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詩詞,是讀小學上音樂課時,老師教唱的歌曲《送別》。一首抒情動人的詩詞,配上委婉古風的譜曲,竟然已經流行並傳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幾千年,我估計也只有這首意境唯美的中國風歌曲《送別》了。

這首詩詞共分為四個小節,作者在詩裡詞間描寫的是送別親友時的場景與自己的心情,同時抒發了自己因為送別親友而心生出的、對人生的感懷及領悟。

在這唯美的首詩詞裡,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個字裡,便將一個感人至深的送別景象,完整的呈送於每一個讀者眼前。

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葉、笛聲、夕陽、遠山、濁酒,餘歡、告別、寒夢、思念、問候…

這些美麗又傷感的字詞,作者將它們完美的組合到了一起。讓人一邊品讀著詩詞,一邊很自然的就聯想到了一副悽美感人的別離畫面。

生命自古多別離,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難得是歡聚,問君此去幾時來?


牛哥談人生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閒庭信步206252415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葉梓風雲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深泉116


我也讀到這裡時我也會流淚,這句詩包含著太多太多,長亭外,古道邊,這句不知你們會想到什麼嘛?我想到的是這些都是我族繁華的證明,都是我族偉大的痕跡。而芳草碧連天就是急轉直下,說明這些已經過去,一切變得蕭條。場景帶入的話,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人站在這樣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沒什麼感覺,當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站在那裡,又將去往何方。

接著就是自從大難平地起,燒殺擄掠奔他鄉。我們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裡是因為逃難。

我們的民族自從周朝以來就遭受著蠻族的窺伺,使得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幾經繁榮衰敗,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幾,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輩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們的文化底蘊舉世獨尊。我們的文明也幾經燦爛,可就是這樣還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難下奔他鄉。

可是,作者也是誰的孩子,也許是誰的丈夫,更也許是誰的父親。在這個國破家滅的時刻,現在這曾經繁華,如今荒涼的地面上,去選擇去往何方。


宋雲衫


我曾經多次說過,一首詩要想獲得讀者的認可和認同,獲得持久不衰的影響力,它必然是寫出了人類所有的共同的情感。也就是說,詩歌作者所營造的情感意境,與讀者所期待的情感意境,達到了高度融合。詩人的心與讀者的心,實現了與我心有慼慼焉,這樣,一首詩就完成了作者與讀者的共同塑造。



李叔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他在書畫、音樂、佛學等方面,均有極高的造詣。

他寫的一首送別,配上曲子,成為流傳最廣的一首歌曲。那麼,這首曲子到底為什麼能備受喜愛?好玩的國學從這首曲子的歌詞來分析一下。

先說一下送別。佛教中有七苦或八苦之說。如生離死別等,其中就講到離別的痛苦。可見,親人愛人朋友之間的離別,歷來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而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離別詩佔的比重最大。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江淹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別詩詞,始終飄蕩在中國文學的天空。

所以,一般談到離別,人往往會鼻子發酸,往往會心底有情眼裡有淚。這是我們共同的情感。這也就是這個問題的題主,所談到的,一看到聽到這首曲子,就淚流滿面。

在中國詩歌發展過程中,詩歌的意境藝術與中國文化形成了語碼藝術。所謂語碼,就是詩歌中所用的某些意象,它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意思。特別是在離別詩詞中,有些語碼一出來,讀者就會心領神會,共同指向某種文化內涵。

李叔同的這首曲子,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他集中了所有關於離別的語碼。


一是長亭。古人送別都是在長亭外,一杯酒,一次離別,也許從此就天涯陌路,從此不見。傷感之情油然而生。所以長亭是離別的語碼。

二是古道邊。行人總是沿著古道離去,這也是離別的語碼。

三是芳草。芳草是古人寫離別最重要的語碼。一般來說,古人寫離別,必然要寫到芳草。如李後主的“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范仲淹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等。

所以我們看,李叔同開頭就寫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就用到了三個離別的語碼。一下子就把讀者拉到了離別的意境之中。

四是柳樹與笛聲。柳樹是寫離別的重要語碼。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周邦彥的“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再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再到李叔同的“晚風拂柳”,都是如此。笛聲也是如此。“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是同時寫到了柳樹與笛聲。

所以我們看,李叔同的這首曲子的上半片,全是寫到離別的語碼。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下半片抒情。談到與知己之間的離別。你在天涯,我在海角,大家從此不再相見。想到以後知交零落,那麼我們就喝一杯酒吧,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綜上所述,李叔同的這首送別,談到了中國詩歌中所有關於離別的語碼,下半片的抒情,更具有悲劇的感染性,所以,我們每一次聽到這個曲子,會不禁淚流滿面。


好玩的國學


朴樹曾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情不自禁,嚎啕大哭。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到底是哪首歌這麼有魅力?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一)關於《送別》這首詞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

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道烘托出了送別的悲涼之境。

“芳草無情,更在夕陽外”。芳草碧連天, 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 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讀來怎不讓人無限惆悵。


(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讀了這句詩詞,又想起了《神鵰俠侶》中愛而不得的郭襄。


最後在華山之巔,看著楊過攜著小龍女下山,她終於忍不住,風吹花落淚如雨。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愛上一個人,只需要一瞬間。可忘記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

後來襄陽被攻陷,父母雙雙殉難。郭襄便帶著倚天劍,騎著小毛驢,開始浪跡天涯,四處追尋楊過的蹤跡。


她去終南山,終南山古墓長閉; 她到萬花坳,萬花坳花落無聲;
她下絕情谷,絕情谷空山寂寂; 她迴風陵渡,風陵渡凝月冥冥。

終其一生,她都沒能忘記風陵渡口的那場相遇,還有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說話; 小毛爐滴滴答答, 倚天劍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眉山上的雲和霞, 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人們在面對離別時,感情是多麼的相似,同樣的失魂落魄,同樣的痛徹心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三)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聽過一段話: “有一天你會發現,刪掉的人可能曾經有過幾百頁的聊天記錄,街上碰見了也不打招呼的人,可能曾經也整天膩在一起。 身邊的人總不斷更替關係,有時候斷得悄聲無息。 其實人都差不多,新鮮感和熱情消失得很快,有人離開也會有人來。”


事實正是如此,你以為能陪伴你一生的人,最後卻意外地在中途下了車,頭也不回地留下你一個人在原地,孤獨地眺望著風景。 你和他(她),也自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霖鈴·寒蟬悽切
【作者】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不同的詩詞,相同的悲傷,從古至今,我們國人都是那麼重情重義,義薄雲天,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古的作品,感人至深。這些寶貴的文化作品,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人世間所有的美好情感,讓人生更加充盈豐盛!

我是水木霖霖,既有體制內工作經驗,又有創業經驗,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超實用乾貨,一起成長進步!

水木霖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傷感很不捨的別離!人活世上,就得面對越來越多的離別。

傷感的是,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不捨的是,不能在彼此身邊陪伴,不能隨時約會,不能江湖救急,不能伸手擁抱。

有些重逢,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還有些人說了“再見”,可能一輩子就不會“再見”。

無論是哪一種終結,隔在“重逢”與“離別”之間漫長歲月裡的是“想念”。

離別的滋味有多複雜,想念的滋味就有多五味雜陳。

你的心裡是否有一個想見卻不能天天見,想見卻不能再見的人呢?

今天,此時,此刻,你在想念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