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尿,到底能不能把?

在把屎把尿(簡稱“把便”)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會拿不定主意。奶奶說可以把,你們小時候不都是這麼把過來的麼,也沒見有什麼不妥。有人說不能把,把了會引發脫肛、痔瘡等等不良後果,聽起來怪嚇人。那到底把還是不把?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屎尿,到底能不能把?


把便是大小便訓練的一種,大小便訓練,也叫做如廁訓練,是培養寶寶排尿和排便習慣的一種訓練。如廁訓練的方法在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20世紀初美國的《父母》雜誌認為大多數健康的嬰兒可以在8周齡開始訓練,其後,有兒科專家提出家長應該在觀察到孩子發育到一定水平再開始訓練。再後來,在這個問題上逐漸形成了兩大流派,分別是Azrin、Fox兩人提出的以家長為中心的訓練方法以及Brazelton提出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訓練方法。


對小嬰兒來說,不能獨立行走,不會表達自己想上廁所的意願,也不具備穿脫褲子的能力,必須通過家長幫助他們完成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給寶寶把便。而權威機構美國兒科學會的主張是,在孩子18個月後開始進行如廁訓練,加拿大兒科協會也是這樣建議。


可以看出,把便和主流如廁訓練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孩子出生後幾個月內,家長把孩子固定在一個特殊體位,去完成這個排便和排尿的動作。而主流的如廁訓練是在18個月後,通過一定的訓練方法,讓孩子學會主動去蹲廁所排便排尿。


屎尿,到底能不能把?


那麼,把便就不好嗎?還是有什麼危害?

把便不是中國特色,在其他國家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如非洲和印度,最早在幾周或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把便。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實把便會導致肛裂、痔瘡、脫肛門等這些問題,如果發現這些疾病,需要找其他原因,比如便秘或先天發育異常,而不是把鍋甩給把便,最好也不要用把便這件事來指責老人“陋習”。然而,也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把便會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因此,把便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它是一個“天平”,如果想給寶寶把便,要仔細觀察寶寶的排便信號(比如扭來扭去,用力憋氣,哭鬧等),而不要強迫去把,強制把便會造成天平的失衡,讓寶寶產生不良情緒,把排便當成一種不愉快的體驗。


屎尿,到底能不能把?


主流如廁訓練又怎麼做呢?

有的家長會說,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觀察排便信號和多次給寶寶把便,那麼可以嘗試以孩子為中心的主流如廁訓練,一般是在18個月以後,寶寶的發育和行為都準備好了的時候。比如:

1、發育方面

能步行去上廁所

能在馬桶上坐穩

能保持數小時不尿溼

能穿脫衣服

具有相應的語言接受能力,能執行兩步指令(也就是讓寶寶同時做兩件事,寶寶能夠完成,比如教寶寶拿起東西扔到房間的垃圾桶)

具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能表達如廁需求

2、行為方面

能夠模仿行為

能夠物歸原處

通過說“不”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性

表達對廁所訓練的興趣

想要取悅他人

想要獨立和控制排便功能


屎尿,到底能不能把?


如廁訓練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事情,大多數寶寶不能一次做好,即使完全學會了也可能會出現偶爾退步的現象,爸爸媽媽們要多鼓勵寶寶,耐心引導,儘量避免負面評價,可以適當的獎勵,和寶寶一起努力讓如廁這件事變得有趣起來。


總結來說,把便有什麼好處或壞處,目前並沒有高質量的研究結論,我們沒必要把這件事情“妖魔化”,在不強迫孩子的前提下可以把。但是,權威機構美國兒科學會以及加拿大兒科協會主張如廁訓練在18個月後開始。


參考文獻:

1、How to potty train,NHS

2、uptodate,如廁訓練

3、Toilet Taining,HealthyChildren.org

4、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