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作者:吳浩(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資深調研員)

2019年年末至今的新冠病毒疫情,在一夜之間讓以穿山甲、蝙蝠等為代表的野生動物重新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大量討論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發生,全國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效並執行,並獲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在野生動物和人類息息相關的今天,中國需要迅速完善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但中國有句古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在把關注點投向野生動物的同時,還有一件事也不容忽視:為這些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並在我們與它們之間形成天然屏障的森林,也早已處於破碎的狀態,亟待修復。

急速消退的全球森林讓人擔憂

目前,全球陸地表面積的30.6%被森林覆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天然林,面積約40億公頃,為全球2/3的陸生野生動物提供了賴以棲息的家園。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2006年2月17日,亞馬孫雨林中的松鼠猴 © Greenpeace / Daniel Beltrá

這個數字看似龐大,但從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5000年前到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18億公頃的森林,成為人類農業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空間和資源,其中14億公頃是在過去300年,也就是工業革命開始後中失去的。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類與森林的距離逐漸增加,曾經“休慼與共”的緊密聯繫變成了利用、改變甚至破壞。但森林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是始終明確的:直到今天,全球仍有3億人居住在森林中,有16億人靠森林為生。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2016年9月17日,內蒙古阿龍山使鹿鄂溫克獵民點,柳霞在照顧心愛的馴鹿。© 肖詩白 / Greenpeace

森林的消失,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

首先是給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帶來滅頂之災:根據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100萬物種瀕臨滅絕,其中超過50萬陸生物種因生存所需要的棲息地不足“肯定會滅絕”,許多物種如果棲息地得不到恢復,甚至會在幾十年內滅絕。

而這些陸生動植物,絕大部分都生活在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但也是毀林熱點的熱帶雨林地區。儘管全球多個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努力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但人工林面積的增長並不能抵消這些擁有最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林急劇減少帶來的損失。在2010年到2015年短短的五年間,熱帶地區約損失了3200萬公頃天然林,僅僅略小於整個德國的面積。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2009年7月4日,蘇門答臘,被採伐的熱帶雨林 © 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除了這種最直接的影響,森林的消失也會更進一步威脅到我們人類自身。天然林面積銳減加劇了氣候變化,使得野火和洪水這樣的天災更加頻發,並帶來更為嚴重的全球性危害。這樣糟糕的負反饋如果不得到及時抑制,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最典型的就是2019年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新聞圖片裡在火災中求生的考拉和袋鼠令每一個看到的人動容,但它們只是這種野火的受害者之一。2019年,除了澳大利亞,野火也在亞馬孫、西伯利亞和剛果等全球極端重要的森林地區接連發生。在大火過後,洪水往往也接踵而來,澳洲野火後的災難性的洪水讓數千人無家可歸。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2020年1月12日,澳大利亞消防志願者為一直負鼠喂水 © Kiran Ridley / Greenpeace

據科學統計,毀林是僅次於化石燃料能源後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的第二大原因,佔了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20%,超過了全球整個交通部門。有科學家研究指出,如果毀林和氣候變化雙重加劇,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在達到某個臨界點之後,將永遠不再是雨林。這種情況如果發生,無疑是對全球生態系統有人類歷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打擊。

中國天然林保護工作仍需努力

中國的天然林狀況也與全球類似。歷朝歷代以來,由於人口和人類活動的增加,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遠古時期的60%以上逐步下降到建國前夕的8.6%。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發展的需求,天然林資源仍然被過度消耗,帶來了許多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特別是長江和黃河中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少數沿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50%下降到只有3%左右。1998年的特大洪水更是給中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傷痕。

自此,中國的林業政策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1998年大洪水後成為國策的天然林保護政策、2017年起停止全國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2019年出爐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以及2020年開始實施的新《森林法》,都給佔中國森林面積的2/3、也是中國野生動物最重要棲息地的天然林提供了有效的保護。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 肖詩白 / Greenpeace

(圖:2016年10月25日,中國僅存的未受侵擾原始森林景觀之一,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中俯瞰碧塔海)

經過20多年的保護和修復,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2019年回升到23%,其中天然林——這一中國最寶貴的森林資源淨增2800萬公頃,大於整個英國的面積。

擁有世界領先的天然林保護政策,這無疑是中國天然林保護的重大利好。但我們也必須要看到,由於長期的過度採伐和人為干擾,中國天然林的質量仍然不高,生態系統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仍然存在。

而作為所有森林中保持最為完整、質量最高、生態功能最好、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安全至關重要的原始森林,其狀況更加嚴峻,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中國原始森林數據》報告,中國原始森林面積僅佔森林面積的7.59%,遠遠低於全球36%的平均水平。這艘最有效的生態諾亞方舟急需擴大面積來容納更多的野生動物。

怎麼才能保護好生態諾亞方舟?

作為環保工作者,這種“步步緊逼”的環境和資源現狀讓我產生愈發強烈的緊迫感。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給中國的森林更及時、有效的保護?

首先,我們要繼續加強和完善中國的天然林管理政策,嚴格保護和科學修復現有的天然林。目前中國還有1/3的天然林被劃分為商品林,在全國天然林停止商品性採伐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無疑會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危險因素。2015年前,全國多地的天然林都發生過“以低效林改造”為名的違規採伐行為,甚至發生過廣受各級林業部門、媒體和公眾關注的大熊貓棲息地違規採伐事件。儘管近年來中國的低效林改造政策已經逐漸完善,但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天然林的商品屬性和生態補償的問題,此類問題仍可能以新的名目再次發生。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2015年6月18日,世界自然遺產地大熊貓棲息地被違規採伐 © PRphoto / Greenpeace

與此同時,除了嚴格保護和科學修復現存的天然林,還需要在這些天然林周邊採取“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修復方式,讓這些天然林逐步向外自然擴張,並人工加強破碎化的天然林碎片之間的生態廊道的建立,聯通野生動物破碎的棲息地。綠色和平用中國天然林數據做的粗略實驗顯示出,如果中國所有的天然林向外增長10米,就能使全國的天然林面積增長3%。這意味著,我們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退讓,蘊含著帶來巨大改變的能量。

最後就是抓住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機遇,加強全球協作,通過保護自然來治癒自然。今年10月,決定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重要會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 15)將在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雲南召開,近20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將共同商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十年框架”。作為會議主辦國,中國政府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已經在中國進行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其中最為成功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等一系列國家尺度的正面林業政策,或許也將為各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新思路、新途徑。而未來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也給中國提出了更加艱鉅的任務。

2020年或許能成為全球森林、乃至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走向轉折點的一年。筆者也期待著無論國際談判還是國內保護,我們都能“既見樹木、也見森林”,才能讓病樹前頭萬木春,把生機和希望重新還給自然。

世界森林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見樹也見林”

此項目已在雲南獲得臨時活動備案

[1] Safeguarding the world’s forests – our best bet for sustainable societies.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en/news/forest/international-day-forests-2018.html

[2]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habitats/forest-habitat

[3] IPB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

[4] 中國曆代森林覆蓋率的探討.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LY200104012.htm

[5] 新中國奇蹟 森林覆蓋率約8.6%↗22.96%. http://fangtan.china.com.cn/zhuanti/2019-08/19/content_75110033.html

[6] 天保辦主任談天保工程20年. http://fangtan.china.com.cn/2018-11/29/content_74221015.htm

[7] 原始森林是指未因人類活動而導致其生態進程遭受明顯干擾的天然林。往往分佈在最偏遠且人類活動較少的地方,因此原始的生態系統狀態得以保存。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也是大熊貓、長臂猿、金絲猴、東北虎、亞洲象、雲豹等珍稀動植物最後的家園。

[8] 中國天然林數據來自於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數字化成果,在地理信息軟件中將天然林做出擴張10米緩衝區分析,然後計算擴張前和擴張後的面積和增加比例。

「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