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普京當初選擇倒向美國,而不是硬碰硬,俄羅斯現狀如何?

霍敏亞


早在1987年《中導條約》簽訂之前,作為俄羅斯前身的蘇聯,再遠點可以追溯到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實際上就已經傾向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緩和關係。除了古巴導彈危機導致雙方關係比較緊張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對抗。

赫魯曉夫奉行的是“美蘇共治”的策略,甚至不惜與東方大國翻臉。勃列日涅夫更絕,為了討好美國,不停的打壓社會主義陣營圈內的國家。

美國於是利用蘇聯這一“攘外必先安內”的做法打著“人權”的幌子不斷向蘇聯輸入普世價值。而蘇聯領導人利令智昏,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方面向西方做出無原則的讓步,以此換取自己奢靡、腐敗的生活。最後,到了80年代,美國利用手中掌握美元—石油霸權的優勢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先掏空蘇聯經濟,最終使得龐大的蘇聯像70年前的沙皇俄國一樣四分五裂,灰飛煙滅。

接手蘇聯大部分家當的俄羅斯聯邦,在首任總統葉利欽領導下繼續奉行親西方的政策。從1992年開始,以蓋達爾、科濟列夫這些毫無經驗、只讀過基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一群三四十歲的年輕人為骨幹,在一群美國顧問的指導下,閉門造車炮製出了一個所謂”500天進入資本主義”的計劃。這個基本套路如今通常被稱為“華盛頓共識”。

按照這個思路,俄羅斯的國有資產完全走向私有化,政府完全不管市場經濟的運作。這就是所謂的“休克療法”。

結果,500天的“休克療法”下來,俄羅斯經濟全面崩潰,物價飛漲使社會陷入了動盪。緊接著,俄羅斯高層的政治鬥爭也趨於白熱化。以哈斯布拉托夫與魯茨科伊順勢於1992年向葉利欽逼宮,要求總統分權。最終釀成了“炮打白宮”事件。葉利欽使出渾身解數才將其鎮壓下去,但是由於經濟持續動盪,俄羅斯政府財政枯竭。沒辦法,為了維持政府的運轉,俄羅斯政府只好繼續推行私有化,由政府出面兜售國有企業的股權和產權。

不誇張的說,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由於倒向美國,導致俄羅斯民族經歷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衛國戰爭的浩劫。俄羅斯GDP在七年之內連續出現負增長,下降40%以上!更嚴重的是大量科研人才流失,累計達170萬人。俄羅斯普通工人的收入下降50%—70%以上,真正掌握國家財富的人僅有4%!俄羅斯老百姓無法維持正常生存,乾脆落草為寇。於是,這一時期俄羅斯社會黑惡勢力異常猖獗。

那麼美國為何要對俄羅斯趕盡殺絕呢?

因為對俄羅斯民族的不信任和根深蒂固的警惕感,並不會因為俄羅斯政權性質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並不因為俄羅斯由蘇聯社會主義經濟變成今天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有所改變。

葉利欽無論怎麼樣親近美國,美國也會視其為對手。哈斯布拉托夫與魯茨科伊正是在美國策動下向葉利欽發難,美國人正是企圖通過這樣一種“顏色革命”的方式實現左右俄羅斯政局的目的。

痛定思痛的葉利欽這才放棄與美國合作的愚蠢政策,轉向與中國合作,上合組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的。葉利欽也深感自己迴天乏力,這才選擇了普京。

所以,普京接手的俄羅斯完全是一個政治上寡頭割據、經濟上私有化繼續進行的狀態,國家隨時有可能面臨類似蘇聯解體的變局。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普京選擇倒向美國,也許以普京為首的俄羅斯高層早就像十月革命那樣被憤怒的俄羅斯老百姓給肉體消滅了。與其這樣親近美國把國家主導權交到美國人手裡,倒不如分庭抗禮,這樣反倒會使俄羅斯獲得更多的機會,甚至可以重振當年蘇聯的雄風。

需要說明的是,這也是歷史上彼得大帝、斯大林這兩位偉人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做出的國家戰略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