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的 “神” 奇魅力

岡仁波齊的 “神” 奇魅力


“岡仁波齊”是藏族對“岡底斯”的尊稱。“仁波齊”本意是“轉世者”,這一藏傳佛教稱謂應該是在三世噶瑪巴以後才得以普及,可世俗化地理解為“珍寶”。人中珍寶俗稱活佛,活佛在世間不多,但山中珍寶則專指“岡仁波齊”,除此之外再無一座神山能得此頭銜。因此“岡仁波齊”的正確讀音應該是“岡”字之後稍有停頓再念出“仁波齊”三字,這種稱謂代表了藏族人對這座“寶貝雪山”數千年來人格化和神格化的過程。

“岡底斯”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側的印梵語言中被解釋為“溼婆的天堂”是印度教對這座山峰以及偉大的主神溼婆的讚美。真實並活著的宗教史,就是一部在神佛與現實間不斷尋找各種“對應”的歷史。各種級別的“聖地、聖人、聖徒”的大量出現,他們代表眾神的意志,以神僕、神使、活佛等的姿態,在人間聖地停駐或行走。在眾多與現實對應名單中,岡底斯以獨具的特別適合超長距離艱苦跋涉的地理位置優勢,加上天然曼陀羅式的山川佈局,加上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聖湖所構成的神聖威嚴的“岡錯”和數千年以來宗教文化的薰染,最終贏得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所謂世界中心就是大地之臍,世界之軸和通天之地,連通人間和天堂的天梯。從地理學角度考查,這是一種典型的宗教元地理學思想:正是基於岡仁波齊區域內一套現實空間結構,佛教以曼陀羅、須彌山、大千和小千世界等理論,實現了想象和現實世界的對應,從而互證了佛教“世界構成說”的正確性和神聖性。

岡仁波齊神山對於朝聖者來說這裡是終極贖罪之地,在宛若聖典般的印度史詩中記載:魔界之王曾親往岡仁波齊向眾神之神溼婆頂禮贖罪,先後斬己九頭以示誠意。財寶之王也曾攜眾來此,將夜叉財富王城阿闍拉建於神山腳下。對於一般的印度教信徒能夠親臨岡仁波齊峰北壁的冰川頂部,一吻代表神之足踵的岩石,哪怕當即死去也在所不惜。除贖罪之外還是證道之地,歷史上無數高僧大德和苦修者,都是在此獲得無上的智慧。

岡仁波齊的 “神” 奇魅力

藏族人都“轉經、轉山、轉佛塔”的信仰,自古以來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讓地域性的神山不勝枚舉,幾乎每個鄉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山神、湖神等土著神靈用轉繞的方式來祈福,即繞多少圈相當於岡仁波齊(57公里)一圈,對於信眾轉一圈岡仁波齊,遠不止是一次普通的徒步,岡仁波齊轉山朝聖,是很多信眾一生之中最大的願望。他們相信,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清一生罪孽,轉十二圈可免受地獄之苦。如果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只有在外圈轉過十三圈後,才可以轉內圈。徒步的話,轉山之路不算難,57公里的路程,除了要翻越卓瑪拉山,平路和緩坡居多,一般一兩天都能走完,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在神山腳下看日照金山。這條路走得人太多了,想迷路都很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對於徒步來說確實高了點,只要心態放平,心中充滿信仰,再難也能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