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硬核”舉措促增收助脫貧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德安縣因勢利導,對症下藥,整合各方面資源,採取了一系列“硬核”舉措,推動扶貧產業在“困境”中謀發展,幫助貧困勞動力在“逆境”中穩增收,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奔小康。

扶持幫扶“兩促進”破解扶貧產業“發展難”

產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德安縣採取資金扶持和“一對一”指導幫扶等方式,打破疫情影響下扶貧產業發展的瓶頸。

眼下剛過驚蟄節氣,氣溫回暖,大地萬物生機勃勃。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食用菌基地的黑木耳在雨水的滋潤後個頭飽滿、品相美觀。3月10日當天,黑木耳採摘量達到6343斤,與近一個月採摘的總和4500斤相比,創下了單日黑木耳採摘紀錄。駐村工作隊隊員胡偉告訴記者,面對最佳的採摘時期,當地組織村幹部和貧困戶、村民十餘人全員出動,進行木耳採摘和運送,發放務工工資3100元。

今年,幫扶單位省高速集團計劃在已有18畝食用菌產業的基礎上,再投入300萬元擴大規模並新建菌棒加工廠,產品實行訂單式採購銷售,從而構建菌菇生產、加工、培育、銷售一體化扶貧產業鏈,助推貧困村走向小康村。

為發展扶貧產業,德安縣計劃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00餘萬元用於扶持扶貧產業發展,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並帶動貧困戶增收。同時,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銷售和產業技術“一對一”諮詢指導,幫助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此外,對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的種植養殖產業給予資金扶持,在去年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再上浮50%,切實減少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成本和風險。

線上線下“兩結合”破解扶貧產品“銷售難”

扶貧產品是產業發展的豐碩“成果”。德安縣積極主動出擊,採取商超對接、線上吆喝線下送貨等方式,打通產銷對接“最後一公里問題”。

去年年底,德安縣聶橋鎮梓坊村扶貧基地18畝溫室連體葡萄大棚內套種了杭椒,計劃辣椒成熟後直接銷往本地農貿市場和超市、餐館,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辣椒的銷售遇到了“寒冬”。德安縣通過“郵樂購”線上+超市線下共同發力的模式,迅速打開了滯銷辣椒銷售市場,2000斤辣椒銷售一空。“2000斤滯銷的辣椒從無人問津到銷售一空,多虧了大家的幫忙,線上線下聯動,攜手解決了貧困戶的煩心事。”德安縣聶橋鎮梓坊村駐村第一書記蔡龍龍看著大棚辣椒一夜售空後高興地說道。

面對扶貧農產品銷售難題,德安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駐村幹部、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全面排查摸底,瞭解農產品滯銷情況,就近開發銷售渠道,宣傳鼓勵群眾購買扶貧農產品,做到縣域內郵政免費送貨上門。同時,推動扶貧產品進社區、機關、企業等單位食堂,積極接洽縣城商超和農貿市場,組織優先採購本土農產品。此外,積極開展扶貧產品認定,通過“郵樂購”“社會扶貧網”“淘寶”等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幫助解決當地農產品的銷售、運輸問題,做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最強助攻”。

穩崗返崗“兩手抓”破解復工復產“用工難”

就業扶貧是脫貧致富的長效手段。德安縣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及時發佈就業信息,開闢貧困戶網上招聘綠色通道,“屏對屏”碰面,“一對一”指導,促進與用工企業精準對接、應聘擇崗,實現本地就近就業。

為讓貧困人員就業,德安縣積極開發就近就業,已開發消殺員、防疫宣傳員、出入管理員等臨時性扶貧崗位78個,以每人不超過1000元/月的標準補貼用人單位,幫助未返崗貧困人員暫時性就業。同時,出臺獎勵政策保就業、促穩崗,對成功輸送貧困勞動力到園區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給予700元/人的就業服務補貼,對園區企業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給予700元/人的招工補貼。此外,引導貧困勞動力在本村本組的扶貧合作社、扶貧車間等扶貧經營主體就近務工,種植、採摘扶貧農產品,通過雙手“勤勞致富”。截至目前,已開展線上招聘活動38場次,參與人數38432人次,其中2019年外出務工返鄉貧困勞動力2947人,經過就業幫扶已返工1984人,返工率67.3%。(陳福東 郭濤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沈明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