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它的工業科技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絕對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我們對於這類型的電影之前一直認為好萊塢才可以拍出來,現在讓我們認識到了,我們也可以做的到,現在我們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讓我們中國有了在電影文化上自信,讓我們也看到,拯救世界的不再是好萊塢式的超級英雄,中國的英雄也可以!也讓世界電影看到了中國這幾年在電影業的高速發展,《流浪地球》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裡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

假如把《流浪地球》的主演臉換成外國人,把對白換成英語,我想有很多人都會把他成當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好萊塢的商業片拍法。就這一點,我想信這部電影對中國電影產生的積極影響會遠遠大於它的票房。期待我們中國電影有一天也可以全球公映,走向世界,讓世界的各地人輸出我們的中國文化!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超級明星匯


開門見山,初步將《流浪地球》中讓我發自內心讚歎的16處瑣碎內容按照細節以及計算與推論兩個類型進行了整理,目錄見下:

  1. 【計算與推論】故事的背景年份
  2. 【細節】北京市交通委系統
  3. 【細節】劉啟差點兩次撞上的駕駛員
  4. 【計算與推論】地球重力變化
  5. 【細節】濟寧市派出所的警察
  6. 【計算與推論】上海的冰面厚度
  7. 【細節】CN171-11小隊通過的上海建築
  8. 【計算與推論】運輸車性能
  9. 【計算與推論】外骨骼系統性能
  10. 【細節】Moss的邏輯
  11. 【細節】韓朵朵的細節
  12. 【細節】CN171-11小隊的援軍
  13. 【細節】中日韓救援隊車輛的異同
  14. 【計算與推論】木星引燃方案可行性
  15. 【細節】前後多次呼應的通訊碼
  16. 【細節】官方披露的人物客串信息


1. 故事背景年份與日期細節推算

在125分鐘的放映過程中,《流浪地球》似乎始終沒有以非常直接的形式展現過故事情節對應的背景年份,但是通過電影中展現的一些隱晦細節不難推測,電影《流浪地球》中三個主要場景對應的年份為2058年-2075年-2078年。推測及複驗部分見下:

首先,如果將整個故事籠統地劃分為三個時間階段,則有:

  • 第一節點,即電影畫面通過旁白及新聞轉播,向觀眾介紹“流浪地球”計劃正式啟動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韓子昂帶著劉啟進入地下城的時間。
  • 第二節點,即電影畫面顯示“17年後”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電影主線“擺脫木星引力”事件所發生的時間。
  • 第三節點,即電影畫面顯示“3年後”所對應的年份,也就是故事結尾劉啟再次駕駛運輸車的時間。

由於上述三個時間節點有著明確的間隔年數,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任一節點的對應年份,便可推算出其餘兩個節點的年份。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以上三個節點中哪個節點包含了明確的年份信息?答案是,第一節點。

在片頭的背景介紹中,有多則新聞畫面明確出現了“流浪地球”計劃執行的日期及時間,2058年6月。以此為推算基礎,則有:

  • 第一節點,2058年,即韓子昂攜劉啟進入地下城的時間,由新聞畫面直接獲得。
  • 第二節點,2075年,即主線“擺脫木星引力”事件時間,由2058+17=2075推得。
  • 第三節點,2078年,即結尾劉啟再次駕駛運輸車的時間,由2075+3=2078推得。

由於以上三個具體年份的準確性均建立在第一節點年份確實為2058年的基礎上,而電影畫面並沒有直接明示韓子昂及劉啟是在“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第一年就進入地下城的;因此,為使年份推測更為可信,可以採用電影中對年份有暗示的畫面進行側面驗證。

我的思路是,如果可以證明第二節點(即故事主線情節)確實發生在2075年,則可以從側面證明第一節點及第三節點年份推測的準確性。那麼故事主線情節究竟是不是發生在2075年?

證明的邏輯是,假設20歲左右的劉啟在2075年拯救了地球,而2075年為羊年,那麼,如果劉啟不小心忘了自己是在哪一年拯救了地球,則他只需要記得自己挺年輕的時候在一個羊年拯救了地球,就可以推算出自己拯救地球的那一年應為2075年。

跟著上述邏輯,通過電影開始及結尾的多個鏡頭可以得出非常明確的結論,中國仍然保留著慶祝農曆年的傳統;有鑑於此,可以推測“十二生肖”這個概念應仍然存在於《流浪地球》的世界概念中。在這一基礎上,回過頭第二遍細看北京地下城中的場景,可以發覺地下城的畫面中出現了多處與“羊”相關的喜慶道具;其中,最為直接的一處,就是在劉啟帶著韓朵朵逃離一哥的棋牌室時,短暫地出現在電影畫面正中央處、極為明顯的“羊”字形道具。查閱2075年對應的農曆生肖年可以確認,2075年,正是羊年!因此不難得出結論,故事主線情節確實發生在2075年。

至此,即使僅推敲電影中出現的畫面,也可以推測出《流浪地球》中各個時間節點對應的年份應為:2058年(計劃啟動)-2075年(木星引力事件)-2078年(劉啟重回地面)。同時,如果將場外因素考慮在內,則有另一份可以側面佐證事件背景年份的資料,《流浪地球編年史》,文中設定:地球於2075年擺脫太陽公轉軌道,人類進入逃逸時代;同年,木星危機爆發。

再進一步,通過劉培強在空間站主控室與國際聯合政府的對話可以得知,故事主線劇情開始於大年初一;因此,引燃木星當日的具體日期應為2075年2月15日,星期五——也就是說,就像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工作項目都在週五結算一樣,劉培強的空間站工作任務也完全符合這一不成文的社會規則,同樣結束於一週中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週五。

不得不提的是,相比於工作中社會規則的延續,電影裡北京市中學生的日子就有點……慘。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在電影主線劇情大年初一的木星引燃日,韓朵朵是逃課出來前往地面的,可見地下城的中學生大年初一併不放假;第二,在三年後的大年初一,當日具體日期應為2078年2月12日,星期六,而街上依舊穿梭著至少5個穿著校服、匆匆而行的中學生,可見地下城的中學生週六並不放假。

也就是說,第一,北京市的小朋友們在大年初一還要上課;第二,北京市的小朋友們不僅在大年初一要上課,而且在週六也要上課………慘上加慘!

2. 與時俱進的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

在影片的開始,劉啟帶著韓朵朵摸上了373號運輸車停泊的B03號機位,上車就是一頓手忙腳亂的操作,結果直接撞了邊上B02號車位上的運輸車——然而什麼事也沒發生。

在影片的最後,傷愈歸來的劉啟再一次坐上了運輸車駕駛位,上車就是一頓看似穩如泰山的操作,結果再一次直接撞上了邊上的運輸車——這時候,車載系統直接播放:“違規駕駛,扣3分。”

短短几年,駕照扣分系統直接能和駕駛員的操作動作同步了......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講究啊!

不僅如此,就說“親人兩行淚”那四句話吧,雖然時隔多年這段話本身沒有變,但是播報這段話的聲音從幾年之前的標準播音腔女聲變成了一個感情更飽滿、聲音更甜美的女聲......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講究啊!

3. 劉啟差點兩次撞到同一個駕駛員

在影片的開始,劉啟還不能熟練地操控運輸車,運輸車歪歪扭扭地衝上了公路。他在將運輸車開上路的一分鐘內就差點攔腰撞上橫穿馬路行駛的另一輛小型車輛,出現在屏幕上的駕駛員憤怒地衝他喊:“嘛呢?!!”

在影片的最後,自封天才的劉啟再次駕駛著運輸車衝上了公路,時隔多年依然歪歪扭扭,沒過一會韓朵朵就喊起來了,小心,有人!這一次沒有那輛差點被撞上的車輛駕駛員畫面了,但是同一個憤怒的聲音再一次響了起來:“嘛呢?!!”

這個倒黴而又幸運的駕駛員,正是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客串的:)


4. 地球重力不再是9.8N/kg

初中物理題中,有一個物理老師必定反覆提及的題型——電梯與加速度。題目的大意是,假設人的質量為m,當電梯下降時,請分析人的受力情況。這道題同樣出現在了《流浪地球》中,並且劇組已經給出瞭解答:地球重力加速度不再是眾所周知的9.8N/kg了,取而代之的是,9.6N/kg。


醉火影視


流量地球的精髓在於當地球面臨毀滅時,人類勇敢的面對這一事實,共同解決問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愛上電影夢


說到《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檔掀起了一陣陣中國科幻熱潮。更是有人稱《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那麼《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呢?

1.特效

《流浪地球》大部分的成本都花在了特效上,歷經四年的特效製作,考研了團隊的意志,並且70%的特效都是我們國內自己做的。雖然和好萊塢等一些特效還有一定差距。但他們已經用了最少得錢做到了最好的視覺效果。

2.劇本

《流浪地球》的劇本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提到劉慈欣大家可能不會了解。但《三體》大家都應該知道。劉慈欣就是《三體》的作者《流浪地球》寫於《三體》之前,也是一部中國科幻小說中難得的佳作。所以在劇本上就有了十足的基礎。

3.演員

《流浪地球》沒有請流量明星的出演,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無論是老戲骨吳孟達,還是新人演員鍾楚曦。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付出。身穿著數十斤的宇航服,在默默地付出。這樣的演員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七藝術館


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流浪地球》上映也有好多時間了,到目前為止我也是看了不下五遍,但是電影的情節和諸多的細節讓我回味不已。

1、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屁孩劉起偷偷摸摸的逃出了避難所,卻在外面遭遇了苦難,爺爺韓子昂的死亡讓他認清了事實。“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句話深深的印在的他的腦海中,也同時讓觀眾耳目清新。

2、帶著火石前往杭州避難所的救援小隊也可謂是影片的亮點之一,雖然隊長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夾雜著個人情感,但是他那個勇往直前的行動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雖然他在運送過程中的經歷十分坎坷,但是他依然咬牙堅持,體現了中國軍人在救援行動中的威武形象,犧牲小我拯救大我更是在影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3、由吳京飾演的劉培強上校的責任感,在發現人工智能的作為不正常時,他毅力而然的站了出來主動承擔巨大的責任。在破壞領航空間站後他才發現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結局,人類不得不面對一個悲痛的結局。最後在地球人民的努力下為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拯救地球的機會,劉培強上校選擇犧牲自我來換取全地球的人民的生存希望,與影片開始的主題相互呼應,希望就是在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4、最後一點就是影片的大局觀和驚人的特效,可以說在中國電影的道路上可以拿得出手的一部科幻電影,同時也感謝中國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為電影提供了故事情節。

同時也希望這部作品能出續集,把小說後面的部分也展示出來。


瀟灑哥說電影


個人認為,《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就是在最需要他的的時候,他出現了。

眾所周知,《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在此之前,我們很少有拿得出手的科幻片。科幻片一貫都是歐美國家的代名詞,而科幻片恰恰是我們國家最缺少的。雖然我們國家在古裝劇方面很有話語權,因為我們有悠長的歷史,但是我們也不能輸在科幻片上。

在某種角度上可以說,科幻片是一個國家科技技術,綜合國力和創新人才的一種體現。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增產,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核心技術方面,我們還是欠缺的。比如一臺機器最重要的大腦,芯片。在電影行業中,科幻片無疑是最具有挑戰的技術了,我們國家缺少這種技術,而《流浪地球》的出現,打破了我們國家拍不出,拍不好科幻片的標籤。

所以說,在我們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出現了。




娛樂天下


《流浪地球》如果和已經風靡全球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相比,無論是製作經費和視覺特效呈現,老實說還是有較大差距的。能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這像是久旱逢甘霖的盛宴,是我們影迷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佳作。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是劉慈欣,獲得過雨果獎,說明咱們中國人在科幻文學領域受到國際認可。影片導演奔赴美國學習先進的電影製作流程,更有動作影星吳京加盟並出資鼎力支持,製作過程摸索中精益求精,這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相較於同時期,靠偶像流量衝擊高票房的勢利操作,這部電影更是主創們的情懷之作,應該是影人們難以割捨的科幻情節讓他們一路堅持。

或許我們對《流浪地球》有許多挑剔和不滿的地方,那也應該是愛之深責之切的一種體現。我們習慣於大片的精良製作,就喜歡用相同的標準去審視我們的國產作品。這是對我們的電影工業的鞭策和期許,希望有朝一日能與歐美同行比肩。

在我看來《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不僅僅是我國科幻影片的突破,更是中國電影崛起了一批逐夢大銀幕的先鋒創作者,以及中國廣大觀影群體變得愈發理性和包容。


造境者


精華所在:吳京背後的推廣洗腦能力,不是說吳京不好,是他的推廣團隊太厲害。


畫夢空間


它的精華在於,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在無影無蹤的,暗示著我們要守護好親人,守護好地球。還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在視頻的結尾,他主角的爸爸在為了保證地球的安全犧牲了自己,當時也是有許許多多的影視愛好者哭了,也許這就是父愛吧。並且《流浪地球》中有一個名言:你想爸爸了,你就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爸爸就在裡面,這句話更是突出了《流浪地球》這部片是一個多麼好的片。


抓到一個小小耀


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電影裡面的電視畫面、旁白、路牌甚至電影裡面的電視裡面最小的字幕都是跟劇情有聯繫的。

不知道這是導演心思縝密,還是為了誘惑大家去貢獻票房,還是專門給槓精們挖的坑。

相比原著,電影僅僅沿用了《流浪地球》原著的世界框架:太陽急劇氦變,太陽系不再適合地球生存,人類協力使地球”流浪”,具體內容基本完全改編。畢竟電影和文字表達方式、側重點完全不同,且取決於導演的主觀意願,相對個人來說是完全可接受的。不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陸,不是地球劇變建造諾亞方舟逃離,而是抵消地球磁場引起的自轉,半球面成千上萬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脫離星軌,被迫流浪於無盡的旅途中。雖然理性能理解過程極具艱難,但感性上還是腦補了詩意般悲壯畫面——如果有夢就去流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