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如何認識易經的"不易"?

崔硯澤


周易是用來佔測的。周易是通過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乃至六十四卦之六十四卦來佔測的。周易佔測時,你第一卦跟第二卦,跟第三卦也是不太相同的。但不管你怎麼去佔,事實終歸是事實。比如某人佔考公務員,第一次佔得澤風大過卦。結果沒考上。第二次佔得坎之水澤節卦。結果又沒考上。第三次佔得雷山小過之山澤損。結果還是沒有考過。最終到了年齡,就不用考了,也就沒有考過。


八卦小一


我是讀易經世家出身,說到《易經》我們現代人覺得它很神奇,其實在古代是黃曆裡面就包括了易經和陰陽五行在內的,古代凡是讀書人都懂得黃曆易經陰陽五行六十花甲計時曆法,這些是小學基礎知識,《周易》是用陰陽五行六十花甲演變換算而成的,後來又有孔子和老子用法則規納而成為了易經,這才有了《易經》包羅萬象之說,自從西方文化進入我國後公曆通用了,黃曆就被淡薄了所以易經和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六十花甲這些也被遺忘了,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又掀起了易經熱,可是我們的基礎知識黃曆計時曆法都不知道怎麼去了解易經,其實《易經》和歷史是一樣的,也有正易經和野易經之分,正易經是講自然規律人文事物的,野易經是講命理風水等等,這些也是有文人墨客填寫的,看上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這是個人的思想論述,現在也有很多人發展個人對易經的論述,實際易經就是時代的歷史書籍,雖然古人是把自然規律人文事物規劃了,但是古人對自然規律人文事物的瞭解也就是這些了,隨著世界不斷的向前發展自然科學又有了新發現,古人的自然規律也就過時了,《易經》已成為歷史書籍,可以作為歷史去探討,不要去苦思冥想擾亂自己的正常思維,也不要用愚民論述去賺錢。


程林4721


《周易》是一部哲學著作,“變易、不易、簡易”是《周易》特有的方法論,簡稱“三易”。“不易”是三易之一,所以談“不易”不能離開“三易”。


《易》有三易:變易、不易和簡易,這“三易”體現了《周易》的性質實際上是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可以用簡單的三句話來概括:①世界是物質的;②物質是運動變化的;③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而《周易》之“三易”與這三點內容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還有比其更高明的東西。所謂“變易”,就是指客觀事物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停地運動變化的。所謂“不易”,是指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而規律就是不變的東西。所謂“簡易”就是指人類在掌握了事物運動變化中的不變規律之後,就可以利用規律,把一切紛繁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從而形成人類的哲學思維,提升了人類智慧。“簡易”是《易經》之所以高明的地方,她把萬事萬物都抽象為陰陽,用陰陽的變化規律來推演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及其狀態,因而也就有了預測功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而得天下之理,何其簡矣!


《易經》中的“不易”,就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自然規律,包括空間規律和時間規律以及萬事萬物在空間中隨時間運動變化的規律。其中,時間規律是《易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規律,所謂時也命也,時間就是天命。時間規律主要表現為晝夜的變化和四季的更替,以及以其為基礎抽象出來的陰陽消息規律。陰陽消息規律是《易經》方法論的精髓所在。《易》之時大矣哉!相關知識很多,這裡就不再細述,以免跑題。


子夏故壇


首先:易經有三原則:簡易、變易、不易。


一、簡易

簡易是易經的底層邏輯。萬物之道是簡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經中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簡易之道大矣。簡易的含義有兩個。第一:易經的基本規律是簡潔的,就是陰陽的變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易經的道理從宇宙到社會,都在不斷演繹中。得道的人就是懂得易經簡易之道,遵守而成道。


二、變易

變易就更加好理解了。在易經中,每一個爻的陰陽變化,數量變化,都會產生系統性的變化,一共384種基本變化,基本涵蓋了宇宙社會的規律變化。易經的卦與卦之間也會發生錯卦、綜卦、對卦、互卦、半卦、大卦、旁通卦的變化。這是易經象層面的變化。這些變化都遵循者易經的基本規律。


三、不易。

易經的“不易”內涵豐富。首先是它的道的不易。易經的道就是陰陽,就是第一推動力。道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的規律,與天地共存,永恆不滅。這是易經不易的第一個原思。


“不易”的第二個意思,是變是唯一不變的。這個世界的現象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沒有停止。在現象層面,變是不易的。


“不易”的第三個含義是,變化是有不易的規律的。易經中變化的規律就是陰極則陽,陽極則陰,否極泰來,泰極否來。萬物的變化從事陰陽的循環,都是有不易的週期性的。股市如此,經濟政治也是如此。


更多內容,關注我的weixin公號:小林易學 一起學習


商業風尚人物


在易經中,易特指既濟卦。事物時位全部恰當的特定時刻。

事物已經定型了,卻稱之為易,表現出來了運動,變化,思辨,否定之否定,全局,等等思想。

一個簡單的稱謂,一個簡單的模仿就可以表達出來很多的意思在內,當然也少不了沒有發現的規律,沒有說明白的東西。

這就是智慧,像天上的太陽,早出暮落,週而復始,既是不變的,又是變化的。隨時,隨位而已。實事求是之後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根據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結合卦序的排列組合,


既濟卦表達出來三種稱謂,三種狀態。不易,簡易,變易。

一,簡易

面對具體的事情,其立場困囿於一定的規格,其方法,內容是可以重複的,其防止錯誤的方式是遠離錯誤,其宗旨是與錯誤,沒有證明的東西絕緣。

其組織方式是建築一個裝置,發揮,廣大。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結果。

世界各國各地各個民族的不同之風俗習慣,飲食性格,文化傳統。

各個國家人群的語言,心理特質。

學科的敘述結構,順序。序言――章節――引用。章節――第一節――條目――小條目――下一個條目――結論――第二節……。

推理。演繹推理。大前提(立場)――小前提(方法與內容)――結論(常德)

歸納推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格。

前有車,後有轍。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人們對於世界的印象,感覺,定義。

人們對於事物的自覺,成見。

人們對於事物的模仿。

人們對於已經存在的方法的簡單運用。

其原因模仿以隨卦,無故。可能是懶人為了方便的建設。其大象曰,君子以嚮晦入宴席。

其結果模仿以旅卦。君子以勤庶政,無敢留獄。

從這個角度,西方文明之建立亦不過一卦的發揮而已,沒有什麼高不可攀,沒有什麼神神秘秘。所以沒有必要跪倒他人面前,妄自菲薄,喪失了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抱著金飯碗哭窮,怎麼說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從學易忘易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我們承認,尊重,運用西方的文明,文化,另一方面我們要創造自己的觀點,落實自己的創意,形成自己的理論,製造自己器物。


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


去年夏天到南山公園了遛彎,遇到了我的初中同學,我們班的班長,50年沒有見面了,但是我一眼就能認出來她,我們班的大班長,公認的校花大美女。我說我叫劉井隆,她還記得這個名字,說我學習挺好的。

1968年上山下鄉當知青的時候,我是16歲,我們班長年齡比我大四歲,20歲的大姑娘已經發育成熟,是我們學校公認的校花。三年的初中同學,只在一起讀了一個學期,文革期間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也不多。

一晃50年過去了,我們都成了70歲左右的老人。為什麼要講這一段?這是我理解的《易經》中的“不易”和“變易”。50年時間從青年人變成老年人,你說有沒有變化?雖然有變化,但是還有不變的地方。


劉井隆


老鬼明確的告訴有此疑問的朋友們:請不要再在這種問題上打轉了!如果你想真的透徹理解“不易”,唯一的前提就是深入研習《易經》!否則你所得到的所有對“不易”的理解都只能停留在邏輯層面而非認知層面!

如果你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去研習《易經》,而是總熱衷於所謂“三易”之類的“大大”的概念的思考,只是喜歡去弄一些對於《易經》總結性、評論性的探討,您還是歇歇吧!

一、浮於表面的各種總結、分析、概括等等,屁用都沒有!頂多算是日常閒扯淡的東西!

像題主提出的這種問題,即使文王在世、伏羲重生來回答你,告訴了你最標準的答案,又能如何?不就是一些高度概括的思想、理念嘛!

難道你能夠靠知道了一些高屋建瓴、高度概括的思想、理念就能夠讓自己在生活、事業等等方面如虎添翼?!

老鬼舉個最通俗的例子:一位銷售人員自己做錯了事情,導致客戶生氣。此時業務員不知道怎麼辦了。有高人指點他:你這個時候要真誠的道歉,不要回避自己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機會挽回客戶。

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但是:知道了這個道理,你就能做好“道歉”這個行動嗎?差遠了!

道歉的時機不對,不行!

道歉所在的環境不對,不行!

道歉使用的工具或者方式(面對面?電話?微信?)不對,不行!

道歉時使用的語言不對,不行!

道歉時表達的角度、切入點不對,不行!

道歉時所呈現的狀態、神態、語氣不對,不行!

道歉過程中,無意識條件下說出了一些自認為對自己有利的內容,也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
所以,單單知道了一個大道理、理念,屁用都沒有!

二、知識、概念的學習、瞭解,不是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學習某一個學問,只是浮於這個事物或者學問的表面摳大東西,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有關《易經》的各種概括性、評論性的玩意兒太多了。“三易”之類的概念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即使你知道了簡易、便易、不易,又能如何?頂多自我陶醉一下、日常閒扯時顯得自己高深一點而已!老鬼的師父當年對於這種現象評價的原話就是“屁用都沒有”!

還有什麼“潔淨精微”,你知道了又如何?什麼算是“微”?或許你能說出來“無限細分”,這又有個屁用啊?!

舉個例子:

當你知道了:一年365天,每天的干支不同,即使每一天搖出的是同一個卦象,也會因位要掛的時間不同,得到365種結論。

每次要掛,雖然只是三枚銅錢,但是可以出現64種卦象。而這64種卦象,又會因為動變,而另外變成63種變化。

那麼365*64*64,單單這個得出來的變化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不同的人,即使搖出的卦象一樣,但每個人所問的、求的事情、問題又不一樣。東家的狗丟了,西家要問生意如何,張三要問這個媳婦是不是能成,李四要問老爹的病情什麼時候有轉機......大家問的問題不一樣,求解的重點又會有無數種變化!

這才是無窮無盡!這才是“微”!

如果沒有研習過《易經》,如果沒有看過《易經》的書籍。你知道了“微”的解釋,有什麼用?那不是你切身感知到的!

三、別研究“不易”是什麼意思了!你只要知道:要想搞明白《易經》就要深入的去研究!要知道研究《易經》真的不容易!知道這個“不易”(不容易)才行!

如果連六十四個卦名兒都搞不清楚,連怎麼畫卦都不知道,都弄不明白天干地支,記不住刑沖剋害,不清楚卦、爻都是啥意思......知道了“不易”,也頂多算是COPY別人的說法,頂多算是鸚鵡學舌了!


老鬼對於那些天天只知道找那些“有關《易經》高度總結與評價”的行為既表示尊重,也感覺意義不大。尊重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人家愛幹嘛就幹嘛。感覺意義不大是因為這些頂多在閒聊時能夠說上幾句話而已。

如果真想通過《易經》增長一些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智慧”層面的東西,可以有兩個途徑:1、你可以尋找一些在這方面有真正研究的人多請教、多交流;2、你自己花些時間、精力,踏踏實實的研究一下。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好方法嘍。


老鬼歸來


《易經》分上經和下經二篇,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組成,六十四卦合計三百八十四爻陽爻和陰爻各佔一半,為一百九十二爻這是不易的。所以從整部巜易經》來看,陽爻的策數為36乘以192二69126、陰爻的策數為24乘以192=4608,二者相加=11520;即6912 十4608 二11520 此即謂: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二十,當萬有之數也,這表明:萬物:是乾坤即(天地、陰陽)兩卦變化發展的結果。這是不變的。

這是作為中華古老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二十四節氣)中隱含著上述這個:萬物之數:一一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我們都知道,地球繞太陽運行一週的公轉時間約365天由四分之一日,地球的公轉在地球人看來,則表現為:太陽週年視運動,其運行線路稱之為(黃道),黃道上的度量座標(經度)就稱為黃經。這也是不變的。


鶴鳳山人2


說到《易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遠古時代它是最早人們從動物蜥蜴再結合天象(八卦)變化引申出來了。蜥蜴的種類繁多,每種顏色也不一樣,而且它還會因陽光的照射、環境的變化或壓力產生顏色的變化,所以美其名曰“變色龍”。因此古人就以簡易、變易、不易來論述天地萬物之變幻莫測之定論。



比如說,港片林正英的電影,大家都很熟悉,做為降魔捉妖的林正英身上必帶陰陽八卦,妖氣屬陰~簡易,妖會附體他物或環境萬物而變化~變易,所以由簡易、變易引申出不易。

迴歸現實比如說,一杯水(簡易)放數天後生長出各種細菌(變易),這過程就稱之為(不易)。一顆樹苗(簡易),經過歲月輪迴增長了一道道的年輪再到落葉枯萎,來年老樹又發新枝(變易),這過程也是(不易)。

所以人也一樣,生在這天地之間也正在體驗簡易、變易、不易之過程。生老病死的風風雨雨,使我們幸福快樂,也使我們痛苦悲哀。有時候我們也想探索宇宙的真諦,也想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但總感覺如冰火兩重天,只能遠觀不能靠近,一接近便什麼都沒有了。但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之需求,我們還是要繼續探索和思考,就像是年復一年的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感謝閱讀!我是詩驀1,歡迎您來關注與評論!)


詩驀詩書畫


易經中的“不易”是指在宇宙間萬物皆變的前提下,還有唯一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之物的基本元素是固定不變的或者說萬物皆變背後的本質規律是不變的。比如宇宙中物理現象很多,但無論微觀還是宏觀,都可以歸納為“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萬有引力”這四個不變的基本作用力。比如宇宙看起來各種生命組織很多,但都是92種元素組成的。

明朝劉伯溫把易經思維總結成一句話“動靜陰陽,反覆遷變,雖萬象之紛紜,然一理而融貫!”,這段話第一局“動靜陰陽”說的就是簡易思維,第二句“反覆遷變”說的就是變易思維,最後一句“雖萬象之紛紜,然一理而融貫”說的就是不易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