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襄城古十景之“東汝帆牆”:幾多繁華付流水‖老家許昌

文‖辛士秀

【前言】

明代左都御史(南京刑部、北京工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號肅敏)辛自修首著吟詠的襄城名勝十景為:

1、奎泉射鬥;2、文筆凌霄;

3、南明紫翠;4、東汝帆牆;

5、龍門烈日;6、龜井祥霖;

7、範祠春望;8、潁谷寒流;

9、半峰斜照;10、兩鏡丹光。

今天我們講襄城名勝十景之“東汝帆牆”。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東汝帆牆

辛自修

天息遙遙一水通,

石城南下度飛虹。

乍看進艇生新漲,

卻快揚帆趁晚風。

柳浦瀠迥山遠近,

蘭橈搖拽汝西東。

等閒試揭孤蓬望,

身在瀛壺一畫中。

此詩所描寫的是發源於伏牛山並流經襄城縣東去的北汝河之壯觀景象。

作者詩中描寫東去汝河上繁忙水運的船隻揚帆行進,像一道道牆壁行於水面,若自身乘船體驗,好像到了傳說中的仙景一般(1958 年以後,下游修大閘,船亦不通,亦無此景)。

東汝:指汝水下游。發源於伊陽的天息山(汝水主要支流),經過汝州再過郟縣到襄城縣,水才大面積貼著城牆走。所以襄城南面城牆外,屢次被汝水侵齧。

城南門下,橫以石橋,凡下游來的船隻,抵達到橋畔就停泊了(實際船隻能借洪水過橋,上達郟縣長橋)。

汝水從城東南往下游又收受了沙河水、澧河水、湛河水、阪河水,北邊又帶上潁河水汊,會合了這許多支流,徑直到潁州、正陽,匯合了淮水、泗水而注入於東海。

東去汝河的帆船水運歷代繁榮,五十年代初期,汝河水運仍很頻繁。

飛虹:指橫跨汝水之上的虹橋(又名惠政橋或紅石橋),位於襄城南門外,現已淹沒於水中,偶爾可露崢嶸。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汝水景觀簡介】

汝河的源流:北汝河屬沙潁河水系,是淮河的二級支流,發源於嵩山縣車村鎮慄樹街村北分水嶺摞摞溝,流經汝陽縣、汝州市、郟縣、寶豐縣、襄城縣、葉縣六個縣市,在襄城縣丁營鄉匯入沙河。全長 250 公里,流域總面積 6080 平方公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今汝水西出魯陽縣之大盂山(古稱天息山)黃柏谷,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徑崎嶇,人跡裁交”,“又東屆堯山西嶺下,水流兩分,一水東逕堯山南,為滍(zhi)水也。即《經》所言滍水(今沙河)出堯山矣。一水東北出為汝水,歷蒙柏谷。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高,夾水層松茂柏,傾山蔭渚,故世人以名也。”

汝河本來只有一條,《荀子》中有“汝潁以為險,江漢以為池”。其中一源沙河發源於伏牛山區木達嶺,北源北汝河發源於嵩縣跑馬嶺,在襄城縣岔河口匯入沙河,沙汝匯合後,古代統稱汝河,亦名隱水。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古汝河於郾城縣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諸縣,“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後),汝水氾濫,有司自舞陽截斷汝水,約水東注,改道入潁,上源稱北汝,即北汝河。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

南汝經過兩次變化之後發展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駐馬店的洪河與汝河水系。其中發源於泌陽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澺水和潕水(也為古汝水支流)發展為今天的洪河。

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稱“溱頭河”(即臻頭河)。古汝水入淮之汝口今天為洪河口。汝河水過去很清,唐代詩人孟郊曾贊曰:“汝水無濁波”。諺語也說:“汝水百步淨”。謂河沙即使被水衝起,一百步的距離就會沉澱恢復清澈。

明·教諭林鸞《汝水環帶》詩曰:“川流一瀉下長淮,玉帶分明入像來。未許要帶纏錦絨,止容心上濯塵埃。風生花浪多翻出,凍合吞舟使解開。多少里人遊宦海,乞歸謀作釣魚臺。”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古代名人為汝水景觀唱和的詩文】

(從辛士秀老師提供詩文中選取六首)

《詩經·汝墳》詩: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ni)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肆;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cheng)尾,王室如燬(hui);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宋·範純仁(字堯夫,范仲淹次子,江蘇蘇州人,仕至右僕射,人稱“布衣宰相”,諡忠宣)《秋風吹汝水》賦:

歲作噩之窮秋兮,策贏驂而獨徵。嗟(jie)旅懷之羈憤兮,感時律之崢嶸。遵汝流之縈紆兮,背嵩峰之翠橫。號霜風之慓憭兮,肅天地而悽清。獵葭葦於晚岸兮,雜紅翠之搖旌。脫林實於沙際兮,浮瑣碎之秀瑩。激迴流之平迥兮,蹙(cu)綃文之細輕。涵西照之演漾兮,蕩登潭之空明。促東逝之滔滔兮,方感慨於餘行。縻(mi)王事以去留兮,跡未安而忽更。佩主人之眷勤兮,服友生之意誠。何會合之難久兮,特離憂之意並。儻丘園之可服兮,將就濯(zhuo)其塵纓。臻聖賢以相期兮,惟道義之是營。苟後身以無愧兮,亦奚事於成名。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宋·梅堯臣(字聖俞,安徽宣城人,大詩人)《汝墳貧女》詩: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悽愴。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鍾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託,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明·邑高苑知縣姚汝稷《汝水環帶》詩:

紆曲源流遠,石橋彩霞橫。

一條碧玉帶,九里白鋼城。

三月春風合,四圍錦色明。

紫雲龍起處,一雨十分清。

明·邑副使張寧《兩河水泛》詩:

二水茫茫無際涯,

濱河幾處實堪嗟。

洪濤波到沒青草,

綠野翻成白浪沙。

畚(ben)鍤築堤揮淚血,

金錢砌岸委泥窪。

年年秋雨西風起,

愁殺黃昏百萬家。

清·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詠汝水》詞: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請眾牽絆;沙鷗點點青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晚,一霎時,波搖清影,驀(mo)抬頭,月上東山。陽山向暮,雲遮風緊。寒鴉漁舟,個個泊江沙,江上酒旗飄不定,旗外菸霞爛,醉涯作生醉夢。清雀船頭,雞犬自成家,夜火秋星渾一片,隱躍蘆花淘沙漁。

當年,襄城此處水運繁忙,帆船行進像道道牆壁,今孤寂冷清

【作者簡介】辛士秀,號九宮山人,河南襄城紫雲鎮人。1968 年服役青島海軍,1986 年轉業地方,居平頂山懷古齋。現為中原智庫潁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兼網站站長,民間史地學者,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襄城名人辛自修傳奇故事”傳承人。編輯過《襄城餘氏、趙氏、辛氏及七尚書族譜》、《襄半朝史料集》、《明代襄城七尚書》、《紫雲山水》畫冊、《謀聖張良與張良故里》專輯、《張良故里論證文集》、《張良故里張氏族譜》、《張良研究》等書。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本文圖片來源於“老家許昌”原創圖片庫,圖片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