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有關嗎?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菠菠菠菜13


我來回答“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有關嗎?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的問題。

這是兩個問題,分別回答:

一.老人去養老院和孝順有沒有關係?

  • 去不去養老院是養老方式的選擇,和孝順沒有關係。
  • 現在的養老方式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居家養老,有利方面是成本低,與兒女一起生活,享受天倫之樂,與老鄰居老街坊經常見面聊天;不利方面是:年齡大或者生病需要兒女照顧,兒女負擔有時非常沉重。一種是養老院集中養老,有利方面是:老人集中生活,可以結識朋友,可以參加各項寓教寓樂活動,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減輕了兒女的負擔,節省他們精力和體力;不利方面是: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生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兒女的親情,同時養老成本提高,現在養老院高、中、低檔的都有,不管哪個檔次的都要付費才能夠入住。
  • 現在老人去養老院已經不存在孝不孝的問題,不能說把老人送養老院就不孝,居家養老就是孝,衡量兒女對父母是否孝順的標準在對老人的關愛上,體現在尊重老人意願上。老人去不去養老院不是簡單的問題,取決於以下因素:一是老人意願不同,有些老人願意到養老院,有些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二是老人及兒女有無經濟能力,如果經濟條件不夠,想去養老院也實現不了;三是兒女的意願也非常重要。

二. 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主要還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1.“養兒防老”根深蒂固。過去國人習慣於“養兒防老”,靠兒女贍養度過晚年,兒女陪伴、居家養老深入人心,也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根本就沒有去養老院養老的觀念,2.養老院養老不被認可。過去國家和社會組織建設發展養老事業的力度不夠,宣教不夠,因此在許多人的眼中,那些收養社會上“三無(無經濟收入、無勞動能力、無扶養或者贍養人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人員的社會福利院就是養老院,是人老了沒有辦法才去的地方,老人把去養老院看成沒人養老送終不得不去,兒女也把父母送養老院看做對老人的不孝不忠,因此對老人去養老院存有疑慮。

其實,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繁榮富強,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養老事業蓬勃發展,養老院的條件也是今昔非比,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老人去養老院養老早已經被廣大老人所接受,現在好多養老院“一床難求”,需要排隊等候就是很好的證明!人們對養老院也不再像過去那麼“敏感”了。

我的回答供參考!


海灘拾貝


你好,你的這個問題,我想用自己的經歷來給你回答,供您參考。

我30多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那時父親60多歲,身體很健康,性格比較開朗,喜歡出去玩,白天家裡沒人,父親也覺得寂寞,就出去下棋打麻將。哥哥一家人都忙於工作,只有晚上的時間能陪著父親。

這樣的生活持續過了7.8年,有一天麻將館的電話突然打過來了,父親打著牌人就溜下去了,聽到電話我趕緊去了麻將館,看到父親已經不能動了,嘴裡說著話但是一句也聽不清楚,120的車把父親送到了醫院,診斷腦出血,在重症監護室呆了一個星期,那時的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一種煎熬,希望父親能挺過去,最大的願望就是隻要活著就好。

終於如願以償,父親出了院,但是留下了後遺症,左邊身體不靈活,還有老年痴呆症。父親生活雖然能半自理,但是我們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家,我們的壓力也大都有孩子要上學,這個事情讓我們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鄰居們建議送到養老院,父親也為了不拖累我們,執意的要去養老院,說養老院好,都是老人,能說話,能下棋,不寂寞。經不住父親的再三勸說,我們開車來到了一家養老院,一進養老院的大門,看著環境真不錯,綠樹成蔭,乾淨整潔,有食堂,有娛樂的地方,有看書的地方,有專業的戶工,父親連連說好,就是這了,我也有點心動了,然後我們去參觀老人住的地方,去的時候剛好是下午,老人們吃完飯沒事了都坐在大廳,一進大廳,兩邊的長凳上都坐滿了老人,他們的眼睛直直得盯著你,好像你身上有寶貝似的,你走到哪裡他們的目光就追隨到哪裡,那種期盼的眼光,那種渴望的眼神,那種望眼欲穿的期盼,讓我看著心酸,我忍不住的流淚了,我抓緊了參觀的步伐,看到房間裡有的老人孤單單的坐在那裡,呆呆地發愣,落寞的眼神看著窗外,生活對他們好像已經失去了意義。

老人們的內心太寂寞了,太孤單了,太需要家人的陪伴了,老了,無慾無求,只盼著能和兒女多些時間在一起,但是,這點小小的要求對他們簡直就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事。

這些老人的神情與目光,我告訴自己有再大的困難都要克服,不能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因為他會和這些老人的心情一樣,渴望,期盼,痛苦,傷心,孤獨,寂寞!

回到家後,和家人商量請了個保姆,這麼多年保姆一直看護著父親,我們時不時的回家看看,過年過節一家人團聚在在一起其樂融融,看到我們都在身邊,父親心情好了,身體自然也很健康,想想當初如果真的讓父親去養老院,不知該有多後悔啊!

去過一次養老院,看過那裡的老人,也才能切身體會到老人為什麼會對那裡那麼敏感與排斥,也才能體會到為什麼有人說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不孝。所以建議真的如果照顧不過來老人,就請個保姆,有保姆的陪伴,有家人的常回家看看,老人們心情快樂了,他們的高興也是我們作為子女最大的欣慰了。

當然了,不能一概而論,這只是自己的經歷與看法。





暖暖的雲彩


我大伯是退休職工,每個月退休金四千多,膝下三男兩女,由於孩子們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他,最後把他送去了養老院,到了養老院不到半年得了偏癱,又過了半年去逝了。


我不能說大伯是因為去了養老院才得了病的,也不能說是因為去了養老院才去逝的,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老人一但去了養老院,就會讓他們對未來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間接加快了他們離世的速度。

大伯在家養老的時候,我和父親去看他,精神很好,大腦思維敏捷,腿腳利索,後來去了養老院,有一次我去看他,發現他目光痴呆,精神頭大不如以前,在我要走的時候,老人家眼裡流出了淚水,我知道這淚水預示著什麼,預示著心酸,預示著不滿,更預示著無奈。

大伯如果不進養老院,走的不會這麼快!

董青島供稿。


京漂追夢人


去養老院的老人,並不代表兒女就不孝順。

這裡,我說一下我姑姑的事情。

我姑姑現在八十歲了,有4個兒子一個女兒,姑父去逝五年了,以前姑父健在時,老倆口在農村老家生活,四個兒子均在縣城買了房,居住在縣城,姑父去逝後,因幾個兒子不放心把姑姑一個人放在農村,將姑姑接進了城裡,開始和大兒子一家一起生活,因為老人不習慣這種生活環境和上下樓梯不方便,她要求自己一個人住,於是四兄弟就給她租了一間在一樓的房子,然後幾個兒子每天都輪流去看望她陪她,幫她做飯,可不到一年,姑姑就生了一場大病,發瘋似的要回農村,幾兄弟帶她上醫院,醫院說她沒什麼大病,就是心情壓抑造成的精神分裂,

後來幾兄弟開車把她送回老家,輪流在老家陪她住了一段時間,病情好轉。

後來,想到可能還是一個人生活,尤其是晚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倒致了她胡思亂想。最後幾兄弟決定送她去養老院,那裡有專人護理,還有許多老人可以互相聊天,不會很悶,再說養老院離他們家都不遠,幾分鐘車程。去了養老院,才發現同村的有三個老人也在那,姑姑都認識他們,其中還有一個十幾年沒見過的老姐妹。

進了養老院四年,姑姑身體一直很好,幾兄弟有空就去看她,過年過節就接她回來一起住個十天半月的。這樣其實真的很好,跟孝不孝順沒什麼關係。


風雨中漫遊


我公公80多歲的時候,家裡有人建議送他去養老院,他聽後大吵大鬧,說啥也不去,說:“養老院是屠宰場,去那兒不如直接送我去火葬場。”


老人一般都不愛去養老院,跟兒女孝順不孝順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和口耳相傳的對養老院的“不信任”感,其次是經濟狀況不允許。

就拿我來說吧,今年65歲,就一個獨生女兒,將來80歲的時候,她也55歲了。讓一個55歲的人伺候一個80歲的老人,身體健康還好,若有慢性病肯定會力不從心。況且她到了那個年齡正是看孫子的時候,讓她即看孫子又看老子別說照顧不過來,即使能照顧,咱做老家兒的也會不落忍。

怎麼辦?只能去養老院,但養老院的高額費用咱負擔的起嗎?我曾經打聽過幾個養老院,一般的是5、6千,好些的8千,我的退休金還不到4千,怎麼去?

有的“專家”曾提議“以房養老”,可是作為老家兒誰不想把一輩子打拼下來的這點家產留給兒女呢?誰想死後讓兒女戳著脊樑骨罵呢?


有錢的老人愛去養老院,他們手裡有大把的錢任其揮霍,關鍵是有錢難買滿意呀,他們對養老院的公共設施、服務態度、管理水平、周邊環境會提出更高要求,很難達到眾人口味。

養老院服務人員的道德水準是老人們最不愛去的主要理由之一,這裡的服務人員和老人們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服務和被服務僱傭關係,一個認為我花錢了,你就要達到我的滿意;一個是我是來上班掙錢的,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因此會出現相互都不滿意的現象。

老人去養老院是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開始面臨的問題,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為了不給兒女增添負擔,去養老院成了大勢所趨,這跟孩子孝順不孝順沒有多大關係,老人們不愛去養老院主要癥結就是收費過高和服務態度。


晨風絮語


這個問題真的難住我了,久久的思索,只能說說我個人的想法吧。

我是這麼想的:如果老人覺得跟兒女一起生活更好,並且能融入他們的家庭,兒女又有能力有時間照顧,也願意跟老人一起生活,是完美的。若有勉強不如去養老院。這無關孝與不孝,而是快不快樂,舒不舒心的事。孝順不只是讓老人吃飽,穿暖,老人更需要的是陪伴,懼怕的是孤單。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兒女繞膝,含飴弄孫是被稱頌的晚年幸福。但是有的兒女們因為各種原因真的是難以照顧好家裡的老人,怎麼辦?送養老院,不僅受親友們的質疑,自己心裡那道坎也過不去,不送吧,自己又沒時間照顧更別說陪伴了,老人自己在家孤單寂寞兒女在外也不放心。請保姆,盡心伺候的又太少。糾結無時不在。

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說:婆婆比較挑剔,公公去世後,婆婆年紀也大了一個人生活也不放心,兒子兒媳婦每月拿出兩千多塊錢送老人去了養老院,婆婆不高興了,逢人就說兒子媳婦如何如何的不孝。我認為這樣的選擇是對的,若真的不孝可以任由她一個人生活,誰的生活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家庭負擔,兩千多塊錢也許是他們每月一半的收入。這樣的婆婆接到家裡也會矛盾不斷,家宅不寧,甚至勞燕分飛。兒子兒媳婦能做到這樣很好了。

另一個故事:父母跟兒子住得不遠,一直很依賴兒子,大事小時都給兒子打電話,兒子也孝順,風雨無阻接到電話就趕緊過來,隨著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事情越來越多,逐漸也老了的兒子有些力不從心,五十多歲的人比父親的白髮還多,可父母離不開他。終於有一天父母得知兒子已經離婚了,原因就是他們的拖累。看著兒子臉上的皺紋和滄桑,父母決定去養老院。

當兒女為了生活自顧不暇,當父母怕拖累兒女太多而去養老院的,不能說是兒女不孝。

當然也有兒女真的不孝,不管父母的冷暖安危,只顧自己活得瀟灑,這樣的兒女即使跟他們生活在一起還不得早早被氣死?能去養老院反倒值得慶幸!

之所以對養老院敏感,還是因為“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目前已經進入老年人行列的人都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無兒無女的老人才去養老院,有兒有女去了就是被兒女拋棄了,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不好扭轉。

另外就是受養老院負面消息的影響,認為養老院就是個等死的地方,沒有溫暖,護工們的冷漠讓進去的人感到可怕。相信隨著發展,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少,養老院會被大眾接受,跟同齡的人在一起快樂會更多一些。

安享晚年,快樂的老去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







藍天7261969291918


一,多子女的老人去養老院,應該有與孝順有關。

子女多的家庭,對父母養老的問題,都存在推三卸四,弟兄之間你看我,我瞧著你。都不想自己出力,往往最後的結果,就是把老人往養老院一放。不管也不問,平時都以各種藉口,不去看望老人,這種就是不孝順的行為。大家都 圖省事,根本就沒有盡孝的想法。有的老人本身退休金拿得高,用不完時還能為子女省下錢。

二,獨生子女的老人去養老院,大部份家庭與孝順無關。

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是夫妻雙方的父母,可能有的還有爺爺奶奶。兩人面對這麼多的老人,可想而知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人考慮子女的難處,為子女作想,自己主動要求去養老院養老。把生活中的煩事,交給養老院打理,讓子女得到解脫。所以,這樣的情況與孝順天關。

對於子女來說,真正需要做的是,多抽出時間到老人那裡去。陪著老人聊聊天,說說話,讓老人能感覺到親情還在,子女沒有丟掉不管。

三,為什麼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1,老年人的觀念沒有改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很多老觀念也要隨之而改變。有人老人還是認為,養兒防養,就是要子女負責照顧自己,才是對自己孝順。並沒有考慮到,現在的社會節奏變快,子女的負擔和壓力與以前不同。

從考慮子女的角度,去養老院養老也是一種方式,只要選擇一家滿意的養老院,能保證自已有一個好的養老生活。關鍵是選養老院時,要選擇服務質量好,養老環境好的養老院。

老人去養老院,只要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態,可以認識很多新的朋友。大家都是老人,有相同的興趣爰好,在一起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或者看書聊天,每天都能過得快樂幸福。所以,老人的心態很重要。

2,因為很多養老院不正規

從各地養老院的現狀來看,特別是私營養老院,注重的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硬件和軟件都不適應養老的需求,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缺失。就是由於很多不正規的養老院存在,在老百姓的眼裡,養老條件差,沒有好的口碑。所以就造成老人不願意去,子女不放心老人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任何一種養老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每一個老人,要學會改變觀念,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就能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充滿快樂和幸福。


鄰家老馮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老人去養老院與孝順無關,為什么對養老院這麼敏感呢?一是兩代人的思想糾結。做子女的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認為父母在家養老是孝順的表現,外界也不會說你不孝順等閒言碎語了。因而父母去養老院養老這個思想疙瘩還解不開。做父母的認為祖祖輩輩都是在家養老的,子女要自己去養老院,不合傳統情理。二是兩代人對養老院的認可不同。我國農村集體供養五保戶的敬老院起步較早,對養老院起步較晚,開始只有民政部門下屬的國有養老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步入,民營養老院崛起,做子女的對新事物敏感,覺得讓父母去養老院養老是個不錯的選擇。父母辛苦一輩子,也好去養老院頤養天年。做父母的認為養老院的環境不適應,服務不夠好,去養老院是活受罪。三是兩代人對養老的目的不同。做子女的讓父母去養老院養老,目的是,一方面是父母去養老院養老是體現對父母孝順的初心,做子女的可放心,另一方面也減輕了自己的壓力,不用在家常年伺奉,只要平時多去看望看望即可。做父母的認為養老本身就是能有個自由舒適的生活,去養老院,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環境會帶來情緒鬱悶,還是在家養老,人熟,環境熟,生活無拘無束,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以上三點原因,使子女,父母都對養老院產生敏感。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養老的思想觀念都會發生變化,從撞擊到磨合到契合,最終子女會尊重父母對養老方式的選擇,父母也會理解子女的安排是孝順的本意。


杜銖寶


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有關嗎?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春秋兒絮語回答: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無關。

為社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因為受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思想束縛,覺得有兒有女的老人必須由兒女養老。只有無兒無女的五保戶才去養老院。另外,由於養老院的水平參差不齊,各種負面新聞較多,造成老人對養老院有反感。

一、為什麼說老人去養老院這和孝順無關

1.自古以來講究,父慈子孝。如現實生活中,父親上不孝順他父母,下不教兒女,而且還竟幹些喪盡天良的事情。這樣的父親老了,子女給他養老,也只不過是盡贍養老人的義務,絕對不是在心裡往外的想孝順他。

2.對老人的孝順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子女對要給與老人精神關懷,不光是要虛寒問暖,還要多陪老人聊聊天,瞭解老人的需求。現在的老人不是你給他吃飽穿暖就行。他們需要陪伴,大部分老人對子女都是十分的依賴,遇見有什麼事情給他們出個主意,想個辦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老人看病住院之類,及時出線、出力,不要讓老人有無助的感覺。使老人過上無憂無慮的、快樂的、幸福的晚年。

3.老人住家養老和住養老院養老,這要看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情況老人的養老方式也不同。舉親眼看見的兩個例子:這兩個都是我的小學同學家鄰居,其情況就各有不同。

一個是培民家:她父母都是國家幹部,性格開朗,退休金頗豐。兩個老人自己決定去養老院,培民怎麼攔也攔不住。她父母說你們白天上班都挺忙,也沒有時間陪我們,我們要去的養老院,有不少老同事和朋友。每天時間都排的滿滿的,唱歌、跳舞、下棋,插花、畫畫、寫大字娛樂事情許多,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有時培民去探望老人,沒呆上一會,老人就讓她回去,她在影響他們的活動。這樣去養老院的老人,是他們的子女不孝順嗎?不存在。因為老人選擇了去養老院生活,他們喜歡過那種生活,老人晚年過得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另一個是小霞家的老人養老的事情。小霞家從小我們都知道,她父母不和經常吵架。他父親沒有正事,每月開支時,她父親都是在爭吵中不情願的交家點生活費。爸爸是抽菸、喝酒、再打小麻將。她媽媽十分艱難的把小霞他們姐弟三個養大。在2013年,小霞前腳剛辦退休,她76歲的爸爸,在麻將桌上,忽發腦出血,搶救過後,落下一個偏癱,半身不遂。這時,小霞媽媽不僅心臟病嚴重,全身都是病,已經自顧不暇,根本無力照顧別人。小霞與媽媽商量去想送父親去養老院,可是小霞媽媽死活不同意。對小霞說:你要是對媽媽孝順,你就替媽媽照顧你父親。小霞心不甘,情不願,很無耐的伺候父親將近6年。到老人故去。你覺得小霞是孝順嗎?我覺得不是,她只不過是盡了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而已。

4. 有情況特殊的家庭子女沒有條件照顧老人養老。有的是子女自己自顧不暇,沒時間照顧老人,陪伴老人。老人自己沒有自理能力,也體諒子女的苦衷,不想拖累兒女的,主動去養老院養老,這樣也不能說他們的子女不孝順。

5. 有對老人不管不顧,一心啃老的。市面上也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對老人生活中的冷暖安危都不顧,只想著怎麼啃老。只是惦記著老人的金錢和房產等,想方設法把老人東西佔為己有,這樣的子女才是真正的不孝順。

二、為什麼中國對養老院這麼敏感

1. 養老院不規範,高、中、低端的條件參差不齊。高端的價格抬高,一般百姓住不起。中端的價格合理的公家養老院排不隊,而低端的各項條件差強人意,也就是一個吃上飯,睡上覺的那麼一個床位,只是混吃等死地方而已。

2. 各種新聞不斷報道,有不給老人吃飽飯的,有把老人綁在床上的,有護理員打老人的。聽了這些真是觸目驚心。

春秋兒絮語最後說:老人去養老院這事和子女孝順無關。這是和每個家庭老人自己的想法有關。目前,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已經開始進入養老年齡段了,可能這部分老人早就能想清楚自己以後養老問題,大部分人都需要去養老院的,因為兩個孩子可能面對的是四個以上的老人的養老,肯定照顧不過來。去養老院是大勢所趨,不是孝順不孝順的問題了。同時,也希望規範養老院,開發出多種個性化的養老院,使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養。過上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春秋兒絮語


我覺得,說兒女工作忙(有的老人礙於面子),把老人送養老院的都是託詞,難道兒女小的時候,爸媽工作不忙?還不是照樣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兒女拉扯大。個人觀點,別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