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發揮社會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專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願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這一重要講話,是對社會工作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充分肯定,也為社會工作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指明瞭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

社會工作是遵循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等價值理念和專業倫理,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係,恢復、改善和發展其社會功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擺脫困境並預防問題的發生,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社會生活的專業和職業。社會工作的專業特性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的實踐導向。社會工作以實踐為基礎,以提供社會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二是鮮明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平等公正是社會工作的基本理念,助人自助是其核心理念。三是立足基層、服務民眾。社會工作主要依託社會組織開展工作,以困難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四是服務手段專業化。社會工作從生理、心理、社會、生態等綜合視角看待服務對象,擅長應對複雜社會問題。五是解決問題與促進發展並重。社會工作注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服務對象賦權增能,預防同類問題再次發生。

上述特性使社會工作不僅在常態社會服務中優勢明顯,也使其能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發揮所長。以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其一,政府在應對疫情中發揮主導作用,市場作為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工作在運行機制上具有靈活性、機動性,且植根民間、深耕基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府、市場力量之不足。其二,從專業配置看,醫護專業、公共衛生專業是應對疫情的主體,但疫情引起的次生災害以及全局性影響需要其他專業合力應對。例如,醫護人員的身心壓力、患者或疑似患者的心理創傷、民眾的恐慌情緒等急需社會工作提供幫助。其三,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社工支持手冊》,對社工參與疫情防控的工作原則、個人防護、重點領域等做出了全面規劃,並詳細列出了醫務社工,社區及農村社工,青少年、兒童和學校社工,老年社工等重點領域的工作重點。中國社會工作學會、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等行業組織也在各自職責範圍內高效開展工作。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社會工作機構及廣大社會工作者開展線上線下立體行動,為疫區醫務工作者、患者及家屬、集中及居家隔離人員等提供多層次、全方位、多樣化、專業化服務。

(二)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防控任務依然艱鉅複雜;同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抓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精準有序紮實推動復工復產,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又迫在眉睫。這對社會工作既是挑戰,也是發揮專業優勢的契機。

首先,持續用力做好疫情防控,必須針對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將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深入下去、推進一步。一方面,城鄉社區防控和患者救治仍是疫情防控的關鍵,做好醫護工作者、患者特別是重症病例及其家屬、死亡病例家屬以及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的心理支持、情緒疏導、保障支持是社會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另一方面,經過1個多月艱苦奮戰,醫務工作者、各方參與者處於身心極度疲憊狀態,在此情形下,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協調資源、協助各方做好身心調整、舒緩壓力、恢復精力、以利再戰是當務之急。

其次,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對社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據黨中央“低風險地區要儘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當前社會工作應配合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做好員工來源地甄別、動員、協調、服務工作,確保來源地非疫區、非防控重點地區員工返程回得來、就業有保障、上班無顧慮。其二,做好員工疫情知識普及、防控技能和防護用品使用的培訓工作,對存在的隱患、問題及時向當事人提示並加以排除,引導群眾加強自我防護。其三,落實相關政策,強化對困難員工的兜底保障,加強走訪探視和提供必要幫助。

再次,做好疫情結束後的工作準備。其一,主體層面,對一線醫護工作者開展心理疏導,對痊癒患者及其家屬特別是病亡患者家屬提供情緒支持等,是疫情結束較長一個時期社會工作的核心任務。其二,社區層面,這次疫情暴露出社區防控機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如轄區商戶、機構與社區聯動不力,轄區居民動員不力,居民互助機制缺乏,困難人群照顧不及時、不到位,社區需求與外部供給難以及時有效對接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開展長期工作進行改進。其三,社會層面,這次疫情給民眾心理帶來影響,社會工作應運用科學手段加強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

(三)

應當承認,由於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恢復重建的時間比較短,這次所面對的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工作在應對這一事件時發揮了專業優勢、作出了應有貢獻,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克服。例如,我國現行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都未明確規定社會工作的法律地位,因而社會工作難以實質性參與政府應急領導機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也不能明確取得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地位,這容易導致社會工作組織及其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與其他參與主體出現對接不及時、溝通不到位等問題。從社會工作自身來說,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的數量還遠遠不足。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剛超過100萬人,社會工作機構還不到1萬家,而社會工作還要參與一般例行的扶危濟困工作,能夠投入應急防控的力量十分有限。同時,社會工作參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存在準備不足、知識不足、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次疫情應對,醫務社會工作、公共衛生社會工作是核心力量,但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力量十分有限,公共衛生社會工作這一社會工作的分支尚未建立。

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助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應當以此次疫情防控為契機,在國家層面賦予社會工作在應急治理中應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層面將社會工作納入各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中統一調配使用。在強化應急管理知識、能力訓練,強化醫務社會工作特別是公共衛生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訓練的同時,根據我國基本國情以及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廣度、頻度和嚴重性,拓展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作者:李迎生,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副會長)

審核:段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