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中國古代一直是重農而輕商,舊時有一個常用的重要稱謂叫“貴本”,即重視根本的、重要的東西,亦特指重視農業。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荀子·禮論》:“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謂之大隆。”意為重視根本是講形式,重視實用是正名分,二者的統一才是美好與興盛。

《韓非子·詭伎》:“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

漢代王符也說:“凡士之學,貴本賤末。人大不華,君子務實。”

《抱朴子·博喻》:“故識遠者貴誇,見近者務末。”《晉書·傅玄傳》:“尊儒尚學,貴農賤商,此皆事業之要務也。”

總而言之,歷代無不認為重農才算抓住了根本,而重視了工商業,便成了“貴末”。

正如蘇東坡解釋的:“上之人賤農而貴末,忽故而重新,則民不均。”不患寡患不均,經商富得快,製造了大量“不均”,自然受到抨擊而淪為“末業”。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與“貴本”觀念密不可分,前人將農業稱為“本業”、“本務”、“本農”。

宋代陸游詩:“家受一廛修本業,鄉推三老主齊盟。”“一廛”為古時一夫所居之地,“三老”是古代掌管教化之官。

宋代曾鞏《上歐陽舍人書》:“推而行之,則末利可馳,本務可興,富且安可幾而待也。”

《漢書·西域傳下·渠犁》:“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為本農。

同時,古時“桑麻”三字也泛指農事。如孟浩然著名的《過故人莊》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正因為以農為本,所以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又被稱為“重民”。

《管子·七法》:“輕民處,重民散,則地不闢。”嚴知章注:“重民,謂務農者。”管子認為,那些遊手好閒者流聚首一堂,而從事生產的農民四處逃散,土地就沒有人去開墾了。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農民最常用的別稱是“農夫”。

如“農夫心中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農夫”雖為舊稱,今仍襲用。同時也稱“農家子”、“莊家漢”。“莊家漢”也指農民。

古時生產條件較好、收益較多的農民又叫“上農”或“上農夫”。《孟子·萬章下》:“上農夫者食九人。”“食”讀如“四”,意為拿東西給人吃,即上農夫可以養活九個人。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有田方能耕。

因為農業即“田業”,所以農民的別稱相當一部分以“田”字開頭。

傳說中最早的耕田者神農氏便別稱“田祖”。

《詩·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孔穎達註釋說“以迎田祖先嗇之神而祭之。”

朱熹則說:“謂始耕田者,即神農也。”

唐玄宗《千秋節宴》詩:“處處祠田祖,年年宴杖鄉。”“杖鄉”指六十歲拄杖行於鄉里的老人。

“田祖”之外,更有“田者”、“田人”、“田公”、“田夫”、“田唆”、“田農、“田家”、“田僮”、“田騶”、“田奴”、“田僕”、“田丁”、“田子”、“田佃”、“田客”、“地客”、“田叟”、“田父”、“田舍翁”、“田舍公”、“田家翁”、“田舍郎”、“田農子”、“田舍子”、“田舍漢”、“田家婦”、“田農奴”等。

“田者”、“田人”、“田公”、“田夫”、“田唆”、“田農”、“田家”都是指一般農民。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文子·精誠》:“故田者工強,國倉不滿,官御不勵,誠心不精。”

唐代王駕《夏雨》詩:“又作豐年望,田夫笑向人。”

唐代高適《苦雨寄房四昆季》詩:“惆悵憫田農,裴回傷里閭。”

《宋書,袁湛傳》:“增賈販之稅,薄疇田之賦,則末技抑而田唆喜矣!”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從事農耕的奴僕、奴隸有“田僮”、“田騶”、“田奴”、“田僕”等。

范文瀾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田僮,是耕田的奴隸。

漢武帝曾沒收商人的大量田地和田僮,足見一般地主(包括商人)都願意使用奴隸。”

古代為貴族掌管車馬的人叫“騶”,“田騶”指專門從事農業的奴隸。《晉書·職官志》:“元康元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

《魏書·邢巒傳》:“俗諺雲:耕則問田騶,絹則問織嬸。”

宋代洪邁《夷堅丁志·師逸來生債》:“拂旦,田僕來報:‘昨夕三更,白牸(音字)生犢。””‘拂旦”即拂曉,牸即母牛。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比奴隸地位稍好一點的是依附於地主的農民,計有“田丁”、“田子”、“田佃”、“田客”、“地客”等,指依附於田莊主的男性成年農民。

《紅色歌謠·新童謠》:“田佃罵田公,田佃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在此“田公”不指農夫而指的是地主。

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冬呀冬,田仔罵田公。”“田仔”即田佃。“田客”、“地客”均指僱農佃戶。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野鴨驚人起,村雞樹上啼,老農頭雪白,猶白把鋤犁。”“田叟”、“田更”、“田父”、“田舍翁”、“田舍公”皆指老年農民。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

王維《宿鄭州》詩:“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田叟”、“田更”亦即田父。

白居易《買花》詩:“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年輕的農民則有“田舍郎”、“田舍子”、“田家子”之稱。其間不無輕視之意。

元代王實甫《破窯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姚寬《兩溪叢語》也曾引楚人夢中詩云:“可憐田舍子,理亂不曾知。”

“田舍奴”、“田舍漢”則猶言“鄉巴佬”,貶義更重。唐代劉餓《隋唐詩話》捲上:“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與“田人”等相關,農家婦女又有“農婦”、“田家婦”、“田間婦”諸稱。

清代蔣夢蘭《鵓鳩啼》詩:“晚來鵓鳩鳴不已,鳩婦含愁農婦喜。”

元代薩都刺《織女圖》:“又不聞田家婦,日掃春蠶宵織布。”夜以繼日,一生辛苦。

明代高啟《羅敷行》:“自信田家婦,難從天上自信田家婦,難從天上郎。”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的其他別稱,也大多與土地耕種有直接聯繫,如:“耕人”、“耕夫”、“芸夫”、“野夫”、“穀人”、“穡夫”等等。

唐鄭谷曰“忍飢多是力耕人。”

清代吳偉業《避亂》詩:“盡道征夫苦,不惜耕人勞。”都表現了對農民疾苦和勞累的關注與同情。

五代人徐中雅有一首《農民謠》曰:

肥膚如玉潔,力拗絲不折。

半日無耕夫,此輩總餓殺。

養尊處優,綾羅綢緞,全仗耕夫們貢獻錦衣玉食。

明代劉基《郁離子》:“耕夫牧子,莫不荷戈以拒秦。”可見打仗也少不了農民的份兒。

無怪乎詩人仰天長嘆:“千年宮闋都成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芸”字通耕耘的耘,所以“芸夫”也就是耕夫。

《後漢書·荀韓鍾陳傳論》:“漢自中世以下,閹豎擅姿,故俗遂以遁身矯潔放言為高。士有不談此者,則芸夫牧豎已叫呼之矣。”“閹豎”是對宦官的蔑稱;“放言”即不談時事;“牧豎”即牧童。宦官專權,肆無忌憚,時人只好三緘其口,大夫與庶民之間的人可以不說,但農夫、牧童早巳叫苦不迭了。

“野夫”、“野人”指草野之人,即農夫。清代厲鶚《雨後》詩:“野夫欣雨足,米價及時平。”

“穀人”也指農夫。漢代揚雄《法言·先知》:“穀人不足於晝,絲人不足於夜。”

“絲人”指制絲綢的人。意為農民只嫌日短,“絲人”又只嫌夜短了。

“穡人”、“穡夫”也都指農夫。

唐代柳宗元《終南山祠堂碑》:“貞元十二年,夏洎秋不雨,穡人焦勞,嘉穀用虞。”“洎”(音季),在此意為“至”,“嘉穀”原指小米,後來代稱五穀。“虞”為憂慮。因天旱無雨,農夫自然對收成憂心忡忡。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舊時農民多穿草鞋,草鞋也叫“芸”,因此農民又叫“芸郎”。

元代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你教我住村舍,伴芸郎,養皮袋,住村坊。” “皮袋”是皮製的袋,借喻人畜的身體。

綜上所述,古代的重農輕商,從別稱一端已分明可見。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民以食為天”,一般說來,在黃土裡刨食當然不如跑買賣來錢快。因此,“重農”也不無重農的道理。但古人也並非不分場合、時代而一味地重農輕商。

歷朝歷代也不乏有識之士,對商業和商人的重要地位以及“四民”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多有論述,真灼之見,時時可見。

如宋代黃震《黃氏日抄》卷七八說:“士農工商,各有一業……同是一等齊民。”

宋代陳亮說:“商借農而立,農借商而行,求以相補,而非求以相病。”(《陳亮集》卷一二)故此,厚此薄彼並無道理。

農民別稱:重民、田祖、穡夫......稱謂有何寓意、折射哪些問題?

問題在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

由此看來,所謂“貴本”大多“貴”在理性思考上,法令規章上,典籍制度上,但作為“本”中之“本”的農民,卻世世代代終於無法徹底擺脫貧困狀態。這一鐵的事實不能說不是對“貴本”理論的一個不大不小的諷刺。

過去,農民們還有一個謙稱叫“草木之人”,頗能說明問題。趙樹理在《李家莊的變遷》中寫道:“凡他見過的念過書的人,對自己這種草木之人……從沒有見過人家把自己算成朋友。”

真正到了“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的一天,著實應當設酒歡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