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中国众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围,成了中国企业当下最关注的问题。而纵观现代商业史可以发现,危机最凶猛的时候,往往也是企业自我激活的最佳时机,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


在这次疫情中,同样有很多企业积极展开自救,快速转变自己,把危机转化为自我变革的良机,从而寻找到新契机,迎来了全新发展。


餐饮业最佳自救“样本”


受到疫情影响的行业中,餐饮业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根据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相比2019年春节,78%的餐饮企业疫情期间营收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90%以上,营收损失在70%以下的仅有5%。


美团研究院近期对国内餐饮商户开展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2420份)显示,近70%的餐饮商户表示疫情造成的营业损失非常大,只有不到5%的餐饮商户认为损失较小或基本没影响。


就在餐饮业一片风雨飘摇中,却有一家企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金流危机,可谓走出了一条“涅槃”之路,这就是有着“火锅界一哥”之称的海底捞。


“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从1月26日到2月15日,海底捞停业超过20天。这意味着,这家在全球有着近600家直营门店、员工将近9万人(据海底捞官方数据)的企业,在闭店带来的0进项之下,多掏了20天的房租和工资。中信建投研报显示,以关店15天计算,海底捞的营收损失可能超过50.4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海底捞表现得异常“佛系”,没有为自己和行业呼喊求助,也并未回应“现金流危机”的质疑,而是安安静静做了如下的事。


1月23日,海底捞架构起了一套战时组织,成立防控疫情总指挥部,董事长张勇亲自担任总指挥,核心高管悉数投入战场,打通从防疫、物资、资金到上报的链条,不到2天时间,已在全国24个城市区域设立现场指挥部,涵盖内地所有门店,并授权各门店紧急备选机制,确保从当地的决策大脑到一线员工有序配合,为门店后续开启运转打好基础。


26日起,海底捞全面停业,但与此同时,预估到消费者对方便食品的需求,海底捞10天后开始组织旗下颐海、蜀海加大产能生成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火锅底料等保障市场供应,同时陆续通过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突围线上业务,并结合闪送以低成本实现配送,也打破了外卖平台5公里的范围限制。据悉,目前海底捞每天仅闪送上的订单数量就超过4位数。


随后,海底捞又相继推出聚焦生鲜直配和半成品菜的“开饭了”,还结合线上消费热潮通过直播与网友分享“云火锅”,将线上流量玩法开发到极致。此外,海底捞国内门店闭店期间,海外门店依旧红火,对国内门店停业期的海底捞带来有力的资金支持。


左手节流,右手开源,结合打通线上与海外业务补给,海底捞依靠长期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力、体系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冲击,在留住黏性用户、发掘潜客的同时,也保障了品牌回血,成为餐饮企业应对“黑天鹅”事件的范本。


海底捞以外,不少餐饮企业也展开了积极自救。眉州东坡、大同酒家、云海肴、呷哺呷哺等餐企纷纷“转攻”线上渠道,同时提供餐食与鲜菜服务,通过外卖平台、小程序、品牌APP和公号等渠道下单及无接触配送到家,通过将公域、私域流量打通以及客流的线上回归,有些企业反应迅速,在元宵前就将原料库存消化了50%以上,回收了大笔资金。


在优化支出费用的同时,西贝、青年餐厅等餐饮企业还与超市展开“共享员工”的合作,既避免了餐企员工流失隐患,也解决了超市特殊时期的“用工难”。


共克“食”艰,等待黎明,成为餐企自救的精炼描述。


线上成“掘金”新战场


餐饮企业的自救方式成为疫情下众多企业自救的缩影,快速布局线上,成为企业的首选。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近期,恒大逆势实现单月销售447亿成为热点,而恒大采用的方式,就是“云卖房”。2月13日,恒大开启给用户提供网上VR全景看房、选房、订房、购房等服务,并推出75折、缴纳几千块定金就可认购一套房等多重优惠措施,2月份实现网上认购99141套,精准把握了“宅经济”带来的红利,引得其他房企纷纷效仿。


“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事实上,恒大去年就开始试水电商化售房。2019年双十一期间,恒大首批100套特价房上线后仅10秒就被预定一空。可以说,恒大在这次疫情中的亮眼成绩单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一场蓄力已久的布局。


零售企业在疫情中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不少零售商同样是经线上业务使压力得到缓冲。银泰开启了在线导购,累计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部分导购直播3小时的客流相当于开工6个月。


步步高超市将线上业务占比从2%增加至10%以上,大年初一到初八,线上订单销售占比超10%。此外,步步高超市“小步到家”服务通过微信社群下单、仓库直发模式,上线一小时就突破了1000单。


太平鸟女装则推出微信线上会员专场、社群营销裂变、不同区域轮流直播等方式,搭建起线上营销模式,私域流量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日均零售额超过800万人民币。


小程序也成为助力零售企业自救的黑马。永辉超市推出到家服务后,全国订单量在2月8日单日突破30万单,是历年春节单日最高峰;家乐福小程序上线3小时,销售额突破100万,渠道占比呈现55%增长,一周累计用户超50万;每日优鲜仅除夕到初八,相比去年同期的订单量增长350%,实收交易额增长465%。


安踏、九牧王、等企业也在借助导购线上化,对存量用户进行深度运营。安踏开启“全员导购”的新销售模式,非销售条线员工也都在发布产品信息,从而唤醒消费者的需求。而此前安踏就利用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通能力,实现了导购添加消费者、在客户朋友圈中进行商品信息曝光、最后打通小程序商城用户付费,完成购买行为线上化的闭环。


九牧王的“全民营销”策略与安踏类似,接入微信小程序和企业微信以来,九牧王的线上日销售额已超过百万。其旗舰商场开启小程序直播以来,第二场就达成130万的销售业绩,同比第一场提升43%。


此外,拉夏贝尔、梦洁家纺等品牌发布的消息也证实了小程序在疫情期间爆发的强大渠道实力。众多数据显示,疫情中,众多早早就布局小程序的零售企业,无论是获客、营销还是转化,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跨界造口罩”背后的玄机


疫情发生以来,一罩难求的情况一直难以缓解,不少企业开始跨界造口罩,包括红豆集团、中石化、格力电器、富士康等多家公司,甚至连车企和造风机企业都纷纷加入跨界生产口罩的大军中。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中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等业务。其中,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的企业多达4013家。


对于欠缺医疗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来说,如此巨大的跨度看似难以实现,但实际上并非没有逻辑可循。


以富士康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的生产线和所能触及的渠道可谓既丰富又全面,专门为电子设备配备的大量无尘车间也同样适用于生产口罩,加上富士康此前就已获得医药代工资格,在疫情期间迅速转产口罩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月底,富士康已交货400万只口罩。


再来看格力与美的。今年2月18日,格力进军医疗行业,成立子公司“珠海格健”用于制造口罩机等防护产品,并在看到口罩供给严重不足时决定转而生产口罩。与富士康类似,格力多年来在生产线和上下游渠道上的优势,成为其光速跨界的保障。


美的也于上月底腾出专门的净水器生产车间,并在本月初启动多套自购口罩生产线,目前储备的材料足够生产400万个口罩,未来将实现日产20万个口罩。


“疫”火中,这些灵活续命的企业,都成了“凤凰”


比亚迪、广汽、五菱等车企的跨界同样顺理成章。凭借先天具备无尘车间、聚丙烯纤维无纺布等原材料到自动化流水线的优势,成为转产口罩的佼佼者,其中比亚迪更是有望达到每天500万只口罩的产能。


你或许想不到,房企龙头碧桂园也出现在跨界造口罩的大军里。碧桂园2月10日开始部署口罩生产线,通过全球采购和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快速完成了生产场地安排、产线设备采购、合作方洽谈和资质认证等一系列工作,已于3月6日正式投产。


令人眼花缭乱的跨界造口罩背后,有企业家为国分忧、为民纾困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出我国制造业在坚实基础之上迸发出的活力,同时也让企业从产品单一布局向科技研发及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多了一种可能。


以上案例有个共同点:无论是主动拥抱变化,深耕线上和多渠道客户发掘,还是毅然调整战略进行跨界,在疫情中自救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基于以往的组织能力、体系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等“护城河”,先生于忧患,把平常营业当战备,才能做到从容抗疫,把危机当平常应对。


提示: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非宜信官方观点。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