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合作社:保護性耕作,我們認準了

<超越合作社:保護性耕作,我們認準了

秸稈覆蓋免耕播種作業現場。

<超越合作社:保护性耕作,我们认准了

玉米秸稈自然腐爛情況。

<超越合作社:保护性耕作,我们认准了

秸稈覆蓋後的玉米長勢。

<超越合作社:保护性耕作,我们认准了

實行免耕保護性耕作後的出苗情況。

資料圖

黑龍江省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該合作社勇闖新路,保護性耕作年服務面積達到42萬畝,成為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的推廣先鋒。

保護性耕作解決了我們的痛點

龍江縣位於黑龍江西部,屬半乾旱區,風沙問題突出、土壤風蝕水蝕嚴重。2013年,魏剛牽頭成立了龍江縣超越合作社,但成立合作社之初,現實的困難讓他有點始料不及。“龍江縣農業生產最大的痛點就是乾旱,乾旱導致玉米減產、絕產的情形時有發生,傳統耕作工序多、成本高、對土壤損傷大,拖拉機一天只能耕作十一二畝地,用工貴還效率低,土地越來越板結,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必須改進,否則合作社難以為繼。”偶然的機會,魏剛聽到保護性耕作專家的一次講座,“既節省人力成本,又能抗旱,還能讓土壤變得肥沃。”這讓魏剛心花怒放,“這不就把咱擔憂的問題全解決了嗎?”說幹就幹,在當地農機部門的支持下,合作社與科研院所成立了保護性耕作試驗站,開始探路保護性耕作。“剛開始擔心有減產的風險,也曾經有一絲猶豫,但保護性耕作免耕、省工、節約成本和抗旱的優勢沖淡了我們的擔憂,既然認準了,那就多實踐多鑽研,多和專家諮詢,想辦法讓新耕作方式穩產”,魏剛說。付出總有回報,隨著技術的更新、完善和優化,保護性耕作不僅沒減產,還實現了增產,得到越來越多老百姓的認可。目前,合作社從最初7名社員,壯大到現在387戶社員,擁有免耕播種機485臺,保護性耕作年服務面積達到42萬畝,輻射周圍三個縣,成為保護性耕作應用的一個閃亮品牌。

一切用實踐和數據說話

超越合作社為啥如此看重保護性耕作?用魏剛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用實踐和數據說話”。據瞭解,在專家的支持下,合作社先後試驗比對7種不同栽培模式,選出了最適合本地區的“寬窄行交替”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正是這種新技術模式,為合作社玉米種植帶來了巨大變革。“寬窄行交替”保護性耕作以玉米大、小壟種植為基礎,第一年在窄行種植、寬行休耕,玉米生育期內結合追肥對寬行進行深松,收穫時留茬約40釐米,秸稈覆蓋還田自然腐爛。第二年在上年寬行實施行距為40釐米的精量播種,苗帶隔年輪換形成寬窄行交替。這種模式使得種地更為省時、省力、省工、省種、省肥,僅春季播種就比傳統方式少進地4次,節省農機作業費40—60元/畝。“保護性耕作連續7年之後,根據我們對100個定點的監測,耕地有機質平均值達到40.33克/千克,平均耕層為26cm,比傳統耕作方式的耕層變厚近10cm。玉米平均產量684.3公斤/畝,增加近60公斤,在保護黑土地的同時還實現了糧食穩產高產”,魏剛高興地說。為了轉變農民傳統觀念、保證技術落地,合作社將保護性耕作技術與生產託管服務相結合,實施網格化管理,以1500畝左右為一個作業單元配套機具和服務人員,打造“科學種植+科學經營”雙引擎。合作社充分發揮技術、農資、大型農機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託管示範地塊與農民自種地塊對比算賬,吸引更多農民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服務。以一畝地實測,合作社託管費為350元,含種子、化肥、農藥和農機耕、種、管、收、運全程作業費,合計成本比當地農戶自主經營節省約100元,還能增產10%左右。合作社自身的利潤也能增加5%,平均每畝增收18元,實現了農民與合作社的雙贏,得到託管農戶的認可。

讓黑土抓起來成團、踩上去鬆軟

合作社依靠實施保護性耕作,找到了最佳的玉米種植模式,依靠土地託管服務,闖出了保護性耕作嶄新的天地。談起合作社的成功,魏剛表示,“我們必須要做好兩件事,第一是種地成本要比老百姓自己種低,第二是種出的產量要比老百姓自己種高。”只有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把成本降下來,產量增上去,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經濟效益,合作社才能發展。魏剛給合作社的定位是“最會種地”,而正是因為探索到了最適合自身發展的保護性耕作之路,“最會種地”才有了保障。“只要找到最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種植技術,將種地流程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就可以實現,同時還要有一批會種地的農機手,管控好關鍵環節和細節,就能把地種好”。正如魏剛所說,“只要你真的熱愛土地,真的能‘鑽到苞米地裡去’,真的能注意到生產的每一個細節,真的去鑽研,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生命不為超越別人,而是為超越自己”。談起下一步合作社的打算,魏剛坦言,將堅定不移實施保護性耕作,堅定走黑土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希望未來土壤是“抓起來成團、踩上去鬆軟不粘腳”。

(中國農機化導報 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