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資緊缺,《紐約雜誌》:我們唯一的出路是與中國合作

美國《紐約雜誌》3月18日文章,原題:“面對目前的困難,我們唯一的出路是與中國合作” 當前,中國逐漸恢復生產,但美國的醫院和醫療機構仍面臨個人防護用品短缺。世界大多數醫療防護用品都由中國生產。近兩個月,防護服、面罩、手套和N95口罩等防護用品要麼因為工人處於隔離狀態而沒有生產,要麼因為中國要滿足自身需求而沒有出口。過去一週,中國逐漸恢復了防護用品出口。

口罩進口商卡馬拉普拉姆說:“產品現在從中國出來了,但遠遠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在中國,製造業復工達到了80%到85%,但產品並沒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快地運到美國。”

目前情況嚴峻。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此前估計,如果病毒達到大流行程度,美國將需要約35億個口罩。

卡馬拉普拉姆表示,中國目前每天生產約2億個口罩,但仍未能滿足需求。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全球需求——美國不是唯一爭奪口罩的國家,法國、德國等國的N95生產商已停止出口以滿足本國需求。其次是成本。通常,每個口罩的成本約為1到2美分,現在上漲到25至30美分。這不一定是由於有人哄抬價格。趕製增加了生產成本,因為中國的工廠增加了員工和昂貴的設備,而且特朗普政府為阻止病毒傳播而實施的航空限制,導致從中國向美國運送防護用品變得困難。

本週,紐約布魯克林的醫療用品製造商及分銷商艾因霍恩將包機飛赴中國,運回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醫療物資,包括N95口罩、面罩和防護服等。這些物資將用於7家醫療機構。最近中國逐漸放寬了對N95口罩的出口限制。儘管如此,艾因霍恩仍擔心在貨機返回美國後會遇到麻煩。許多耗材滿足所有的規格要求,但並未獲准在美國使用,然而眼下醫院急需醫療物資,有什麼就用什麼。艾因霍恩說:“沒有病床,可以給患者找其他床。但沒有防護服,患者就得不到治療。”他認為,問題在於美國官員沒有足夠重視,也未能與經銷商溝通。他說:“我希望政府優先考慮派飛機到上海運貨。”

卡馬拉普拉姆說:“我與之合作的實驗機構每週使用數以百萬計的口罩。如果再加上醫院、療養院、牙醫診所、機場和民眾消費量,這個數量就很大了。目前這種情況,我們唯一的出路是與中國合作。”(作者詹姆斯·沃什,喬恆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