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中國眾多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突圍,成了中國企業當下最關注的問題。而縱觀現代商業史可以發現,危機最兇猛的時候,往往也是企業自我激活的最佳時機,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分水嶺。


在這次疫情中,同樣有很多企業積極展開自救,快速轉變自己,把危機轉化為自我變革的良機,從而尋找到新契機,迎來了全新發展。


餐飲業最佳自救“樣本”


受到疫情影響的行業中,餐飲業可以說是首當其衝的行業之一。根據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相比2019年春節,78%的餐飲企業疫情期間營收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90%以上,營收損失在70%以下的僅有5%。


美團研究院近期對國內餐飲商戶開展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32420份)顯示,近70%的餐飲商戶表示疫情造成的營業損失非常大,只有不到5%的餐飲商戶認為損失較小或基本沒影響。


就在餐飲業一片風雨飄搖中,卻有一家企業不僅經受住了考驗,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金流危機,可謂走出了一條“涅槃”之路,這就是有著“火鍋界一哥”之稱的海底撈。


“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從1月26日到2月15日,海底撈停業超過20天。這意味著,這家在全球有著近600家直營門店、員工將近9萬人(據海底撈官方數據)的企業,在閉店帶來的0進項之下,多掏了20天的房租和工資。中信建投研報顯示,以關店15天計算,海底撈的營收損失可能超過50.4億元。


令人意外的是,海底撈表現得異常“佛系”,沒有為自己和行業呼喊求助,也並未回應“現金流危機”的質疑,而是安安靜靜做了如下的事。


1月23日,海底撈架構起了一套戰時組織,成立防控疫情總指揮部,董事長張勇親自擔任總指揮,核心高管悉數投入戰場,打通從防疫、物資、資金到上報的鏈條,不到2天時間,已在全國24個城市區域設立現場指揮部,涵蓋內地所有門店,並授權各門店緊急備選機制,確保從當地的決策大腦到一線員工有序配合,為門店後續開啟運轉打好基礎。


26日起,海底撈全面停業,但與此同時,預估到消費者對方便食品的需求,海底撈10天后開始組織旗下頤海、蜀海加大產能生成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火鍋底料等保障市場供應,同時陸續通過自有平臺和第三方平臺突圍線上業務,並結合閃送以低成本實現配送,也打破了外賣平臺5公里的範圍限制。據悉,目前海底撈每天僅閃送上的訂單數量就超過4位數。


隨後,海底撈又相繼推出聚焦生鮮直配和半成品菜的“開飯了”,還結合線上消費熱潮通過直播與網友分享“雲火鍋”,將線上流量玩法開發到極致。此外,海底撈國內門店閉店期間,海外門店依舊紅火,對國內門店停業期的海底撈帶來有力的資金支持。


左手節流,右手開源,結合打通線上與海外業務補給,海底撈依靠長期建立起來的組織能力、體系化管理和執行能力,經受住了這次疫情的衝擊,在留住黏性用戶、發掘潛客的同時,也保障了品牌回血,成為餐飲企業應對“黑天鵝”事件的範本。


海底撈以外,不少餐飲企業也展開了積極自救。眉州東坡、大同酒家、雲海餚、呷哺呷哺等餐企紛紛“轉攻”線上渠道,同時提供餐食與鮮菜服務,通過外賣平臺、小程序、品牌APP和公號等渠道下單及無接觸配送到家,通過將公域、私域流量打通以及客流的線上迴歸,有些企業反應迅速,在元宵前就將原料庫存消化了50%以上,回收了大筆資金。


在優化支出費用的同時,西貝、青年餐廳等餐飲企業還與超市展開“共享員工”的合作,既避免了餐企員工流失隱患,也解決了超市特殊時期的“用工難”。


共克“食”艱,等待黎明,成為餐企自救的精煉描述。


線上成“掘金”新戰場


餐飲企業的自救方式成為疫情下眾多企業自救的縮影,快速佈局線上,成為企業的首選。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近期,恆大逆勢實現單月銷售447億成為熱點,而恆大采用的方式,就是“雲賣房”。2月13日,恆大開啟給用戶提供網上VR全景看房、選房、訂房、購房等服務,並推出75折、繳納幾千塊定金就可認購一套房等多重優惠措施,2月份實現網上認購99141套,精準把握了“宅經濟”帶來的紅利,引得其他房企紛紛效仿。


“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事實上,恆大去年就開始試水電商化售房。2019年雙十一期間,恆大首批100套特價房上線後僅10秒就被預定一空。可以說,恆大在這次疫情中的亮眼成績單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是一場蓄力已久的佈局。


零售企業在疫情中也受到了較大影響,不少零售商同樣是經線上業務使壓力得到緩衝。銀泰開啟了在線導購,累計觀看量超過10萬人次,部分導購直播3小時的客流相當於開工6個月。


步步高超市將線上業務佔比從2%增加至10%以上,大年初一到初八,線上訂單銷售佔比超10%。此外,步步高超市“小步到家”服務通過微信社群下單、倉庫直髮模式,上線一小時就突破了1000單。


太平鳥女裝則推出微信線上會員專場、社群營銷裂變、不同區域輪流直播等方式,搭建起線上營銷模式,私域流量規模達到100萬人次,日均零售額超過800萬人民幣。


小程序也成為助力零售企業自救的黑馬。永輝超市推出到家服務後,全國訂單量在2月8日單日突破30萬單,是歷年春節單日最高峰;家樂福小程序上線3小時,銷售額突破100萬,渠道佔比呈現55%增長,一週累計用戶超50萬;每日優鮮僅除夕到初八,相比去年同期的訂單量增長350%,實收交易額增長465%。


安踏、九牧王、等企業也在藉助導購線上化,對存量用戶進行深度運營。安踏開啟“全員導購”的新銷售模式,非銷售條線員工也都在發佈產品信息,從而喚醒消費者的需求。而此前安踏就利用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通能力,實現了導購添加消費者、在客戶朋友圈中進行商品信息曝光、最後打通小程序商城用戶付費,完成購買行為線上化的閉環。


九牧王的“全民營銷”策略與安踏類似,接入微信小程序和企業微信以來,九牧王的線上日銷售額已超過百萬。其旗艦商場開啟小程序直播以來,第二場就達成130萬的銷售業績,同比第一場提升43%。


此外,拉夏貝爾、夢潔家紡等品牌發佈的消息也證實了小程序在疫情期間爆發的強大渠道實力。眾多數據顯示,疫情中,眾多早早就佈局小程序的零售企業,無論是獲客、營銷還是轉化,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跨界造口罩”背後的玄機


疫情發生以來,一罩難求的情況一直難以緩解,不少企業開始跨界造口罩,包括紅豆集團、中石化、格力電器、富士康等多家公司,甚至連車企和造風機企業都紛紛加入跨界生產口罩的大軍中。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中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等業務。其中,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多達4013家。


對於欠缺醫療產品生產資質的企業來說,如此巨大的跨度看似難以實現,但實際上並非沒有邏輯可循。


以富士康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的生產線和所能觸及的渠道可謂既豐富又全面,專門為電子設備配備的大量無塵車間也同樣適用於生產口罩,加上富士康此前就已獲得醫藥代工資格,在疫情期間迅速轉產口罩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據國家發改委數據,截至2月底,富士康已交貨400萬隻口罩。


再來看格力與美的。今年2月18日,格力進軍醫療行業,成立子公司“珠海格健”用於製造口罩機等防護產品,並在看到口罩供給嚴重不足時決定轉而生產口罩。與富士康類似,格力多年來在生產線和上下游渠道上的優勢,成為其光速跨界的保障。


美的也於上月底騰出專門的淨水器生產車間,並在本月初啟動多套自購口罩生產線,目前儲備的材料足夠生產400萬個口罩,未來將實現日產20萬個口罩。


“疫”火中,這些靈活續命的企業,都成了“鳳凰”


比亞迪、廣汽、五菱等車企的跨界同樣順理成章。憑藉先天具備無塵車間、聚丙烯纖維無紡布等原材料到自動化流水線的優勢,成為轉產口罩的佼佼者,其中比亞迪更是有望達到每天500萬隻口罩的產能。


你或許想不到,房企龍頭碧桂園也出現在跨界造口罩的大軍裡。碧桂園2月10日開始部署口罩生產線,通過全球採購和各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快速完成了生產場地安排、產線設備採購、合作方洽談和資質認證等一系列工作,已於3月6日正式投產。


令人眼花繚亂的跨界造口罩背後,有企業家為國分憂、為民紓困的社會責任感,也體現出我國製造業在堅實基礎之上迸發出的活力,同時也讓企業從產品單一佈局向科技研發及高端裝備製造轉型多了一種可能。


以上案例有個共同點:無論是主動擁抱變化,深耕線上和多渠道客戶發掘,還是毅然調整戰略進行跨界,在疫情中自救成功的企業,無不是基於以往的組織能力、體系化管理和執行能力等“護城河”,先生於憂患,把平常營業當戰備,才能做到從容抗疫,把危機當平常應對。


提示:


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非宜信官方觀點。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