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北魚說】這是2017年寫的一篇影評了。整理文件夾時看到了它,便貼出來分享給大家。

給出答案吧!這部電影就是誕生於1968年的“科幻電影之父”:《2001:太空漫遊》。

如果放到現在的電影技術之下來觀測,它甚至有些拙劣了。開頭明顯的影棚拍攝感,較少的移動鏡頭,ppt式的呈現感,都讓我在觀影過程中一度跳戲。

這也是一部很沉悶的電影,節奏無比之慢,大部分時間只聽得到沉重的呼吸和嘈雜的宇宙電流,臺詞和對白幾乎為零。

然而這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01

且不說攝製於1968年的它其中有多少科幻元素今日已成為現實。

平板電腦,人工智能,載人航天,可視電話……在人類剛剛邁出探索太空第一步之時,作者和導演就能有這樣宏大又精準的對未來的預測。或者說,是這部電影啟發了科技的研發者,讓他們將人類的明天朝著這個方向去推進。

單是影片最後,一片光怪陸離後展現出的時間流逝和輪迴,就極具哲學探討意義。

從年輕到年老,從死亡到重生。人類生命迴環往復,卻又不是簡單的圓。凝視著蔚藍地球的胎兒,像是失掉了生命能夠具象存在的形式之後,一種精神的外現。

當人脫離肉體凡胎,靈魂便獲得永生。它是更高級生命的信使,在這廣袤無垠的宇宙,永遠慈悲,且懷著憐愛,對著看似生生不息的地球,看著忙忙碌碌卻如螻蟻般渺小的生命。

莊子言,方死方生。人類幾百幾千萬年的進化,在與之相比可謂永恆的星宿,不過一瞬。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02

說回那個經典的蒙太奇鏡頭:人猿打開智力閥門的工具之骨,向天空拋去,鏡頭一轉,便成了宇宙飛船。

沒有誰能夠永生,人類探索智慧的腳步卻前赴後繼,孜孜不倦。

來自遙遠外太空的高級文明看著人類被壓縮至分秒的攀爬點頭:是時候了。

石板上光芒瑩瑩,向著遙遠的天際訴說著秘密。猿猴們驚奇地發現自己手中動物的白骨成了新動力;Dave一腳踏進,發現時間和未來不再是秘密。

觸及石板的是猿猴,它們“被選擇”進行了基因重組,一步步發展成人。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進入石板的是Dave,他代表人類最頂尖的認知和能到達的最遙遠距離降臨至此,即將完成新階段的重生。

在這部電影的宇宙觀中,舉頭三尺的神明的確存在。不過他們在乎的不是某一個個體的發展,而是全人類的福祉。

其實說的更悲觀點,按照影片的設定,左右人類整體命運的,從來不是人類自己。

也不可能輪到人類自己。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03

電影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片段:智能電腦HAL的叛變。

它截斷出艙宇航員的氧氣管,停止冬眠宇航員的生命系統,甚至企圖將Dave關在艙外,任他自生自滅。

原因呢,不過是在之前HAL判斷失誤還蜜汁自信的情形下,Dave和小夥伴小心翼翼躲避它商量說要將它關閉。

機器也有情感麼?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威脅,HAL先下手為強,把想幹掉他的人類先拉入死亡。並稱自己是為了“目標的精確完成”。

這個解釋,在Dave逐漸關停了他的生命系統後聽到的錄音帶裡也有所說明。

其實HAL的叛變,若從人性的角度思考,不無道理。

“你們都要殺掉我了,我難道不能反擊嗎?”

不過看了很多資深影評,都說是HAL被安裝在最深處的保守秘密指令與他必須對人類誠實的指令相沖突,才導致它出現邏輯混亂,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等行為。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04

這部關於未來的電影,本就全在個人解讀。

更不用說作者克拉克還說過:“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里克弄錯了。”

但毋庸置疑,這部誕生於1968年的電影,為世界科幻提供了一種想象的套路。無論是後來的銀翼殺手,異形,還是星際穿越,降臨,都逃不出2001太空漫遊中提及和想象的設定。

若想追溯科幻之源,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影片

在時光的長河裡,人類不過驚鴻一瞥。

生命不會永恆,但智慧總在延續。

無論呈現為什麼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