係,因為還有後方。


胡兄認識一朋友,創業最慘的時候是山窮水盡,差一點跳樓了,最後能夠從失敗陰影中走出來,並再次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其妻子在默默地支持,那段時間,妻子有份收入,至少讓他們這個小家,有飯吃,餓不死。


蔡崇信也是如此,擁有很好家庭的背景,及自己較好的資質,都讓他具有去放手一搏的

資本。


綜上,有對互聯網行業具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的領頭人;行業又有吸引力;再加上自己也有退路,為何不試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