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員與司令有區別嗎?

張毓瑛


本質上沒有區別。全世界只有我軍把司令稱為司令員,平常叫司令也行。但在書面行文中必須稱司令員,如同政委必須稱政治委員一樣。司令員的"員"是紅軍時期,由劉伯承留學蘇聯回來,認為蘇軍等級森嚴,不利於官兵關係,司令也應與基層其他八大員如通信員、炊事員、衛生員、司號員、飼養員(餵馬)、警衛員、給養員,(可能還有教員?)一樣稱呼"員",是我軍光榮傳統之一。


大小王攬天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司令員就是司令。

這世界上本來不存在司令員,只有司令。

原則上,司令就是一個稱呼,也就是帶兵的軍人。

但司令究竟帶多少人?不一樣。

比如林彪是四野的老大,手下100多萬大軍,他叫做四野的司令。

但抗戰時期,有很多草頭王,隨便拉幾個人就自稱司令了。

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沙家浜》的胡傳奎,起家的時候手下只有幾十個人,十幾條槍,也叫作胡司令。

這個稱呼之所以變為司令員,源自於上世紀30年代的劉伯承。

當時劉伯承在蘇聯伏龍芝軍校學成回國,同葉劍英等人一通翻譯蘇聯軍事資料和書籍。

翻譯到司令的時候,劉伯承認為要換個詞。

劉伯承自己是軍閥出生,認為紅軍的稱呼應該區別軍閥,所以改為司令員。

所同樣道理,,當兵的稱為“戰鬥員”,伙伕就稱為“炊事員”,馬伕、豬倌稱為“飼養員”,還有“警衛員”、“衛生員”等,號稱八大員。

這個稱呼的目的是體現紅軍官兵平等,都是革命軍隊一員,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這些人還統稱指戰員,一些軍官被稱為指揮員,都是同一個道理。

其實就是稱呼不同。

實際上,無論是蘇聯,還是華約國家甚至朝鮮,軍隊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存在什麼官兵平等一說。

具體表現為官兵待遇不同,無論生活還是其他方面,差距很大。

在日常接觸上,蘇聯紅軍和美軍也沒有什麼區別,軍官下命令,士兵執行,士兵沒有爭論的權力。士兵沒有完全執行,叫做瀆職,可以坐牢;如果士兵拒絕執行,在蘇聯前線叫做叛國,可以就地槍決。

任何場合,只要雙方穿著軍裝,士兵就必須起立向軍官敬禮。


薩沙


師長的上級叫軍長,軍長的上級叫司令員。司令員才是軍隊的最高官。

師部的師長又叫師部司令,軍部的軍長又叫軍部司令。

司令員大於司令,兩者有區別。

但是,一般情況下,師部的長官叫師長,軍部的長官叫軍長,極少有司令稱呼。

司令員與師軍部司令的稱呼,一般是指解放戰爭年代,現在只有司令員存在了。例如,華東野戰軍總指揮是司令員陳毅,而十縱(華東野戰軍第十軍)總指揮是司令宋時輪,宋時輪實際上是十軍軍長,又稱十縱司令,不稱司令員。

一些人搞不清這其中的道理,說司令員就是司令,兩者沒區別,有的說司令要比司令員大,要真的那麼簡單,悟空也不會問大家了!

看了本平臺其他一百餘人的回答,都沒解決問題!而他們的點贊量竟然上千,真是不可理解。



用戶創維


司令員和司令並沒有區別,但是我們看電視經常能聽到這兩個稱呼,不瞭解的人還會以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級別和職務呢。今天就聽別酒流年說一說兩種稱呼的來龍去脈。

在我國,司令和司令員沒有區別,都是說的一個意思,但司令員是規範稱呼,司令只是口語,在行文和著作中,是不能稱呼司令的。

我國軍隊中軍、兵種、武警部隊、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衛戍區、警備區、海軍艦隊、軍區空軍、集團軍和各基地的軍事主官都被稱作司令員。

2012年10月28日開始,各省武警總隊總隊長也統一改稱為司令員。

其他國家軍隊是沒有司令員的叫法,一般都稱呼司令。這是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區別。

司令一詞,古已有之,主要是官職名稱。

例如《北史·后妃傳序》:“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 。《元史·百官志》:“﹝ 至元 ﹞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

司,是掌管、支配的意思;令,就是命令。所以字表意思就是掌管併發布命令。

民國時期,因為和外軍交流加深,於是有了當下意義的“司令”一詞。

那司令員是如何來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劉伯承元帥了。

1930年,劉伯承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成回國,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為了規範軍隊條令,劉伯承組織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由蘇聯帶回的各種蘇聯紅軍條令。

鑑於各軍閥軍隊司令多如牛毛,又以欺壓百姓為樂,加上舊軍隊的等級森嚴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為了區別和舊軍隊的不同,劉伯承提議將“司令”改為“司令員”,“勤務兵”改為“警衛員”,將“伙伕”改為“炊事員”,以示大家都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這種稱謂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別酒流年


司令和司令員從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說白了“司令”實際上就是“司令員”,兩個不同的名稱所說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說“司令員”和司令有什麼區別的話,“司令”和“司令員”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我國各軍、兵種流傳下來的口語之稱,而司令員是一種正式的稱謂,是一種規範的叫法。特別是在正式的場合和行文以及著書中不應該使用“司令”,要以“司令員”為規範的稱呼。不過在國外大多隻稱呼“司令”而不是“司令員”。

“司令員”這個稱呼的由來,還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因為我國軍隊的很多軍銜制度和部隊的制度都是從蘇聯那演變而來的,當時很多開國元帥和部隊將領去蘇聯軍事學校進行深造,其中就包括劉伯承元帥。後來這些開國元帥及將領學成回國後,也把蘇聯的很多軍事條例帶回了國,加以修繕後,就變成了現在我國軍隊一直在沿用的軍銜和部隊制度。

一開始,紅軍中的最高指揮蘇聯稱之為“司令”,但是劉伯承元帥認為這個軍銜有等級之分,不符合我軍的“為人民服務”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宗旨,他認為司令也是部隊中普通一員,沒什麼特殊的,更不能有所謂的官僚主義,於是把司令改成了司令員,同時還把伙伕改為‘炊事員’,護兵改成了“警衛員”,方能體現人民軍隊的本質。

所以說,“司令”和“司令員”沒什麼區別,屬於同一職位,區別就在於規範和不規範。


四十五度歷史


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軍事主官才會有司令員的稱呼,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司令員,只有司令。

也就是說,司令員是黨領導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獨有的稱呼。

從武裝部隊所屬的工作性質上來說,司令員和司令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部隊的高級指揮官,負責帶兵打仗、行軍作戰的軍官。別的國家叫司令,我們中國叫司令員,如別國的戰區司令和中國的戰區司令員,別國的海軍艦隊司令和中國的海軍艦隊司令員,都是同一個意思。只是稱呼不同。

但是在我們中國,提倡官兵平等,不能因為你是高級指揮官就另眼相待。所以中國武裝部隊的高級指揮官,叫司令員,而非司令。如各大戰區司令員、空軍司令員、海軍司令員、武警部隊司令員等等。

司令員就是司令中的一員的意思。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有大量帶“員”的稱呼,如負責保衛的叫警衛員、負責交通的駕駛員、負責醫務的叫衛生員、負責聯絡的叫通訊員,所以負責指揮作戰叫司令員。

不管是警衛員還是司令員,都是革命軍隊一員,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

雖然司令和司令員一字之差,但內涵上有著巨大差別。司令員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部隊的象徵體現,也是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意志體現。


袁衛宇


近年來,很多以抗戰為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司令”和“司令員”的字樣,聽起來似乎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司令只是口頭上的稱呼,司令員才是我軍最高指揮人員的正式稱呼。這一字之差,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感人肺腑的年代故事。

司令和司令員有什麼區別?

司令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這一稱呼是世界通用的,但是司令員卻僅僅是我國在使用。提起來,要從上世紀20年代左右說起。

想要打勝仗不能只靠蠻力,必須學習優秀的軍事理論,才能無往而不利。當年的革命先輩看透了這一點,就派劉伯承元帥前往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期,劉伯承元帥才學成歸來,並帶來了大量珍貴的軍事理論素材。回國之後,劉伯承就和左權、葉劍英等人一起翻譯這些文獻。

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之中,劉伯承元帥注意到,國外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稱為“司令”,而舊時的軍閥頭子也自稱為司令,這太有階級感了,違背了我軍一視同仁的風格。

基於這個考慮,劉伯承元帥展現了智慧的一面,他在司令後面加上一個“員”字,聽起來就沒有那麼生分了。

不僅如此,從此以後我軍的所有戰士,後面一般也帶上個“員”字。比如炊事兵成為“炊事員”、警衛成為“警衛員”等等,也是體現我軍重視平等的傳統。

司令員這一稱呼就這麼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在正式場合下,也是尊稱最高指揮官為“司令員”,而不是司令。

很多人都搞錯了,他們認為司令只能有一個,但其實不是。通俗來講,司令是一支部隊的指揮一把手,這支部隊可以是師部隊,也可以是軍部隊,師部隊的一把手也可以成為司令。其餘各大軍區,空軍、海軍等也有很多司令。

司令員的誕生,有何意義?

司令和司令員雖然是一字之差,但背後的意義卻相差甚遠。在戰亂年代,有很多軍閥頭子和雜牌軍,他們自稱司令,在一方作威作福,禍害鄉里。

比如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中東北軍閥陸振華,李副官就稱呼他為“司令”。但他連年征戰,在東北有無數房產,還娶了9房姨太太,錢從哪裡來?還不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劉伯承元帥能想到這一點,足見其對百姓和戰士們的關懷之心。從這一個小細節就能明白,為何我軍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至今為止,司令員這一稱呼仍為我軍專屬,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稱謂,更是我軍與其他軍隊本質上的不同的歷史標誌。

如今已經建國71週年,我們看著祖國日益強大,不禁也會回想起當年的崢嶸歲月,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祖國萬歲!


十點歷史君


司令和司令員有沒有區別?我的理解是既有相同又有區別。

相同點:

職責相同: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不管是叫司令,還是司令員,都是一軍的主將、最高統帥,掌握對屬下下達命令的權利,這是司令能夠建立威信的關鍵。只有掌握了兵權,司令才能充分進行戰場指揮,派兵佈陣,臨機決斷的權利,軍隊才能打勝仗,反之,則戰無可勝矣。

一軍的指揮員,必須有兵權,所以才有了歷史上僅有的兩次很特殊,但幾乎內容一樣的任命,一是唐高祖李淵對李靖任命,二是毛主席對粟裕的任命。

有時互相混用也沒多大問題:

如我們在歷史文獻、文學或者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有時稱陳毅司令員、陳司令、劉伯承司令員、劉司令、粟裕司令員、粟司令等。

區別點:

司令員,是人民軍隊特有,員是為了表示官兵平等,雖然是司令,也是大家中的一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工作分工不同,就像司號員、炊事員等等一樣。

其實在其他軍隊也有類似的叫法,如國民黨,叫薛嶽較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侵華日軍叫XXX司令官閣下。

是不是發現,一些不同了?那就是不管是叫司令員、司令長官還是叫XXX司令官,都是對職位比較高的長官才這麼叫的。

因為司令這個和排長、連長、營長、室長、軍長……不一樣,這些都是需要具有一定規模的才能這麼叫,相當於軍隊的正式職位,相當於古代的名號將軍一樣,是正式的;而司令,10幾人的游擊隊的隊長,我們可以叫司令,一隻一個營的先遣支隊的頭,也可以叫司令,全軍的軍隊最高長官也可以叫司令,如朱總司令。

所以,通常情況下,兩者還是有些區別的。

一般高級別的或者資深的司令才叫司令員;而臨時的,級別比較低的,一般叫司令。

這樣印證了創造【司令員】這一稱呼的初衷。你一個連長、營長與士兵也高不要哪裡去,帶只人馬去執行個特殊任務,掛了司令頭銜,就不用叫司令員了。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大家應該都看過一下關於行軍打仗的電視劇,在指揮作戰中,一個軍隊最高的指揮官就是司令,司令來了之後儘管是軍長還是師長都是要靠邊站的,可是在一些電視劇中也出現了一個司令員的名詞,那麼司令和司令員到底是有什麼區別呢?

在那個我們中國正陷入一個硝煙四起的年代,整個國家都在一個被欺凌的狀態,可是由於國力太弱無力抗衡,很多的愛國之士也因此報國無門。亂世出英雄,一代元帥劉伯承出現在大家的眼前,中國這樣的現狀在他的眼中是非常的糟糕的,所以不滿現狀的他便去了蘇聯進修,之後他便帶著蘇聯的軍隊條令來整改中國的軍隊。


他知道軍隊當時的等級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等級制度也是相同的,高層的將領或者是士兵看不起一些炊事班的後勤兵。劉伯承深知這種制度的不行,所以他決定一改舊習。於是他便從這個稱呼開始下手,他在稱謂上都加上了員,比如護兵就被稱作為“警衛員”,炊事班的便被稱為“炊事員”,而司令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稱之為“司令員”。


所以司令員和司令是一樣的存在,而劉伯承之所以這麼做,他的目的也是為了告訴大眾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前行的道路之中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大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每個人所擔任的指責是不同的。自從那時候起至今,司令員的叫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現在司令員也是成為了我國軍人的正式的職位和稱呼。司令員這個叫法也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而在外國是沒有的,外國還是叫做司令。

在2012年,我國規定各省武警總隊總隊長統一改稱為司令員。雖然看上去司令員是一個普遍的職位,可是能當上司令員也是非常的不簡單的。


人皆可為舜禹


其實司令員和司令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只不過規範的稱呼,而司令則是口語稱呼。

之所以在我軍中會有司令員這樣的叫法,是有歷史原因的。上世紀30年初,我軍內部的稱呼比較混亂,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劉伯承就開始對我軍內部稱呼進行改革。



司令員就是司令,是我國各軍、兵種流傳下來的一種特殊稱呼。指某部隊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司令員是規範的稱呼;司令是口語,不規範,特別是在行文或著書時不應使用“司令”。這種稱謂沿用到今天,就是“司令員”這一稱謂的來歷,因此以上也都說“司令員”是正式的職務名稱和稱謂,因為這是自紅軍以來解放軍各種條令中的正式稱呼。

為了體現軍營裡的人人平等,所以開始進行改革,把軍營中等級森嚴的制度和對勤務人員的歧視統統改掉。所以從那時候開始,軍營中的司令就開始正式叫做司令員,勤務兵也可以叫做警衛員,伙伕也開始叫炊事員。本來就是人人平等,這個稱呼改過來之後,地位上都是沒差別的,只不過各自的分工不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