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人到院士,他帶領團隊實現這項"全球首次",被國際頂級期刊高度評價!

近日,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結果揭曉,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以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此殊榮

從工人到院士,他帶領團隊實現這項

從農村到工廠,再到成為大學生

祝世寧1949年12月出生於南京,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從小他就有著一個科學夢,當年幼的他閱讀到《科學家談21世紀》後,就深深地為書中的奇思妙想所吸引,折服在科學的魅力光環之下。

1968年,祝世寧高中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前往農村成了一名知青。兩年後,他又在馬廠柴油機廠當了一名普通工人。從學校到農村,又進入工廠,這段波折的經歷,並沒有消減祝世寧的學習熱情。在農村時,他通過自學農業書,改良作物品種;進入工廠,他自學機電知識,提高了車床效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進,都是祝世寧勤奮好學的證明。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正是學以致用的一點一點積累,幫助祝世寧在很短的複習迎考時間裡,就成為恢復高考後首批通過考試的大學生。

"從農村到工廠再回到學校,我趕上的都是第一班車,真是很幸運。"回憶過往的歲月,祝世寧這樣說。

從工人到院士,他帶領團隊實現這項

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成為追"光"者

大學裡的基礎課程奠定了祝世寧的物理基礎,1985年,祝世寧如願考取了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這使他最終有機會進入著名晶體物理學家閔乃本院士領導的研究組,投入到研製新型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攻堅戰"中。

在閔院士的帶領下,祝世寧和同事們常夜以繼日地泡在實驗室裡如痴如醉地潛心研究,他們邊摸索邊調整,邊研究邊改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光學超晶格全固態紅、綠、藍三基色激光器樣機,同時獲得中國與美國發明專利。

2007年,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課題組憑藉"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獲得了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第三完成人的祝世寧,與團隊一同分享這來之不易的榮譽。同年,祝世寧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工人到院士,他帶領團隊實現這項

數十年的追"光"之路,祝世寧始終把自己隱匿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光環下,言必稱"我們的團隊"。他對微結構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通過系統理論發現與技術創新,實現了用材料微結構對經典光場和量子光場的有效調控,他發展了光學超晶格和超構材料兩種材料體系,發明的新材料被成功用於新波長激光器開發、高性能光電芯片研製,新原理成像器件設計等,在激光技術、量子信息、光學成像、環境監測和廣義相對論模擬等方面獲得重要應用,系列研究成果兩次獲中國基礎研究年度十大新聞,兩次被評為中國高校年度科技十大進展;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得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擁有國際、國家發明專利數十項;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超400篇,學術引用超過萬次;承擔了南京大學第一批"卓越研究計劃"項目,設計併成功實現了全球首次基於無人機的全天候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加快了實用性量子通訊的進程……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曾在專欄中這樣評價祝世寧及其團隊的工作:"該工作第一次用光學材料對愛因斯坦方程精確模擬,非常漂亮地演繹了廣義相對論的部分思想。"祝世寧及其團隊能在一塊微小的光子芯片上,模擬出光在天體引力場中的傳播,觀察到光受引力場吸引所產生的彎曲——彎曲得太厲害就形成黑洞,光逃不出來。這是愛因斯坦的預言,被演示在一塊芯片上。

從工人到院士,他帶領團隊實現這項

2018年,祝世寧牽頭在南京江北新區成立了新型研發機構——南智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把光電子芯片技術作為重要研究方向。研究院組建了數十個研究團隊,吸引了包括材料、物理、光學等領域的專家,瞄準下一代光電子芯片技術發展在基礎材料、器件工藝等方面的需求,開展研發工作。"破題'卡脖子'困境,就要勇於攀登技術高峰。以前沿研究,為下一代技術做儲備,未雨綢繆,這應該是當代科學家的職責使命。"祝世寧說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微、中國新聞網、新華日報、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