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阿拉伯帝國

公元七世紀初葉,阿拉伯人在聖戰的旗幟下,開始了征服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就摧毀了波斯帝國,重創拜佔廷帝國,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六至七世紀之交,在阿拉伯半島,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尖銳激化,孕育著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教出現了,它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屬古萊什部落的哈希姆氏族,生於公元570年,又稱象年。穆罕默德的童年生活很不幸,幼年喪失父母,做過牧童,12歲開始隨駱駝商隊長途跋涉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經商。25歲時受僱於麥加富孀赫蒂徹。

當時的社會狀況對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島上有著濃厚的宗教氛圍,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在這樣的氛圍下,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論對解決當時的隊拉伯半島上出現的部落之間的這種混亂和血親復仇等等,對結束這樣一種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早年的經歷使他見多識廣,穆罕默德與赫蒂徹結婚,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社會與人生,他經常到麥加附近的希拉山洞裡靜思默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宣稱,安拉派天使宣告他為安拉的使者,伊斯蘭教由此產生。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伊斯蘭教傳經

穆罕默德傳教初期,信徒很少,多屬於貧苦階層的人和奴隸。當時,古萊什部落倭瑪亞氏族的貴族,是麥加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代表人物是艾卜·蘇福揚。他們害怕穆罕默德的教義和倫理道德觀念會危及他們的統治,於是他在麥加的傳教活動遭到殘酷打擊。伊斯蘭教處於被扼殺的危險境地,他決定遷往麥加北部的葉斯里卜城。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達葉斯里卜,葉斯里卜改名麥地那,意思是先知之城,這一年被定為回曆的紀元,這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在麥地那,穆罕默德創建了烏瑪這種政教合一的政權,真主是最高權威,穆罕默德以真主的名義行使職權。烏瑪的建立打破了氏族部落的血緣關係,並號召應服從真主及其使者,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以教胞和睦代替血親復仇,同時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統一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經過多次較量,麥加貴族終於接受了伊斯蘭教。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麥加大清真寺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進入麥加城,搗毀克爾白神廟中的偶像,只把一塊玄石作為聖物保留下來。不久,阿拉伯半島各個部落紛紛派遣代表團覲見先知穆罕默德,表示願意皈依伊斯蘭教,由此,阿拉伯人開始向著統一的道路邁進。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聖戰的不斷展開,古老的中東跨入了嶄新的時代。

當阿拉伯人開始崛起時,北方的強鄰波斯帝國和拜佔廷帝國,卻在長期的互相廝殺中勢力衰微。哈里發一詞的意思是穆罕默德的繼任者,穆罕默德去世後出現了四任哈里發,艾卜·伯克爾、歐美爾、歐斯曼和阿里,他們相繼掌管宗教、政治、軍事、經濟大權達29年之久。除歐美爾外,都是經過協商選舉產生的,伊斯蘭教日益受到歡迎。

在聖戰的旗幟下,在分享戰利品的鼓勵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湧出阿拉伯半島,湧向周圍地區。

638年,享譽真主之劍的哈立德和名將阿慕爾指揮穆斯林軍,大敗拜佔廷軍,佔領整個敘利亞。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阿拉伯帝國征戰非洲圖

642年,他兵抵亞歷山大城,拜佔廷軍敗走,亞歷山大城是穆斯林征服的最大的城市。佔領埃及後,阿拉伯人繼續向西挺進,一路勢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亞和突尼斯。

在征服活動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個地方的時候,給對方做出三種選擇:皈依伊斯蘭教的,可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稅、土地稅;立約投降的,可得到穆斯林的保護,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須要繳人丁稅、繳土地稅,這個稅比起在波斯帝國和拜佔廷帝國統治下的輕得多;既不皈依也不投降的,才進行武力討伐。

拜佔廷帝國在阿拉伯人的進攻面前,節節敗退的同時,千年古國波斯帝國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兩軍在嘎底西葉決戰,波斯軍戰敗,無數奇珍異寶成為征服者的戰利品,651年,波斯帝國滅亡。

伊斯蘭教強大的感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團結,他們士氣高昂,加上對被征服地區採取的輕賦政策和宗教寬容政策,從而爭取了不少入教者。僅僅20餘年,不僅統一了阿拉伯半島而且將勢力擴展到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清真寺

公元661年,倭瑪亞王朝創立,定都大馬士革。王朝採用世襲制,傳們14代哈里發,歷時89年。倭瑪亞王朝的創始人穆阿威葉出生於古萊什部落倭瑪亞氏族,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東方戰場上,穆斯林兩路大軍,一路指向印度,一路指向中亞,以稅不可擋之勢相繼征服了基爾河流域,佔領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其勢力直達中國唐朝的西部邊境。大軍所經之處,伊斯蘭教廣為傳播,大大加快了這些地區的伊斯蘭化進程。

北非和西班牙戰場上,穆斯林軍擊敗了羅馬人,征服柏柏爾人,席捲整個馬格里布。

711年,塔裡克率遠征軍橫渡直布羅陀海峽,攻佔西哥特首都托萊多,推翻西哥特王國。之後,阿拉伯人又北上越過比利牛斯山攻入法蘭西境內,遭到法蘭克人的頑強抵抗。732年圖爾戰役中,阿拉伯輕騎兵被法蘭克重裝步兵擊敗,圖爾成為阿拉伯人北進的極限。

至八世紀上半葉,一個阿拉伯大帝國最終形成,其疆域遠遠超過極盛時代的羅馬帝國,可與雄居東方的大唐帝國相比。

在這龐大的帝國境內,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倭瑪亞王朝仿效拜佔廷,設部務大臣,對各地實行分省治理,各省總督由哈里發任命,帝國還建郵政局、設驛站、配良馬,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繫。

馬立克在位時,下令統一文字、幣制,以阿拉伯文為官方通用文字,這些舉措,加速了阿拉伯語化和伊斯蘭化進程。

倭瑪亞王朝的盛極而衰,原因是皇室貴族的窮奢極欲和專制壓迫,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忿恨。什葉派人、阿拔斯人和波斯呼羅珊人三股勢力的聯盟摧毀了倭瑪亞王朝的根基。750年倭瑪亞王朝滅亡。

阿拔斯王朝始建於750年,滅於1258年,歷經500餘年、37代哈里發。以曼蘇爾、哈倫·拉希德和麥蒙三位哈里發最為著稱。阿拔斯王朝的前100年是它的全盛時期,對外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

751年,在今天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達羅斯同大唐帝國交戰結果擊敗唐將高仙芝,隨高仙芝西行的杜環,被俘後,在巴格達一帶居住了11年,撰寫了《經行記》一書,描述了阿拔斯王朝初期的繁榮景象。另一些被俘的士兵是唐王朝從民間徵來的造紙工匠,從此,中國的造紙術開始西傳,對世界文化做出了貢獻。

曼蘇爾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締造者,他採取開明、寬容政策,允許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傳統文化、思想、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存在,為阿拉伯民族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精華提供了條件。

建都巴格達後政治中心東移,伊拉克取代了敘利亞,成為哈里發國家的中心。東方古老的傳統特別是波斯文化,對阿拔斯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古絲綢之路線路圖

阿拔斯王朝的前期,帝國經濟實力雄厚,手工業、農業、商業、運輸業的規模及其產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與中國的水、陸貿易十分活躍,其中陸路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新疆取道中亞、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到地中海東岸。

從九世紀中葉起,阿拔斯王朝走向衰落。第8任哈里發在阿拉伯和波斯軍之外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人為主體的近衛軍,埋下了嚴重的隱患。以後,出現了突厥軍人當政,哈里發大權旁落的局面。王朝後期,地方勢力割據為王,出現了大大小小獨立和半獨立的王朝,尤其是北非的法蒂瑪王朝和西班牙的後倭瑪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勢不兩立。

持續兩百年之久的十字軍東侵,加劇了基督教世界跟伊斯蘭世界的對立,這是伊斯蘭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對立,也激起了廣大穆斯林這種宗教情感。所以當時薩拉丁在反擊十字軍東侵的時候,提的口號就是保衛伊斯蘭。十字軍東侵加速了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十字軍東侵沉重打擊了阿拔斯王朝,此後,蒙古人崛起。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末代哈里發被馬踏死,阿拔斯王朝滅亡。蒙古人攻克巴格達後,伊斯蘭世界處於歷史上最困窘的時期。西班牙穆斯林雖經頑強拼鬥,最終仍退出了安達盧西亞,只有埃及阻止住了蒙古人和十字軍的入侵,勉強保存著伊斯蘭帝國文明的餘輝。然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伊斯蘭世界又恢復了往日的雄風。

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聖索菲亞大教堂

​1453年,奧斯曼人攻克君士坦丁堡,實現了穆斯林數世紀以來的夙願,並將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他們繼續擴張,控制了北非、阿拉伯半島的大片地區。到十六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從多瑙河的布達佩斯至尼羅河的阿斯旺,從幼發拉底河和伊朗中部至阿拉伯半島南部,形成地跨亞、非、歐的幅原遼闊的伊斯蘭大帝國。

十六世紀末,歐洲群雄並起,奧斯曼帝國卻走向衰落。當這個龐大的帝國步入近代時,面對歐洲列強的擴張和進攻已無力招架,淪為西亞病夫,而帝國的衰落也標誌著伊斯蘭世界的衰落。

聖訓中說,求學乃我男女穆民之天職,知識是我們沙漠中的朋友,它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幫助我們度過苦難。文化的發展得益於經濟的繁榮,而歷代哈里發重視知識,獎掖科學的政策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830年,哈里發麥蒙創辦著名的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於一體,重金延聘人才,於是那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印度、波斯、希臘典籍紛紛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豐富的科學知識、文化思想一經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發明、創造,便形成了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它溝通了世界的東方和西方,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為世界文化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下一篇我們一起來看看中世西歐的社會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