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時代的烙印


赤腳醫生-時代的烙印

赤腳醫生宣傳畫

赤腳醫生特指我國“文化大革命”前後農村人民公社生產大隊中不脫產的、由貧下中農推薦、經過一定時期培訓的具有初級醫療衛生知識和技能的農村衛生人員。

產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比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國家經濟落後,農村缺醫少藥, 醫療衛生狀況不容樂觀,農村地區急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醫療衛生制度。面對這一現象,1952年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確定了衛生工作的四項原則: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經濟養得起、農民用得動、農村留得住的赤腳醫生應運而生,並在農村得以長時間存在。

發展

1978 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赤腳醫生數量雖然有波動,但整體而言是相對穩定的,一直保持增長勢頭,並在那一段時間內得到了急劇壯大。70 年代中後期,即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的幾年時間,是赤腳醫生髮展的黃金時間,此後的10 年時間裡,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農村集體經濟式微和人民公社解體,加之衛生部門加強對其管理,更加註重專業質量,淘汰不合格的醫生,導致“赤腳醫生數量平均以每年40萬人的速度迅速減少”,赤腳醫生制度瓦解。

赤腳醫生的來源

總體來看,出生於醫學世家,小學文化以上的政治思想過關的農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是當時赤腳醫生的主要挑選對象。有醫學文化基礎最好是醫學世家的初高中畢業生,是赤腳醫生選拔的熱門人物。一般來說,懂一些基礎醫療衛生知識的人,是大隊領導選拔赤腳醫生時優先考慮的對象。對於農村的民間中醫、舊法接生婆等,甚至包括少數的巫醫,做到了有選擇地挑選、培訓、改造。

選拔程序

由公社、大隊、生產隊層層選拔。“通常情況下是公社先召開會議,然後把得出的意見傳達給大隊,大隊召開生產隊隊長會議;之後,各生產隊隊長回本隊按相應標準在本隊物色人選,並向生產大隊提名;最後,生產大隊召開討論會議最終確定赤腳醫生人選。”這種選拔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赤腳醫生來源的公正與合理。

培訓

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加上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統一組織培訓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赤腳醫生的培訓時間、培訓內容也多是針對各地常見病、多發病的現實因地而異。各地區社衛生院會定期組織赤腳醫生,舉辦學習班、提高班、培訓班等,時間一 般比較短,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半年。“女赤腳醫生、保健員以及一些舊產婆的培訓主要是由縣婦幼保健站負責,培訓的主要內容是講解、教授新法接生的方法和婦女兒童保健知識,時間更為簡短,只有幾天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一週。

赤腳醫生的管理

赤腳醫生所受管理全國各地基本相同,是由公社衛生院、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以及大隊革命委員會幹部和縣、公社派下來駐隊(也叫蹲點)幹部共同完成的。赤腳醫生業務上要受公社衛生院的管理和監督:赤腳醫生培訓大多是在公社衛生院進行或者由公社衛生院推薦安排到上一級醫療單位進行;赤腳醫生平常所用藥品也是從公社衛生院購進;赤腳醫生整個醫療過程中“處方”的檢查和藥品的分配等都受到公社衛生院的管理與監督。

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對赤腳醫生的管理主要包括:赤腳醫生行醫過程中工作勤勉狀況,對病人的服務態度以及赤腳醫生的思想評論工作等。此外,合作醫療委員會還有權對合作醫療站的財務進行監管。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公社衛生院會定期抽查赤腳醫生開出的所有處方。除了對赤腳醫生的業務和勞動管理外,公社和大隊還注重對赤腳醫生的政治思想管理。在當時強調意識形態、注重思想政治的年代,赤腳醫生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各地紛紛組織赤腳醫生進行政治學習,並將其政治思想作為評價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赤腳醫生的考核工作,縣衛生局等相關部門在赤腳醫生前期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少有地方對赤腳醫生進行統一的考核,主要是村、社大隊自發組織的考核。


赤腳醫生-時代的烙印

赤腳醫生工作內容

(一)克服困難,送醫藥上門。

(二)預防疾病,熬大鍋藥。

(三)採藥製藥,善用針灸。

(四)推廣新法接生與計劃生育。

待遇

赤腳醫生平常防病治病,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地區只是大隊每個月發一些補貼。赤腳醫生空閒時參加農業勞動,生產隊記錄相應的工分代酬。農村大隊衛生室或者公社衛生院建立之後,赤腳醫生的待遇問題基本上確定下來,實行工分制。赤腳醫生半農辦醫的身份定位,也決定了他們的工分是由兩部分組成:“看病行醫的時間是由大隊記錄工分,每個月一般是 13 到 15 個工分;參加農業生產 勞動的時間則是由小隊(也叫生產隊)記錄工分。”最後整理分紅時大隊所記工分劃入生產隊,根據生產隊的分值折算成現金和口糧。因此,這就造成了即便是同屬一個大隊的赤腳醫生,也有可能因為所在生產隊的不同,造成實際收入的差別。隨著赤腳醫生制度的不斷髮展,赤腳醫生的待遇也在發生變化。赤腳醫生在參加專業培訓時,縣和大隊兩級一般會給予適當的補貼。合作醫療制度普遍實行之後,對於赤腳醫生的待遇也進行了相應的管理與調整。針對赤腳醫生因為看病治療耽誤勞動工分的現象,各人民公社一般採取覆蓋赤腳醫生誤工補助費用的方法:“合作醫療基金中支付給每人每天2到3角的標準補助。”合作醫療籌資金額有限,要求赤腳醫生在防病治病的同時,兼具種植中草藥、採藥、製藥,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參加集體農業生產的時間大大減少,為了進一步保障赤腳醫生的 權益,生產隊不再記錄工分,而是由生產大隊記錄工作,收入基本上與大隊的幹部持平。1978 年農業經濟體制改革,農業生產實行承包到戶、聯產計酬、超產獎勵,不再實行人民公社時期社員統一生產、統一分配的方式。在農村實行包產的大隊,農民收入大幅度提升,相比之下,赤腳醫生仍然只是按照工分計酬,沒有額外的獎勵,更不要說是從包產種田中得到實惠。

赤腳醫生制度的歷史意義

一、改善了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

二、在農村衛生教育、計劃免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

四、維護了農村婦女兒童的健康,促進了農村生育文化的進步。

五、醫患之間不存在直接利益關係,創建了平等和諧的醫患關係。

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前衛生部長陳竺等都曾當過赤腳醫生。

七、引起世界廣泛關注,備受好評。

八、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本文主要參考了馮秀秀的碩士論文《赤腳醫生制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