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撒母耳記》(第十課)


走進《撒母耳記》(第十課)

走進《撒母耳記》(第十課)

走進《撒母耳記》

第三章 耶和華神興起了撒母耳

第二章我們講到了聖殿裡道德墮落的情形,本章要講到聖殿裡屬靈光景的荒涼。在那混亂、黑暗、敗壞、荒涼的時代,神竟找不到一個合神使用的人來堵住破口,為人代求,傳神話語和執行神命(參撒上3:1;賽59:16,64:7;結22:30)。只找到了一個小孩子,還要從小造就他、訓練他,好使用他。

第二章我們看見一個老祭司的失敗,本章則論到了一個小先知的得勝。這個小先知當時也只不過十二歲,神竟然興起他來做以色列國的先知,把一個老祭司擺在一邊不用,而用這個小先知。雖然年紀幼小,對神還沒有很多的瞭解、經歷,但他那純潔可愛的心靈,殷勤服侍的態度,已蒙神悅納。這裡記載了撒母耳的一件事,就是神初次向撒母耳顯現的過程。《聖經》記載歷史是有選擇性的,不是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記在《聖經》裡,撒母耳的童年肯定發生過許多趣事,但是神啟示聖經的作者記下的只有這一件,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到。

以利雖在聖殿供職四十年,但神不能大用,因他心靈昏昧,任憑兒子干犯聖事,陷民於罪惡而被廢棄。可見侍奉神,絕不是一件隨便的事,神要在親近他的人中顯為聖(參利10:l-3、9)。因他曠職、輕慢神,就受到極重的懲罰。保羅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而以利卻對神不忠心,活在會幕荒涼、神的言語稀少、沒有異象之中(參撒上3:1-3)。

撒母耳雖是個童子,卻能在夜半儆醒、忠於職守、殷勤服侍、謙卑順服、敬聽神言。聽見神的聲音和說話是他一生的轉機,他被立為先知,同時也是祭司和士師,三職集於一身,有如基督一樣,所以,在很多方面撒母耳也預表了主耶穌基督。

耶和華神呼喚撒母耳,對撒母耳講話,把以利家將要遭到的咒詛默示給他,神指示撒母耳必要重罰以利的家。當撒母耳告訴以利之後,以利知道神懲治的心意不能改變,只能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祂按自己的意旨行事。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他雖為罪獻上禮物,也永不得贖去(參撒上3:14)。

在本章我們看到的,重點不是以利家的沒落,而是耶和華神興起了撒母耳,呼喚幼年的撒母耳並對他說話,這意味著啟示的重新出現給以色列人帶來了希望。因為

“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參撒上3:1),這說明以色列人的歷史正處於黑暗時期。從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違背常理的言行,以及在《士師記》17:-21:中所記述的墮落景況來看,這一黑暗時期已經持續很久了。現在經過了這段漫長的黑暗時期,一直沉默的神終於又有話語啟示了。就彷彿在《瑪拉基書》到《馬太福音》之間沉寂了四百年之後,忽然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太3:2)一樣。可出人意料的是:神的啟示並沒有臨到當時的祭司以利,而是臨到了他手下的孩童撒母耳——“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3:21)。

撒母耳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長大(2:11、18、21、26、35),卻不被汙染,如荊棘中的百合花,因為神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參撒上3:19)。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神設立了撒母耳為先知,不需要他為自己宣揚,神所要用的人神會將他顯明出來。可以說,以色列人靈性的冬季即將結束,起死回生復甦的春天已經到來。

走進《撒母耳記》(第十課)


一、神呼喚撒母耳(3:1-14)

在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這本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人們常問:探查神的旨意的第一步是什麼呢?

我便回問他是否遵照羅馬書十二章一、二節所說的,清理他們交往的通道。別人聽見我的答覆之後,往往用眼睛瞪著我。於是我接著解釋,問他們是否還沒有把身體交給主使用,他們是否還貪愛世界,心思意念是否還沒有受到上帝恩典的聖化而改變,那麼,他們必然無法認知上帝的道路。有一群應徵無線電操作員的人等在外面,他們並沒有注意到由擴音器傳出滴滴答答的電碼聲音。突然之間,有一個年輕人衝進經理室。不久,他笑容滿面的走出來:“我被錄用了”,他宣佈說。“你怎麼比我們先被錄用呢?奇怪!”眾人問他。那位青年人說,“你們都忙於談天,因此不注意擴音器所傳的信息,擴音器說,‘第一位譯出這電碼進到我辦公室來的人就被錄用’”。這個教訓很清楚:太多基督徒沒有打開他們屬靈的收話機,難怪他們不清楚上帝的意念。本段經文告訴我們,敬虔的撒母耳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當然,如願完全順服主的話,我們必須照著羅馬書12:1-2的指示去行。

01神的會幕荒涼(3:1-3)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神殿內櫃前的燈雖然還沒有熄滅,會幕的外表雖然還是與從前一樣,但是神的同在快要離開了。這時,神不呼喚以利,卻呼喚撒母耳;神不是把啟示告訴以利,而是告訴撒母耳。

撒母耳在示羅的會幕內侍奉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的言語稀少”,就是說,耶和華很少給人默示。神在過去雖然以人能聽見的方式直接對摩西和約書亞說話,但祂在士師秉政的三百年中卻言語稀少。在以利的時代,沒有先知傳講神的信息。《箴言》有一句話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神的子民何時沒有異象,侍奉何時就失去目標,許多的混亂就要接踵而來。這三節經文,是一幅描繪當時以色列人道德、信仰墮落情形的圖畫。

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

按猶太人的說法,“童子”一詞大約是十二歲,以色列人認為孩子到了十二歲,就是成年人(參路2:42)。這與耶穌十二歲時在聖殿中,一面問,一面答的情形相吻合(參路2:40-52)。“不常有默示”,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不常有從上主來的信息,更少有異象”,這是一幅多麼讓人心酸的畫面!神的啟示停止了,讓我們看到當時以色列人靈性的荒涼。撒母耳年幼的時候,以利在那裡侍奉的情景乃是耶和華的言語稀少,雖然他們已經有摩西五經,每一個安息日都可以誦讀,但這不過是神以前所說的話,而不是神今日所說的話語。我們都知道,神的話是基督徒靈性生命的糧食,神的話語一稀少,靈性就飢餓,生命就得不到供應。所以,《詩篇》有一個禱告說:“耶和華啊,我要求告你;我的磐石啊,不要向我緘默;倘若你向我閉口,我就如將死的人一樣”(詩28:1)。

“不常有默示”,被譯為“常”的這個詞,意思是“突發”或“爆發”。所以這一表達的字面意思就是,“沒有異象突發,”或“沒有異象爆發。”前一句話大意是耶和華的話是“珍貴的”或“罕見的”,形容的是同時代的狀況——靈感信息很少臨到神的百姓。現在,更加特別的是,敘述者解釋了這種狀況為什麼存在?神並不像別的時代那樣經常在異象中向人們顯現。更多強調啟示發生的頻率而不是啟示的方式。

這是聖經中第一次使用 “異象”這個詞,並且在《撒母耳記》這兩卷書中只有這一處使用了這個詞。當雅各啟程去埃及時(參創46:2),神“夜間,在異象中”對他說話。雅各感受到自己處在神的臨格中,神給雅各的啟示與所多瑪被毀滅之前,三位天使造訪亞伯拉罕時所領受的啟示同樣真實(參創18:2-22)。同類的神聖啟示也被稱作異夢,與神警告亞比米勒關於亞伯拉罕之妻一事一樣(參創20:3-13)。當亞倫和米利暗發出煽動性地言論時,神說,“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向他顯現,在夢中與他說話”(民12:6)。

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撒上3:2

這節經文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是什麼造成了聖殿的荒涼。以利雖然住在聖殿裡,卻因眼目不專一向著神,以致老眼昏花,既使異象擺在眼前,他也看不見了。同時“他又睡覺”(這句話更多地是指他靈裡的沉睡,就像當年主耶穌帶著祂最愛的三個門徒進入客西馬尼園禱告時,那三個祂所愛的門徒在主禱告時已經睏倦的不得了,眼睛都睜不開了),失去儆醒禱告的生活,就是神要向他說話他也必定聽不見,他的屬靈光景已經到了暮氣沉沉,靈性衰敗的境地。不是神離棄人,吝嗇祂的啟示;乃是人心靈遲鈍,沒有辦法聆聽。這裡談到以利的眼目昏花,不單是指他肉體的軟弱,更顯示了他心靈的疲憊。雅各年老時雖然眼目昏花,但他靈眼清晰,能隨著神的感動給他的兒子們祝福(參創48:10),以利卻相反,尊重兒子過於尊重神,以致對神的心意不清不楚,所以,神就對他沒有啟示傳達。

“他眼目昏花”,這對年近九十歲高齡的人來說是自然現象(參撒上4:15)。但他的問題並非全是肉眼,而是屬靈的眼睛。因他的屬靈眼睛已昏花,因此:①誤解哈拿的禱告(參撒上1:14);②未能忠實地教育子女(參撒上3:13);③沒有馬上分辨出神的話語(參撒上3:5-6)。若要準確聆聽和領悟神的話語,就需要屬靈的耳聰目明(參撒上19:8;詩119:18;賽50:4,5)。

走進《撒母耳記》(第十課)

神的燈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已經睡了。——撒上3:3

“耶和華殿”指設在示羅的會幕。“還沒有熄滅”,換句話說,就是差不多快要熄滅了,聖殿裡的燈,照主的吩咐,是要常常點著的,但是因為侍奉神的人已經睡著了,無人修剪,無人加油,所以那燈差不多快要滅了,這是何等荒涼的局面!為什麼呢?末了又加了一句話“撒母耳已經睡了”。上邊記載,以利已經在自己的地方睡臥,因他年紀大了,精神和體力已經支撐不下來,只得在自己的地方睡臥。而撒母耳由於年紀太小,還負不起太多太重的責任,因而在晚間的時候,他也很自然的去睡了,這就是聖殿荒涼的原因。聖所內的七盞燈臺的燈光雖然微弱,但萬幸的是“還沒有熄滅”,這就說明還有希望。

“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直譯是“撒母耳睡在耶和華殿內,上帝的約櫃在那裡”,而非是“神的燈在殿裡”。約櫃所在的地方是至聖所,照理說,應該是大祭司一年才能進去一次的地方,但以利居然安排撒母耳在此處睡覺。看來以利把許多重要的侍奉都交給撒母耳,甚至自己去睡自己的房間,而讓撒母耳睡在聖殿至聖所的約櫃旁,這似乎顯示出以利並不是非常重視律法的規定,對神的敬畏不足。我們自己有沒有像以利一樣,會因為從事太過規律而枯燥的侍奉就失去了敬虔的心?

弟兄姊妹,今天教會的光景豈不是和當日的情形有相似的地方嗎?有人說,中國教會太復興了;有人說,中國基督徒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億、一億二;有的人更誇張,說中國基督徒達到了一億五、一億七。其實,在中國教會服侍近四十年,我真沒有看到像有些人所說的中國教會非常復興的景況;更不相信這些人對中國基督徒人數的誇張說法。有一次,在和中國社科院石衡潭博士談到中國基督徒人數的時候,他非常贊成我的觀點並鼓勵我寫一篇文章澄清那些不正確的看法。於是,寫了“誇大中國基督徒人數,對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一直認為,北京大學盧雲峰教授的田野調查是客觀的,實際的,正確的。盧教授的結論與中國社科院統計的數據基本吻合,中國基督徒人數在四千萬左右。幾年前,我曾讀過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博士寫成的一篇文章:“中國到底是宣教大國還是未得之地?”(2005年10月) 對文中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文中是這樣說的:

我自己對超樂觀的估計歷來有所保留,當自己越熟悉中國教會的情況,我的數字就越來越低。最近與一些國內領袖和一些熟識家庭教會的中國事工領袖就這問題深入交流後,我越確信中國信徒數字只可能在二千萬左右。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幫助我的判斷。有中國耶路撒冷之稱的溫州,基督徒比例是全國最高。他們的領袖判斷接近800萬人口的溫州,基督徒人數約為100萬。也有些溫州的領袖估計人數約有70-80萬,全國最活潑的小地區才剛剛超過10%。全國還有太多基督教貧弱的大中省份,而且幾乎所有大城市的基督徒人數都遠低於2%,甚至大多在1%以下,廣州三自的說法廣州市基督徒人口是千分之四。河南這全國第一大基督徒省份的比例也遠低於10%。那麼全國的平均數怎樣能有6%,甚至10%。我估計全國的平均數不超過2%。數字不是最重要,更讓我擔心的是不少中國教會不是在復興,而是在分裂和衰退中。

是啊,中國有哪一個省的基督徒比例達到了10%?不用說10%,超過2%的省份都只不過才六、七個省,其他省連1%都不到。我真不知道說中國基督徒人數達到一億多的人,怎麼計算出來的?

“燈還沒有熄滅”,照律法的規定,放置在聖所南面的有七個分枝的金燈臺永不能熄滅(參出27:20-21)。燈的杯中充滿著最好的橄欖油,象徵著聖靈,大祭司早晚在隔開聖所與至聖所的幔子前的香壇上香時要經理這燈(參出30:7-8)。像這些燈的光輝照亮了夜晚的黑暗一樣,基督也是照亮黑暗世界的光,永遠將祂的愛與犧牲的榮光照入人們心中的黑暗(參約1:4-5、9)。就像燈臺照亮了古時的聖所一樣,聖靈也提供屬靈的燈光,通過祂,人們可以對救贖計劃有更清楚的領悟。但是如果沒有內部的光照亮靈魂,實際的燈光就沒有什麼價值。如果聖靈不在那裡,聖所儀式的字句就沒有意義(參賽1:11、13、15、16)。雖然領袖和百姓都隨從了他們周圍拜偶像外邦國家的道路,但是各地都有像以利加拿一家謙卑的人保存了非常急需的屬靈異象。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