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乡为何要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已给出规划发展趋势

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人与黄河关系

人随河居、中华文明起源 —— 黄河文明的聚集与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 2000 多年至公元前 4000 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了我们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从文化层面来说,它超越了一条河,熔铸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血脉、风骨和精神。

人进河退、人向黄河要资源 --- 黄河滩区问题的形成

由于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性河流,为使河道具有较大的过洪能力,历史上大都采取宽修堤防的治理方式,以致形成目前的宽河道和滩地。黄河滩区既是沉积黄河泥沙、滞蓄大洪水的重要区域,又是百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必需场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遭受黄河洪水的侵袭以及防洪政策法规的限制,滩区经济发展极其缓慢,成为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滩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既制约了滩区经济发展,又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在历代的治河中,对黄河滩区治理虽有一些设想和方略,但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开展黄河防洪治理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了滩区治理开发。但由于黄河水沙问题复杂,治理难度大,滩区治理开发也受到制约。社会在不断发展,黄河来水总量不断减少,主槽淤积,漫滩机会也有所增多。历史上不断地上演着“河进人退、人进河退”的轮回。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散乱,公共开发空间缺乏,自然环境日益退化,景观节点各自为政,沿河步行系统缺乏连续性,母亲河日益边缘化……由于种种原因,沿黄河地区发展短板日益突出。

人河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新时代 --- 沿黄生态带的蜕变与崛起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为美丽中国建设吹响了号角。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何加强黄河滩区安全建设,正确处理黄河防洪与滩区开发间的矛盾,实现黄河防洪保安全和滩区群众奔小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河南省近年来围绕实施中原崛起国家发展战略,推进郑新产城融合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强沿黄地区的发展规划也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手段,进一步改善新乡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富民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构建黄河北岸地区生态带,推动沿黄地区绿色发展,新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正式展开。

二、郑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郑新融合发展是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在 2016 年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正式上升为全省战略。

郑州、新乡为何要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已给出规划发展趋势

新乡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郑新两地沟通协调机制,“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重点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郑州产业溢出营造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为加快推进郑新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郑新融合是大势,新乡要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自觉把郑新融合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加强与郑州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沟通对接,为区域协调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郑州、新乡为何要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已给出规划发展趋势

深度融合在系统建设生态体系的体现就是实现生态的共建、共治、共享。黄河应该是郑新融合的生态纽带,要把黄河南北两岸沿黄生态带建设好,实现郑新的生态一体化建设,使生态系统工程(效用)最大化。建设沿黄生态带,可以使得在黄河北岸形成一条以黄河为主轴、生态轴的生态珍珠链。通过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治理,黄河水质更好;通过沿黄森林生态的建设,使沿黄地区成为郑新之间的生态海洋带。

郑州、新乡为何要推进一体化深度融合,已给出规划发展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