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疫情之下,博物館的門雖然都關上了,但意外的點燃了大家對“雲遊博物館”的熱潮。


故宮將2000多個展覽以直播看展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講解員變身主播帶你逛館。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故宮線上展覽截圖


雲遊敦煌更是將上千張高清壁畫搬到了微信小程序上,不僅可以看,更有定製畫語、我的敦煌畫等線上交互,吸引了一大批用戶前來雲遊。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雲遊敦煌小程序截圖


但光“看”和“遊”是遠遠不夠的,中國藝術一直被藏在大眾的認知“暗區”裡,被“嚴肅”“古板”等刻板印象掩蓋了真實面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就會陷入它們怎麼欣賞都看起來差不多的樣子的誤區。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把時間拉遠到數千年前,來看一看《山海經》裡的扶桑樹吧。


古人認為在遙遠的東海那邊,有一棵扶桑樹,它是太陽棲息的地——十個太陽在不同的枝丫上得以歇息。原本這只是一個奇幻的想象,可是誰想得到,古人還真做過一個“通天”的神樹!那就是在三星堆博物館裡藏著的,青銅神樹: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這棵青銅神樹高達 3 米多,每一個走進三星堆博物館的人,都會被它驚豔到。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人們就已經踏進了那個瑰麗神奇的上古傳說裡。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三星堆你覺得過於久遠,那麼來看看書法繪畫吧,這絕對算得上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藝術形式之一。事實上,這也是大眾印象中“平淡”的主要來源。


不過,請仔細看看下面這幅宋徽宗的《穠芳詩帖》。這麼漂亮的“瘦金體”,如果沒有一等一的凌厲之氣,沒有對藝術的深刻領悟力,怎麼能在一撇一捺間,傳遞出這樣的氣魄呢?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再接著看看古老的《人物御龍帛畫》,我們對美男子“巖巖若孤松之獨立”的想象,很自然的就能投射到畫中側身長立、腰間佩劍的男子身上:


這驕傲自信的樣子,放到影視劇裡當一個霸道男主,都不成問題。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可惜的是,博物館中的這些恢弘、大膽、開放的藝術品真跡,一旦缺乏引導和強調,大家也還是會條件反射地忽略它們。這是因為,大眾對中國藝術的刻板印象,實在太深了。


要知道,中國藝術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體系。當代藝術大師畢加索就曾說過,論藝術你們中國是第一。


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去看展吧!

水墨動畫《山水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