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相信這篇文章吐露了每一個自媒體人的心聲:創作不易,持續艱難!

筆者是2019年接觸了自媒體,算是趕上了這個行業的末班車,做得風生水起的前人一大把,各種團隊、工作室也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筆者作為單打獨鬥的一支,在眼花繚亂的自媒體行業中顯得更加單薄。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每個行業都不容易,在旁人的眼光中自媒體不用日曬雨淋,時間也方便自由,還有什麼艱難可說呢?其實不然,本文也算是筆者自媒體從業以來的一個小總結,當然也不是全然在訴苦,畢竟大千世界更辛苦的工作者大有人在,筆者只想將這心路歷程記錄下來,以此勉勵自己。

一、輸入才有輸出,吸收才能吐納

剛進這個行業之初就做好了心理打算,前期肯定要具備一個積累階段,不付出怎麼會有收穫。抱著這樣的思想準備,就將日更持續進行了一個多月。

可是隨著腦海中的知識容量不斷輸出,漸漸感覺到無題材可寫,於是網上搜各種大佬們的經驗之談,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輸入才有輸出。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由於筆者研究的是文化領域,於是買了一大堆的書籍、電子書來充實自己,同時蒐集各類影片、文化節目來觀看。因為給自己定了計劃要日更,但看一本書基本要花費3、4天的時間,於是又給自己定了閱讀計劃,來保證自己有一定頻率的輸入。

碼字是一個很費腦力的活兒,將自己吸收的知識,轉化為筆下的文字又需要經過一番思考,自媒體人員是這樣,那些出書的名家也是如此。

一本《萬曆十五年》讓黃仁宇這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走進了大眾視野,談起歷史多數人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一大堆的生僻字難以理解,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模糊不清。可在黃仁宇的筆下,各種歷史大事件被他講述得清晰明瞭、文字也不是枯澀難懂,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歷史事件的偏見。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能將年代久遠的歷史講敘得如此傳神,黃仁宇可是下了很多功夫。據悉歷史一般分為正史和野史,作為一名資深歷史學家,黃仁宇的首選領域當然是正史。

《明實錄》作為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朱由校的大量資料,很多明史的參考資料都是來源於此。《明實錄》一共十三部,兩千九百一十一卷,總計1600多萬字,其中涉及政策、律令、經濟、制度、文化等各個方面。想要了解明代歷史,黃仁宇決定先要將它啃完。

正史資料晦澀難懂,又無索引資料可查,閱讀起來相當費神,黃仁宇只好硬著頭皮去讀。於是他每週閱讀一冊,同時搜尋國內外各種資料和新舊著作,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將《明實錄》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光知識輸入黃仁宇就花費了兩年半,而《萬曆十五年》從計劃到定稿則用了7年的時間,期間還四處探訪各種風俗事物,蒐集各地雜誌筆記,最終成就了這一本《萬曆十五年》。

每一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著大量的辛苦和付出,該書出版之後銷量一度沉寂,隨著《明朝那些事兒》的問世,以及明史的大熱將該書也帶入火熱的行列中。尤其是在《人民的名義》中作為高育良的枕邊書,將它再次展現到了全民的面前,於是這本成於40年前的書迅速躋身豆瓣書單前列,並且經久不衰。

筆者每次面對眼前的小困難時,都會想到黃老先生的毅力與決心,能將十餘年的時間專心做一件事情,並且持之以恆地做下去,自己便不覺得有何辛苦。

二、看書容易碼字難,精雕細琢邏輯結構

看文字的時候可以一目三行,但是碼字卻不能。還記得剛開始日更連1000字都覺得困難,可現在都能寫上4000字,這中間的過程除了勤學苦練別無他法。

在寫一篇文章之前,筆者都要在心裡備好框架,確定主題思想,然後準備填充內容,羅列案例和引用,通常一篇文章下來至少需要4、5個小時。碼完字之後就需要抓緊時間閱讀,為下一篇文章準備輸入素材。

完成一篇文章後,首先檢查全文是否有語句不通順之處或者錯別字,這是作為一名自媒體人最基本的素質。接著準備文章配圖,從網絡搜索或者自己拍攝,根據文章內容確定好圖片內容,在相關的段落插入進去,接著便發表呈現出來。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讀者閱讀的時候都是以索取知識信息為主,因此只會注意文章提供了什麼樣的信息內容,但從作者這方面來說,需要確定好整篇文章的邏輯結構,不能一篇文章讀到最後出現本末倒置、題文不符。

毫不誇張地說,每次完成文章後都產生一種虛脫之感,彷彿是嘔心瀝血之作,腦海中的腦細胞都停止了思考,一個個筋疲力盡。可縱然如此,輸入輸出的樂趣對於我而言依舊樂此不彼,沉浸在這種每天都有新知識進入腦海的感覺中,是每個自媒體人的樂趣。

筆者的創作歷程只是眾多自媒體人的一個縮影,更多的名家創作之路異常艱辛。1992年42歲的路遙因病去世,他幾乎是以生命透支在堅持自己的寫作事業,就連他最後幾個月都在與生命賽跑,只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創作。

碼字不易,創作更難,持續輸出的背後是無數個日夜的積累

除了他留下的幾部著作,路遙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精神財富,那種對文學事業深深的使命感、以及他筆下主人公身上的自強不息、持續奮鬥的精神共鳴,都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連馬雲、賈樟柯都深受路遙的影響。

有了眾多前人辛苦的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知識財富,在創作的道路上他們都不辭辛苦,筆者又談何辛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