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歲半,只要不滿足他就發脾氣摔東西,打他怕傷他,不打怕以後養成習慣,怎麼辦?

大越哥兒121


“土味育兒經”觀點:

山不來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1)打孩子是下下策,一歲半的孩子容易發脾氣,恰恰是這一階段的年齡特徵。不是硬要孩子聽我們的,而是我們先要去懂他的。

(2)善於觀察、瞭解孩子,懂得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然後再去教育引導他。父母陪伴孩子就是與他一起成長。

(3)在安全範圍內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寶寶有規則地自由活動,在寶寶自我探索和嘗試中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01首先了解一下一歲半孩子的心理行為有什麼特點?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觀點:人的發展要經歷8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

也就是說,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需求,渴望去獲得實踐與滿足。

那麼,寶爸寶媽對目前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有個全面充分的瞭解,就能有效的幫助和引導孩子,促進孩子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

(1)一歲半寶寶的動作發展迅速,活動範圍擴大,自主意識萌發。

一歲半的寶寶能夠平穩地、比較快速的走路了,活動範圍也大了。

隨著手眼協調能力的提高,寶寶經常會爬上爬下。經常會模仿大人的動作、眼神、語氣。

假如看到奶奶跳廣場舞,他也會樂得手舞足蹈。給他一個皮球,他會高高的舉起來拋出去,然後樂顛顛的追上去把球抱住。給他一堆積木,他會靜悄悄的一個人坐在那兒玩。

這些時候的寶寶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快樂娃娃。

(2)正處於人生第1個叛逆期,寶寶有一定的反抗意識和攻擊性,故意和別人對著幹。

這一時期的寶寶已經會比較多的技能了:說話、走、爬、鑽“洞”、自己拿取東西等等,有了自己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的意識。

這時候如果父母出於愛護或者保護的角度考慮,往往會去阻止孩子的行為。

如:寶寶鑽到桌子底下玩兒去了,大人會把他拉出來,並告誡他:地上髒,不許鑽桌底下去。

但寶寶非要鑽,他覺得好玩呀,於是會出現發脾氣哭鬧、發犟勁兒,與父母激烈衝突。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寶寶“不聽話”,什麼都要跟大人反著來。



尤其在他吃飯、睡覺、玩耍的過程中,通常會反覆地用“不要”來反抗大人的控制。

“不要吃!”、“不要睡!”、“不要拿我的玩具!”……

這些時候的寶寶是讓大人氣得手癢癢的熊孩子。

我們要明白的是,這是孩子必然經歷的一段時期,1~3歲的叛逆期。我們要理解他們。

(3)正處於秩序敏感期,有時會表現的很固執。

寶寶的心中對物品的擺設位置、物品的所有權、他認為的做事情的順序等,有他的一套“規矩”。一旦被別人破壞了規矩,他就會發脾氣。甚至固執的要求你重新弄好。

想想看有沒有?你要把“小坦克”放到玩具櫃上,他一定要放在牆角落。你放上去了,他“逼”你非拿下來不可。

(4)寶寶處於獨自遊戲階段。在他的心中,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沒有同伴間的主動交往意識。

(5)缺乏安全感,有分離焦慮。寶寶尤其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如果媽媽離開他的視線,他就會表現不安。



02這個時候父母去責罵孩子有效嗎?

面對寶寶把玩具扔得一地,動不動發脾氣,有的媽媽會這樣說:

“媽媽生氣了,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不聽話,媽媽就不管你了。”

“你把東西摔壞了,讓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這種方法偶然用一下,也許有暫時的效果。但是經常這樣說,會導致寶寶的心裡敏感、脆弱。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如果經常讓他擔心“媽媽會離開自己”“警察叔叔會把我抓去”,那麼他的不安情緒就會加重。他會黏著媽媽,不敢獨立去探索了。

不要用“更大的傷害”去糾正孩子常見的“小毛病”。這些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

03父母怎樣引導寶寶,在這個很固執、不聽話的時期?

(1)給寶寶安排日常的小任務,利用秩序敏感期的特點,培養寶寶自主能力。

舉個例子:

話說,不是寶寶固執的堅持他的小坦克不能放到玩具櫃上,而要放置在牆角落嗎?

那就好,你不聽我的,我聽你的,在牆角放一個整理箱,貼上一個他喜歡的標記。讓他把玩具、積木玩過以後放到這個整理箱。

告訴寶寶:這是玩具的“家”,寶寶玩過小坦克以後要記得把小坦克送回家。

其他的挖掘機呀、小汽車呀、小飛機呀,都要送到這個家裡。

這時候寶寶會順應你的指令,樂顛顛的把小汽車、小飛機搬到整理箱裡。

哈哈,山不來就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去就山。

父母這樣順勢而為,善用寶寶的階段性年齡特點,有意識地給他安排小任務,來培養他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能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而且有利於寶寶產生愉悅、積極的情感,建立自信心,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發展。



(2)與寶寶一起商量制定規則,然後和善的堅定執行。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在規則的範圍內自由活動,在寶寶自我探索和嘗試中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準則。

但是過於嚴厲或者放縱,都不利於孩子自主能力的提高。

太過嚴厲:“我讓你怎麼做,你就必須得怎麼做”。有規矩但沒有自由,孩子沒有選擇權。

太過放縱:“孩子,你想怎麼做爸媽都依你。”孩子有自由但沒有規矩,可以有無限制的選擇。

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有規矩有自由,在規則的框架範圍內能夠自由選擇。

我們要尊重孩子,跟他一起定規則,他才會願意執行。

如飯前要洗手,不洗手就不能吃飯。

訂規則的時候說的好好的,可是香噴噴的雞爪端上桌子的時候,聞到香味的寶寶,把手裡的玩具一丟,伸手就要來抓。

有的奶奶會想,算了,硬要寶寶放下拿到手裡的雞爪去洗手,他肯定要哭的。隨他吧。

如果換一種方式:在端出雞爪的時候,喊一聲:香噴噴的雞爪誰要吃哦?要吃的快去洗手哦。

寶寶就會屁顛顛的跑衛生間去洗手了。

這時候要溫和的堅持:咱們說好的,不洗手是不能吃東西的。你不洗手,吃完了手裡的雞爪,就不能再拿其他的雞爪了。

不打不罵,語氣溫和,態度堅定,堅持定好的規則。

這時候孩子會感受到你的威嚴。

當我們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定時,孩子很快就明白,不好的行為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哭鬧沒有用,最後他們自然地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時候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在規則的範圍內自由活動,在寶寶自我探索和嘗試中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比如,在幾個整理箱上貼好不同的標記,與寶寶商量好哪個整理箱對應放什麼玩具,然後讓他自由地取放玩具,自主探索、嘗試如何整理玩具。

寶寶的經驗就這樣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慢慢累積起來。



(3)“冷處理”法。

有的孩子耍脾氣的時候光哭沒有眼淚,捂著眼睛的雙手會偷偷的張開一條手指縫,眼睛偷偷的從手指縫中觀察家長的表現。

這時候如果家長去安慰他,他會哭得更兇,以達到他的目的為止。所以很多孩子便以哭為“法寶”,越安慰他越反著來。

當孩子如此發脾氣時,家長用“冷處理”方法往往更有效果。

大人走到另一間屋裡去,“不理睬”他。寶寶沒有了觀眾,發脾氣就不會那麼勁頭十足了,漸漸的會安靜下來。

到這時候媽媽可以抱一抱寶寶,在情感上補償他一下,然後商量解決辦法,或者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往往就足以改變寶寶的行為了。

“土味育兒經”總結一下:

  •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考慮長遠的積極效果,不是暫時的讓孩子“聽話”,打罵不可取。

  • 父母先要理解孩子在某個階段的心理特點,順勢而為,摸索積極有效的教育引導措施。
  •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出現新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當父母的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與孩子一起成長。

~End~


土味育兒經


孩子不滿足要求就摔東西的習慣不好,需要慢慢改善。

我家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歲多去每次去超市都要把小汽車、玩具槍、棒棒糖等自己喜歡的東西往購物車裡放,開始覺得孩子小就買了。

幾次後發現家裡玩具太多,去超市就沒給他買,孩子就坐地上哭,不走了。沒打他,等著他哭聲小了,跟他說家裡有同樣的玩具,不能再買了。回到家給他說以後買東西要說明購買原因,現在哭鬧的一律不買。

一歲多的孩子理解能力沒有想象中的好,下次去超市,看見喜歡的玩具,不給買還是坐地上哭鬧。我就讓他試著說明購買原因,不管原因合不合理,就給他買一個。

經過幾次鍛鍊後就減少購買次數,基本上孩子是要三四次會購買一次的頻率,孩子也不會哭鬧了。

孩子出現不好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也需要慢慢培養,一味的打罵,只會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想法,關閉與父母溝通的大門(這就是很多家長口裡“孩子叛逆期到了”“孩子跟父母有代溝”等問題出現的其中的一個原因)。

孩子不滿足要求就摔東西的習慣,需要慢慢改善,家長要有愛心、耐心、恆心。





傲驕老豆


今天晚上因為看動畫片,我兒子鬧彆扭,我看見他抓起來遙控器,馬上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要把遙控器扔地上,我問“是因為電視裡不演熊大熊二了嗎?”他說是,我說“那你扔吧,扔壞了遙控器,以後不僅是熊大熊二沒了,樂迪、佩奇、豬豬俠就都沒了。”說完我就繼續晾衣服不管他了,然後他默默地放下了遙控器。

他現在三歲零一個月,從一歲多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聽得懂話,所以有什麼事我都給他講道理,把結果告訴他,讓他自己決定,他因為不聽話吃過虧,比如手被恆溫壺底座燙過、被嬰兒車的安全扣夾過、自己摔壞了最喜歡的玩具車我就不會再買同款的給他,所以現在挺好管理的。


搖頭肉丸子


孩子扔東西讓他扔吧,他脾氣大不理他。等孩子平靜了,跟他說不能隨便扔東西,發脾氣這樣不好慢慢來。可別孩子扔東西,發脾氣你比孩子脾氣還大。這樣孩子見樣學樣,會脾氣越來越大的。

記得我家老大有三歲的時候,跟一個比他大三個月的哥哥出去玩去了,兩家大人也不知道,哪裡也找不到,等會兒他們自己回來了,他奶奶領著他去看過小動物,他記著呢,領我家孩子也去了。回來正好吃晚飯,我們就一邊吃一邊教育她,人家啥也不說就吃飯,吃完讓我陪她去玩,剛出去下雨了,就跟我發脾氣說,看看下雨了吧,讓你說說,我還沒理了。

這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會教育孩子的,都是慢慢摸索著來吧,一個孩子一個脾氣。




家多寶


孩子才一歲半,我覺得在安全範圍內、不傷害自己和他人以及不損害道德的前提下滿足他的需求,允許他自由地探索。這時候的孩子說話也說不了幾句,更不用說表達了,即使你打他也沒有用。

我家老二還有10天就①周⑧,自己帶,會講的話不多,很多時候他的需求只能替他表達出來。他做了什麼事情指著他自己望著我的時候,我會和他說:“寶寶你做了~~,我看見了。真棒或者給他豎起大拇指。”他就滿足了的笑了。

有次買了個兩個小饅頭,他拿了個吃了一口,不吃了,給我,我問他是不是不吃了,不吃就放袋子裡,想吃的時候再吃,他放進袋子,我立刻把袋子系起來,走了幾步,他大哭。我以為他要提袋子,就給他,他還是一直哭,問他是不是要吃饅頭,袋子打開叫他拿,還是哭,然後我把饅頭拿出來給他,他才沒哭了。那時候終於鬆了口氣,猜對了。

因此這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需要更多的瞭解孩子的需求並替他表達出來。給他肯定、讚美、認同。不需要擔心會養成習慣。

我是涵明媽媽,二胎全職,分享繪本、記錄日常,喜歡我,記得關注我哈!


涵明媽媽


先來了解一下孩子的行為特點。

一歲半寶寶正處在“扔”的敏感期,扔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不僅生氣時扔,玩的開心時也會扔摔,甚至對你感到喜歡也可能會朝你扔玩具,我家孩子就這樣,當時也是天天扔,每次我下班回來一打開門,人家就激動的喊媽咪,然後狠狠的扔一個玩具回來[捂臉],那感覺就像潑水節被潑水(水還很燙),被傷到嗨不好生氣[捂臉]

同時一歲半也逐漸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時,往往會伴隨容易激動的情緒。

而孩子的是非觀和規則意識是大概兩歲半開始的,

綜合以上三個發展時期,可以這麼理解:一歲半的孩子喜歡扔,又容易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激動,同時還不好說教[機智]。這是正常情況,我們首先要接納這一點。接納了才不至於面對這種事情,生氣無措。

但是孩子扔摔東西時,往往會帶來破壞性結果,例如扔壞東西,例如扔到人。

雖然說,這些行為是正常的,但不是完全不管,當然要管,需要講究方法。您提到的是生氣時扔摔,那我們就談談這個場景的處理辦法。

首先,要幫助孩子覺察和說出自己的情緒,孩子一旦善於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發現大人是理解他不怪他的,他就會變的容易溝通,並且不會經常有激烈的行為,即使喜歡扔,也能在引導下朝著安全的地方扔,但是如果情緒不被理解和接納,他們會傾向於暴躁的扔。怎樣幫助孩子覺察情緒呢?您可以這樣做:蹲下來,撫摸或擁抱孩子,說“寶寶好生氣,寶貝想用力扔,是吧”,媽媽愛”

然後尋找替代性行為,這裡所替代而不是拒絕哦,我們不能不讓他扔,但可以換個東西扔,換個地方扔。例如一下說法:

不扔這個(易碎或貴的東西),我們扔這個吧(帶著他在安全的位置扔可以扔的東西。)

我是幼教行業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寶媽,歡迎關注一起探討育兒問題,一起成長。


彬麻麻老師育兒日記


我家仔仔剛滿一歲十個多月了,這樣也跟你家孩子差不多大了。我說的他基本都懂,平時哥哥姐姐拿零食給他,他都要拿來問我可不可以吃,如果我說只能拿一個,別人怎麼給他他都會說不要的。平時去商場他看到了喜歡的,只能讓他買一樣,不會讓他拿很多,如果好幾樣都想樣,就會跟他好好說,每次他買一樣東西就很開心了。有時候他想吃點零食或者玩其他的我會滿足他,但實在是不讓吃的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同意,不管他如何一哭二鬧三叫,等他那勁過了再來好好說,如果實在沒辦法了,我會拿出我的武器了,哈哈,當然這種情況很少。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別看現在孩子小,他都已經有自己的思想了,很多都能聽懂大人在說什麼的,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寵他,疼他,又捨不得打他,只要自己哭鬧就什麼都有,那孩子能不使勁作嗎?現在是養成性格的時候,你不壓住他,以後長大了就難了,想教都教不了了。我記得我家仔仔有次也是在超市鬧著要買零食,我不同意結果直接坐地上哭鬧,怎麼哄都不行,把我氣得直接拿起新買的拖鞋就往腿上打,把他打得直喊痛,最後還是乖乖起來了,起來了還要你抱抱。他知道我是真的生氣了,看著我拉著臉都不敢哭。經過這次痛的經歷,印象深刻啊,去超市也沒有這樣的事情了。我跟我老公都意見一致,孩子你可以寵著,可以小小滿足他,但是不能慣著他。該堅持的原則還是要堅持,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實在哭鬧,發脾氣摔東西,好好說的不聽,可以打的,只有知道痛孩子才長記性。但是打孩子不是說往死裡打,不是打頭,打胸口,擰耳朵這些對孩子有傷害的打法。可以拿小藤條或者小戒尺來打,這些輕輕打都很疼的了,拿這來打孩子即讓孩子感覺疼又不會傷害到孩子。別看孩子小哦,當你真打他,他是知道你是真的生氣了的。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不是一時半會的,得慢慢來。



醜醜噠寶寶


該打的時候必須打,孩子啥都懂 ,他知道你不會打他,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哭鬧,這樣慣著以後會坑了他,也坑了你,我家有個親戚家裡有錢,從小就慣著,長大了不給錢就耍脾氣,有一次為了錢甚至去剁小手指,從此更加變本加厲,後來在飯店吃飯和一個社會的打起來了,被那個人砍了胳膊不治身亡,現在就剩下老兩口了,後悔晚矣,現在好多家長都是孩子要啥給啥,不給就嚎,我家兩個孩子我都從沒慣著,當然不能總打他的,我家兒子像你家孩子這麼大的時候也是這樣,在我弟家不滿足他就在床上直打滾,我就任由他哭也不去管他,足足哭了半個多小時,後來大一點了也是總有脾氣,我就不慣他了,罰他靠牆站,掐他大腿,讓他一次就知道疼,這次管用了,當然只打是不行的還得給他講道理,別看他小什麼都懂的,現在六歲了,很懂事,和我的關係也特別好,慣子如殺子,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下心


明天更會好151271406


現在的寶寶真是難搞,我家的也是,不過不是扔東西,是要求多,特別是睡覺前,一會兒要看她自己的視頻,一會兒說手癢要擦藥膏,一會兒說喝水……

很惱火,但還是要忍。

我家的也出現過一段時間發脾氣扔東西,我有時候會告訴她no,這樣是不對的;有時會輕輕拍打她的手;有時候也會發脾氣對著她。基本沒效果,所以後來我就沒再發過脾氣打過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告訴她這是不對的。發脾氣或者打她,只會讓她產生牴觸情緒,更加要扔東西發洩。

每個寶寶都有這個階段,只是暫時性的。

後來無意中看到一篇育兒文章,上面說到每個寶寶都會有這樣的階段,這是寶寶正常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種表現,說明寶寶的智力和手動能力在發展,我們不該干涉,適當引導一下寶寶就可以了,這只是暫時性的。也確實如此,我家寶寶扔東西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所以寶媽不必著急。

寶寶也有可能是模仿。

我記得我有一次跟家人鬧矛盾,很生氣的扔了一下遙控器在沙發裡,寶寶很快就學會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這樣做,因為確實能看得到對寶寶影響挺大的。寶寶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我們不能忽視。會不會你家也有這個情況,大人發脾氣扔過東西被寶寶看到了,所以寶寶就學會了。如果有的話以後就要注意了,我們大人的一言一行對寶寶來說就是一面鏡子,要重視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


賽賽媽媽


孩子對於要求的東西得不到,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去得到他。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和父母的博弈,看看誰先妥協。

我們班裡有對姐弟,弟弟四歲多,姐姐六歲了。第一次來上課,畫完畫的時候看到學校角落裡兌換區的玩具。這個時候,弟弟特別興奮地跑過去,拿了一個玩具在開心的玩耍。等到家長要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弟弟抱住手中的玩具死活不鬆手!老師一直在和弟弟耐心的解說,告訴他這是學校的東西,走的時候要把玩具留在學校。他哭的鼻涕一把淚一把,跑到自己奶奶面前,接著就坐在地上打滾。奶奶一臉的無奈,老師也沒法再去勸說,總不能直接從孩子手中搶回來玩具吧。這個時候奶奶還在和我們解釋:他從小就這樣,看到喜歡的就必須要得到。老師們很是無奈,還有這麼多家長在呢!給吧,讓其他小孩子看到影響不好,不給吧,這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正當我們無奈之際,姐姐看到弟弟抱著玩具,老師也沒拿出來,她立馬也抱了個玩具和弟弟靠在一起。(家長比較忙,都是奶奶在照料孩子生活,其實倆孩子挺可愛的,就是這點讓人很無語!)

很快,孩子的媽媽來了。媽媽倒是沒有妥協。她先是嚴厲批評的倆孩子,結果沒有啥用。後來講道理,倆孩子也不聽,還直接導致了姐姐也哭起來。影響實在太惡劣了,老師讓他們帶著玩具回家了。

你看,博弈的雙方,一旦有一個妥協,另一方就會心滿意足的得到想要的東西。並且會重複這種行為,直到自己滿足!如果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就會變成其他小朋友眼中自私的孩子。

那麼該怎樣去應對撒潑打滾的孩子呢?

1、表明立場

父母們在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的時候,其實也很崩潰的!尤其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個時候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這個東西媽媽/爸爸是不會給你買的!而且你這發脾氣是不對的!你越是發脾氣,爸爸/媽媽就越不會滿足你的要求!可能家長這樣說了之後,孩子還是哭喊,他絲毫不會理會你在說什麼,只等你滿足他的要求。

2、不要動手!

很多家長往往以為打幾下,嚇嚇孩子孩子他就不敢要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崩潰!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再愛他了!可能你動幾次手會有效果,但是這樣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不好。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學會了向權威屈服只有兩種後果:1、繼續向權威屈服。2、變成權威去欺負別人。

3、接納孩子不好的情緒、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撒潑打滾的時候,家長們一定不要焦躁,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這是你的寶寶在考驗你,千萬不要因為而生氣!

你可以選擇安撫你的寶寶,幫他擦掉眼淚,並且告訴他: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你可以哭一會,爸爸/媽媽可以等你哭完,咱再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做之後,孩子會知道,不管怎樣的哭鬧,家長都不會妥協,以後就不會重複這樣的行為。當然這需要父母狠下心來,寶寶在哭的時候,父母就在一旁耐心等待。

4、實施獎勵機制

我們可以試著轉化一下行為,讓孩子從撒潑打滾要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變成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這就需要父母們花心思去制定一個獎勵的規則,並且制定成好玩的表格,告訴孩子,如果你一天都表現的很棒,就要得到一朵小花。當小花積攢到20朵的時候就可以實現一個小願望。如果你願意積攢到50朵,會有一個稍微大一點的願望,當然如果兌換了願望,小花就會清零。這樣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去換取自己希望得到的。(這個方法在班裡施行了已經,屢試不爽!)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相信家長們會很容易的解決這個問題,並且把它轉化成積極的行為,孩子也會越來越積極向上!我是兒童繪畫心理課堂,歡迎關注我~讓我們解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