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論可以為尋找暗物質注入新的生命

這個理論可以為尋找暗物質注入新的生命

​物理學家不知道宇宙的大部分表觀質量到哪裡去了,迄今為止,尋找它的嘗試都失敗了。但是,從宇宙混沌的最初時刻產生的一種被提議的粒子,可能會提供一種候選的、合理的方法來尋找它。

這一假說表明暗物質是在大爆炸之前形成的,但用物理學家的行話來說——假設的粒子並不先於宇宙本身。相反,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相對簡單的暗物質理論與幾十年來限制暗物質可能實際樣子的測試相一致,也符合當今對宇宙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這個理論是可測試的。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作者Tommi Tenkane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個候選粒子“在宇宙的大規模結構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也就是說,在星系和星系團的分佈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這使得這一假設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天文觀測得到驗證。”

基本上,對遙遠星系和宇宙結構的天文觀察表明,有一些引力源滲透到宇宙中,是實驗無法直接探測到的。這個引力源遠遠超過了構成地球、宇宙所有恆星和星系的物質。科學家稱這種物質為暗物質,儘管今天的候選暗物質並不像它們是透明的那樣黑暗。深埋地下的粒子對撞機和探測器未能找到任何暗物質候選者的確鑿證據,其中最受歡迎的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相反,Tenkanen提出了一個理論,即所謂的標量粒子是在宇宙第一個分裂秒內迅速膨脹時形成的——不是在宇宙開始之前,而是在一些物理學家稱之為“大爆炸時代”的時代開始之前,即在膨脹之後。在膨脹期間,標量場可以充滿整個宇宙,如果膨脹本身不是均勻的,它可能會給場帶來波動。根據該理論,這些波動對應於只能通過引力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大質量標量粒子,這些粒子今天仍然存在。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與這些標量粒子不同,是在通脹時代結束後形成的。

它是一種我們還沒有發現的粒子。但它的優雅之處在於細節,因為這種粒子符合現有的限制條件,即暗物質可以或不能基於實驗和對最遠可見光的觀測,即宇宙微波背景。此外,它的設計使用了類似於控制希格斯玻色子的數學工具,希格斯玻色子是另一種與標量場相對應的粒子。

根據Tenkanen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這個理論是許多類似觀點中的一個。然而,這篇論文首次表明,這樣的理論可以在不與宇宙微波背景數據相沖突的情況下工作。

所有這些都令人興奮。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戴維凱澤表示:“這篇最新論文令人振奮的地方在於,我們有可能建立一個暗物質模型,這個模型不那麼依賴於未經徹底檢驗的假設,仍然符合我們需要滿足的許多觀測限制。”

當然,這篇論文本身並不是一個發現,它只是一個理論,或多或少是一個物理學術語,用來描述數學上一致的假設。但它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在天空中尋找的特徵,從而可以證偽這個假設。耶魯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Priyamvada Natarajan說:“這裡提出的模型對我來說很有趣,主要是因為它是可測試的。”如果暗物質與自身的相互作用過於強烈,那麼這個理論就行不通。它還預測了未來望遠鏡將出現的宇宙結構的某些微小變化。

Tenkanen預測,一旦歐幾里德暗物質測繪衛星在2022年發射,它可能會提供其中一些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