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作品:讀 樹


李國文作品:讀 樹

其實,一棵樹,固然是一本書,再往深處探究,更像一個人。

這些太廟裡的,曾經慰我孤獨的老樹,也許看得多了,久了,它們的身影,居然爛熟於心,如同老朋友那樣,有一點變化便會覺察出來。樹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載體,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歷史,是一本可讀的書,樹的歷史,也是一本可讀的書。儘管,人這本書,沒有樹這本書厚實,但是,樹這本書,卻沒有人這本書複雜,這就是人和樹的不同處。

所有的人,尤其有了一點名氣的人,都會要頑強地表現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別人漠視,將他忽略或者忘卻。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不把他當回事。而樹木,沒有連根砍掉鋸斷之前,它的年輪,那一圈圈深深淺淺的歲月隱秘,都是密藏不露的。在其中所凝固著的她的一生,也許並不費解,可壓根兒就沒打算讓人知道。不想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這是樹的性格。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滿世界都對他大驚失色,這是人的性格。所以,讀一讀這些古老的樹,能夠多少參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古樹與老人,相同之處,都有一份難得的歷史感;不同之處,古樹無言,老人要份;古樹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苦日無多的老人,卻總愛跟世界較勁。這就是樹和人的差別所在,樹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樹拔高一寸,會死,人拔得天高,也是不會死的;有的人,初老尚好,猶知收斂,更老以後,靈性消失,感覺遲鈍,精力不逮,思想麻木,便要做出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的令人不敢恭維的尷尬事。

樹比人長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紀。因為見多,自然識廣,因為識廣,自然看得要遠。所以,巍峨莊重,枝根虯結,蒼勁肅穆,氣勢不凡。在她周圍,許多年輕的後輩樹,映襯出它的老邁龍鍾,也反托出它那種上了年紀的大度寬容。樹和樹相處,天空很高,大家一齊向上生長,人和人相處,地盤有限,難免就要磕磕碰碰。因此,讀樹以後,再來讀人的話,就會懂得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紀的包袱,而囂張跋扈,同樣,擁有優勢的新一代,只有在藍天白雲的上升空間裡,才能大展宏圖。

樹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動遲緩,老樹通常也就長得很緩慢,老人通常不那麼活躍,老樹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勁地生長。那殘斷的枝椏,萎縮的樹幹,不太振作的針葉,留下了太多的時光痕跡,好像時間在古老的身軀裡凝滯住了,使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多少使人生出一絲惆悵。

往事已矣,過去的那些灰暗的記憶,也就讓其漸漸淡忘,漸漸消逝。

如今來到這座大廟,那滿園關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鬱鬱蔥蔥,青綠蒼翠,唱主角的已非這些前輩樹木了,老樹的光輝,已是昨日的事情。看來,還是年輕好,因為在成長著,意味著擁有時間,因為在成熟著,意味著來日方長,這就成為今天讀樹的新篇章。所以,陸陸續續栽種的別的什麼樹,比起老樹來,要生機盎然,要朝氣蓬勃,顯得生命力特別旺盛的樣子。風一來,你可以聽到那白楊樹的碩大葉片,或細細低語,或大聲聒噪。也許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後來居上的局面,未來屬於誰,誰就擁有最多的話語權,而徜徉在古樹底下,就沒有這一份熱鬧。

展日艮望去,所見皆綠,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白楊,爬滿了照壁瓦牆的藤蘿,擁塞的行路夾道的冬青灌木,花飛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讀樹的我不禁覺悟,古樹的緘默沉思,莊重成熟的狀態,固然具有歷史的魅力,但是,要沒有這半個世紀種下的樹木花草,僅憑那些爺爺輩的老樹,是構不成這一片蒼蔥凝碧的綠色世界.正因為老樹之外,更多的是新樹的出現,才形成這一片怡人景色。

其實,樹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嘗不如此呢?看一看擠在書市裡的人群,年輕人遠遠多於老年人,年輕作家的書遠遠要比老年作家的書賣得好,便知道文學的這種新人輩出的過程,和樹木的繁衍一樣,是一種事物發展的必然.只有新鮮血液的不停輸入,機體才會不斷更新,煥發青春,才能後浪追逐著前浪,一浪更高於一浪,才能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買書,看壓縮在書中的空間和時間;看樹,閱讀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塊文章。樹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實都在新陳代謝的進化規律之中。懂得這一點,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都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園子裡的這些新的、老的樹木,融洽相處,和衷共濟,社會的祥和氛圍,肯定會日益地濃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