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人鼻下都留著一撮鬍子,現在為什麼不見了?

蘇沛鋒


實際上,如果我們看很多舊日本軍隊的照片,比如我看過起碼上千張舊日本軍隊的照片,就會發現日軍留這種衛生胡的人,其實也是極少數。

從二戰日軍照片來看,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鬍子,極少數有鬍子的,也是普通鬍子佔大部分,甚至絡腮鬍子都比,鼻子下面留一撮鬍子,這種衛生胡的人多。

但是,留著衛生胡的日本鬼子形象,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大家一看這種鬍子就會知道是日本鬼子。因此,在老電影平原游擊隊,地雷戰,雞毛信和鐵道游擊隊裡,日軍小隊長,中隊長都會留著一個衛生胡,以增加人物感覺。

就好像我們一想起海盜,就會是一個一隻眼睛瞎了的獨眼龍形象一樣。實際上,海盜裡面的獨眼龍數量非常稀少。但是,這是一個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特徵。衛生胡,實際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修剪衛生胡,實際上需要很多時間,絕大部分日軍中下級人員並沒有這樣的時間。日軍規定在軍營裡,5點起床,整理內務,洗漱和打掃,點名列隊。6點30分吃早飯,7點30分開始訓練。12點午飯,13點開始訓練。16點保養武器,洗澡和晚飯。

18點是內務教育,當日總結,同時也是私下制裁的時間,就是老兵揍新兵的時間。20點晚點名,20點30分,熄燈。真正有時間修剪鬍子的主要是日軍當中的一些將領。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二戰日本人留鬍子的不多,更別說這種安全胡。

這是因為,白人身材比較高大,臉型和我們不同,膚色白,留鬍子顯得比較英武。

而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臉型是東亞臉型,膚色不是很白。

這種情況下,如果日本人留鬍子,人就顯得很老,而且並不怎麼英武。

正常來說,一個18歲中國或者日本男孩,如果像白人一樣留一個大鬍子,看起來可能像40歲。

如果二三十歲人留大鬍子,看起來就像五十多歲了,並不好看。


另外,其實中日也難以留大鬍子。

日本和中國人差距有限,特點是毛髮不旺盛,體毛不多。

而白人把上衣一脫,一身黑毛,像一件毛衣一樣。

這是中日做不到的。很多中日男人天生就沒什麼鬍子,不具備留大鬍子的條件。



至於安全胡,其實是一種特別的鬍子。

當年德國男人普遍留鬍子,但一戰出現了化學武器,被迫要帶防毒面具。

大鬍子戴不了面具,被迫只能剪短,最終就出現了安全胡,也就是象徵性的有鬍子。

但在二戰期間,安全胡是很少見的,只是希特勒等少數人留著而已。

德國尚且如此,更別說日本。

因為日本陸軍是學習德國的,當時說法是德國陸軍在陸戰是世界第一,所以一些日本軍官也模仿德國人留起了安全胡,畢竟是少數。

到了二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


薩沙


二戰時期日本人鼻子下面留的那一撮鬍子叫衛生胡,也叫方塊胡。

這種鬍子的造型最早來源於德國,後來慢慢在日本流行了起來。因為鬍子比較難長,而且不容易刮乾淨,加上日本人認為鬍子的成長跟武士道的精神有共通之處,所以就顯得很珍貴。

衛生胡的說法,是因為以前長得滿臉的鬍子不好清洗,而且在吃飯的時候鬍子又容易掉入飯中,在衛生方面讓人覺得很不雅觀,而把鬍子弄成這樣的造型後,在清理方面就更為簡便,也不會有鬍鬚掉入飯中了。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文化,他們最早是想德國學習的,不論是軍事、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是完全的西化。當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就是留著這種鬍子,因為對德國文化的狂熱,因此日本對這種造型的鬍子也是推崇備至。

之所以日本會想德國學習,主要還是這兩個國家之間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比如都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國家,都是剛剛消滅了封建割據勢力等,因此日本特別關係德國的發展模式,經常派遣使者到德國學習,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有什麼日本就學什麼,包括衛生胡。

在日偽時期,有一種叫仁丹胡的造型也給我國人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抗日劇中經常看到的日本士兵留的一撮小鬍子,就是方塊胡。它的叫法很多種,比如衛生胡、板刷胡、衛生胡,不同與希特勒的鬍子,在於日本人的鬍子更小,也就是所謂的方塊胡。

而板刷胡的造型就是因為比較細長,看上去就像是洗衣板一樣,因此得名板刷胡。而丹仁胡則是二戰時期留在中國經商的日本特有的鬍子造型,大多都是資本家的象徵。

到最後,因為德國和日本的戰敗,這種鬍子不在是作為武士道精神的象徵,而兩國的男性也不在因為臉上留鬍子覺得有男人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因為審美的改變,這次鬍子的造型被潮流遺棄,如果現在還有人留這樣的鬍子,必然會被人所恥笑。


大國布衣


二戰時,日本人鼻子下面留的這一撮小鬍子,其實正規名稱叫“衛生胡”,不光日本人,像希特勒、卓別林等名人也留這種小鬍子。

有人說,希特勒是衛生胡的發明人,原因是他在參加一戰時,為了方面佩戴防毒面具,所以把鬍子刮成了這個模樣。卓別林就是模仿希特勒留的這種鬍子。



但是,從希特勒一戰時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他留的並非是衛生胡,而是濃密的八字鬍,直到1918年之後,他才將自己的鬍鬚改為了衛生胡。


而卓別林留衛生胡的時間則要早得多,從1915年《移民》、《摩登時代》、《淘金記》、《城市之光》等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卓別林留著一副衛生胡的形象。而卓別林之所以要留衛生胡,很大原因 是因為製造“幽默感”的需要。

而我們之所以認為日本鬼子多留衛生胡,其實也是受到了抗日影視劇的影響,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為了突出鬼子的愚蠢、可笑,留衛生胡的鬼子們就特別多,以至於讓人們認為,鬼子就愛留這種鬍鬚。

其實,現在看一些日軍老照片,發現這種衛生胡,在日軍並不是很普遍,甚至還不如留大鬍子的多,所以說,衛生胡很難稱之為一種潮流。


深夜聊齋


那撮小鬍子,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衛生胡”。

(影視作品中的衛生胡)

大約在一戰以後,也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德國開始流行這種鬍子。流行這東西,你是很難說清它的具體原因的。目前來看,這種鬍子的好處就是方便打理,吃飯的時候湯啦、菜渣啦,都不容易粘在鬍子上了。

所以,對於那些又想留鬍子,又不想吃飯的時候形象太尷尬的人,這種衛生胡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也有其他形式的鬍子可以避免菜湯啥的,只不過恰巧那時候衛生胡流行了。)

(希特勒的衛生胡)

於是,很多德國男子都留了這個鬍子,包括大名鼎鼎的希特勒。


至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開始全面的向西方學習。對,是全面的,不僅先進的技術,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全都學習。當這些來德國學習的日本人,看到滿大街這種衛生胡的時候,自然覺得這是文明社會的某種象徵,於是學了回去。

很快,衛生胡就在日本流行開來,以至於我們的影視作品大肆表現,衛生胡成了日本的標誌。

(留衛生胡的日軍也並不多)

當然,日軍士兵留不留鬍子沒有明確的規定,也絕不可能人人都留著衛生胡。畢竟,鬍子是需要打理的,打起仗來可沒這麼多閒時間。日本普通士兵配有刮鬍刀,閒下來可以簡單清理鬍子。

一些中高層軍官,有大把的閒時間,所以可以慢條斯理的整理鬍子。

但是,隨著戰爭的結束,衛生胡也不再流行。當然,也因為德國日本同樣是侵略國、戰敗國,衛生胡也成了反面標誌。

戰爭結束後,這種曾經流行的鬍子,也就慢慢的不多見了。


七追風


二戰時日本人鼻子下面留一小撮鬍子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只是現在似乎很難再見到有日本人留這種鬍子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鬍子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衛生胡”。衛生胡曾經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德國、日本等國,只是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時至今日,已經很難再看到有人留衛生胡了。

不同時代的人們有不同的審美

就像唐代人以豐腴為美,而現代人卻崇尚苗條一樣,人們的審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在當時衛生胡的確曾經風靡一時,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衛生胡在人們眼裡已經不再代表著時尚,甚至顯得有些滑稽,人們自然也就不去留這種鬍子了。

德國人曾鍾愛大鬍子

要追溯衛生胡和法西斯的關聯,我們要先把時空回到十九世紀的德國。在那個時候,德國人十分鐘愛大鬍子,認為濃密茂盛的鬍鬚最能反映出男人的陽剛之氣。於是蓄鬚成為一種潮流,誰擁有大鬍子,誰就是整條街最靚的崽。

在這種風氣下,就連我們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先生也不能免俗,滿臉鬍鬚的經典形象想必每個人都很熟悉。

大鬍子被“衛生胡”替代

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由於毒氣彈的大規模使用,士兵們都需要佩戴防毒面具來進行防護。

在這時候,大鬍子的弊端就顯現出來,那就是防毒面具裡塞不下,即使勉強塞進去,防毒面具的氣密性也會受到影響,一旦毒氣滲透進去,那就是要命的事情。

在生命和美貌之間,士兵們毫不意外地選擇了前者。他們剃掉了引以為傲的長鬚,可是又捨不得剃個精光,於是在人中部位留下一小撮,聊以慰藉。

這種鬍子不僅便於佩戴防毒面具,而且和大鬍子相比也更易於打理,乾淨衛生,“衛生胡”也因此而得名。接下來,就要請出一位與衛生胡有關的重量級人物,那就是納粹頭子——希特勒,他就留著標誌性的衛生胡。

由於希特勒參加過一戰,親身體會過衛生胡帶來的好處,在戰後他就養成了留衛生胡的習慣。再後來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擁有了一大批狂熱的支持者,就連希特勒的鬍子也被他的支持者們爭相模仿,於是衛生胡也就在德國徹底流行開來。

日本人跟風效仿,衛生胡成為身份的象徵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十分善於學習和模仿的國家。在古代,他們學習的對象是中國。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就開始從各方面向更先進的西方靠攏。作為強大的法西斯國家,德國正是日本的學習對象,本著來者不拒的原則,日本人把衛生胡也一併學了過去。

不僅如此,衛生胡還被日本人賦予了新的內涵。日本人認為衛生胡與武士道精神有共同之處,把衛生胡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在當時的日本,衛生胡可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而是隻有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留。所以我們看到留小鬍子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日軍軍官。

由於衛生胡主要是二戰期間在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流行,在戰後人們難免將其與法西斯主義關聯起來。隨著法西斯集團的分崩離析,人們也就不再留這種帶著法西斯標籤的鬍子了。

說起來,日本人留衛生胡和清朝人留長辮有些相似之處,都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隨著那段歷史的過去,加上人們審美觀的變化,衛生胡也就和辮子一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了。

《希特勒傳》等


汗青正浩


一戰時流行的“牛角胡”和二戰時流行的“仁丹胡”(衛生胡),實際上都是由歐洲流行款東漸到亞洲的,更準確點說,都是最先在德國流行起來的。

東方自古以來都有蓄鬚的習慣,中國人傳統喜歡蓄山羊鬍,古人以蓄鬚為美,稱之“美髯公”。民間更有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西方則不然,古希臘、羅馬人就要刻意刮掉鬍子,以沒有鬍子為榮。而高盧人、日耳曼這些當時的野蠻民族,才以蓄鬚為榮。特別是撒克遜人認為鬍子意味著男子氣概,羅馬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他們剃鬍子。

所以19世紀中葉以後,支持宗教改革的查理一世蓄鬚比較好看,最後變成了歐洲宮廷國王競相模仿的範本。


所以到了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改進的“牛角胡”,後來就成了流行全世界的鬍鬚形狀。

不但歐洲人喜歡牛角胡,中國的北洋軍閥大老爺們、日本留歐歸來的軍人政要們,都造型狂傲,而深深喜歡這個“牛角胡”。

但是“牛角胡”的流行,隨著一戰德國戰敗,牛角胡的發明人威廉二世退位後流亡荷蘭,迅速淪落。


因為牛角胡的兩端是翹起來的,但是德國打敗了,高傲不起來了。所以很快那種將兩個翹起來的角給去掉的鬍子,就在德國流行起來,美其名曰“衛生胡”。

而北洋軍閥大老爺們可沒有跟著這個潮流走,走出了我們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兩端不再上翹,而是自然下垂。

到了二戰時期,因為希特勒標誌性的“衛生胡”造型,一下子公開地栽德國流行起來。而日本在德軍中進修的中高層軍官,又把這個“衛生胡”帶回了了日本,在日本軍隊中流行開來。


因為日本人喜歡刻意將鬍子修成圓形,所以中國人又把這種鬍子稱為“仁丹胡”。

但是這種仁丹胡(衛生胡)的結局,跟公牛胡一樣,隨著二戰德國和日本的戰敗,很快曇花一謝,再也不流行了。


炒米視角


日本人嘴上留著的小鬍子,在很多老電影中見到有很多,不但被中國人民所厭惡,也被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國家厭惡。
我們中國曆來是一個留鬍子的大國,畢竟此前一直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因此只有滿清入關以後,這才打破了漢人的傳統,頭髮也可以颳了,前額三寸全部刮掉,只留下金錢鼠線尾,鬍子也可以剃掉了。
但民國以後,隨著傳統文化的繼承,這種鬍子一大把的現象並未完全杜絕,尤其是一些書畫藝術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等等都是鬍子拉碴
三四十年代,德國和日本忽然興起來一種“衛生胡”,就是鼻子下面只留下一小撮,一開始只有德國流行,慢慢的傳到日本以後,逐漸的被日本人也接受,由於兩國二戰時期都是軸心國,因而這種鬍子樣式在兩國備受推崇,隨著二戰結束以後,這種修鬍子的方式也逐漸的被取代。
德國之所以興起這樣的習慣,也和自身刻板和自律有很大的關係,德國人的血統中,絡腮鬍子是很常見的,但是希特勒上臺以後,特別的講究衛生,尤其是在吃飯的過程中,臉埋在飯盆裡面,無數的鬍鬚就直直的插在飯裡面,甚至一些稀碎折斷的鬍鬚會掉在飯裡面。
為了杜絕這一種現象,希特勒規定每個人如果要留鬍鬚,必須留成衛生胡的樣式,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則,而在三十年代德國正是對法西斯狂熱的年代,因此這種鬍子樣式廣泛流行,當然這樣做的好處也不少,除了衛生以外,更方便打理,節省了很多時間。
這種鬍子樣式被當時留德的日本人帶了回去,很快得到了當時日本人的歡迎,一開始也只是在軍中流行,到後來逐漸的擴展到了民間。
隨著二戰的結束,這種“衛生胡”也逐漸的進入歷史當中,只不過我們現在看上去,更多的是代表了某些滑稽的意味,而衛生胡在世界很多反法西斯國家中,都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因此除了日本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仍保有這個習慣。

漫步史書


日本人鼻子下留著的一小撮鬍子,有叫衛生胡的,有叫板刷胡的,大概樣子就是德國希特勒和美國卓別林那樣的。

實際上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流行這種鬍鬚的範圍並不廣,我們看到的日本人大多有板刷胡,其實是一種形象臉譜化的認知,是我們的文化工作者認為那些罪惡的侵華日軍就應該是這樣“怪癖”的樣子。

日本人的近代鬍鬚式樣是從西方學習而來?

從古到今,鬍鬚的樣式是不斷變化的,在古代人們對自身缺乏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生理變法無法解釋,因此產生對鬍鬚以及頭髮的一種敬畏之心,比如中國古人就經常說“人之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樣來的。

鬍鬚後來與審美、權力等因素有了關聯,賦予更深入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大多以長鬚為美,比如關公就因為大長鬍須被稱為“美髯公”。

按照道理來說,日本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為何日本不留長鬍子,在二戰時期卻留起了一小撮的“板刷胡”呢?

其實,在日本早些時期,通過跟唐朝的交流也流行蓄長鬍,然而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的鬍鬚更多的是向歐洲看齊。

所以,看日本人的鬍鬚不能對標中國,而是應該對標西方,西方早年的時候也都沒有鬍鬚,比如我們熟悉的拿破崙、華盛頓等人都沒有鬍鬚,一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才重新留起了鬍鬚。

至於為什麼要留鬍鬚原因也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汙染,人們認為鬍鬚可以像鼻毛一樣過濾掉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減少結核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可能是蓄鬍是一種尚武的表現,沒有鬍子的男人缺乏男子氣概,變得娘裡娘氣,甚至有人將羅馬帝國的崩潰歸咎於刮鬍子的直接後果。

還有一種說法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原來的社會階級被打破,新的階級建立,因此,鬍鬚成為坐在辦公室裡的新階層的重要特徵標誌,它標誌著擁有者的權勢。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進行西化,還曾經喊出“脫亞入歐”的文化政策,鬍鬚自然也要跟歐洲學習。

世界鬍鬚的風向標,德國威廉二世“牛角胡”為何能夠引領潮流?

當時歐洲各國經歷工業革命相繼發展起來,哪個國家變強,其他國家就會爭先效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頭前的鬍鬚畫像成為當時整個歐洲王室模仿的典範,而歐洲君主最普遍的鬍鬚造型則是從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

19世紀中葉正是德國統一併崛起的關鍵時期,1870年,德國在普法戰爭勝利後於法國的凡爾賽皇宮成立,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崛起,德國皇室自然成為全世界爭先效仿的典範。

威廉二世的牛角胡也算是代表了當時德國的心態,將下嘴唇部分以及絡腮部分全部剃掉,只留有上嘴唇上的鬍鬚,鬍鬚兩端用油脂固定住,形成高高挑起的牛角胡,象徵德國狂傲的造型。

皇帝留著這樣的鬍鬚,德國的軍官自然也效仿起來,而那些“以德為師”的國家,自然也多留牛角胡,這些人裡面甚至還包括斯大林。

中國人一向喜歡留山羊鬍,兩端是下垂的,跟德國是正好相反的方向,但是在這一時期,很多軍政大佬都留起了牛角胡。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敗北後,威廉二世流亡荷蘭,曾經輝煌一時的德國人的鬍子再也翹不起來了。

其實,這種鬍鬚打理起來十分麻煩,不僅要做造型,還要用膠水粘貼,而且並不使用,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因為留著牛角胡而無法帶防毒面具,差點喪命一戰,牛角胡也算走到了歷史盡頭。

以德為師的日本,到底喜歡板刷胡還是八字鬍?

希特勒對毒氣戰十分警惕,在二戰時期,德國大兵都要背一個大罐子,看起來十分笨重,卻一次也沒有用到過,這些罐子裡面裝的就是防毒面具。

為了帶防毒面具,牛角胡自然是不方面的,後來德國人的鬍子就改變為“八字鬍”和“板刷胡”。

那麼,德國到底是八字鬍多一點,還是板刷胡多呢?

希特勒的鬍子就是板刷胡,希特勒除了是一個戰爭狂人,也是一個政治煽動家,由於經常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所以留下很多照片,可以說,希特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板刷胡愛好者!

除了希特勒之外,還有一個在1935年飾演了大獨裁者的卓別林,也因為這個獨特的板刷胡而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實際上,希特勒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人,除了希特勒之外,德國人也很少留板刷胡,當然,德國人也不喜歡留八字鬍,除了一些崇拜希特勒的黨衛軍將領,基本上都不喜歡留鬍子。

在二戰之前,日本依然是“以德為師”,日本軍政大佬也喜歡跟德國人學習蓄鬍,但是相對來說,日本軍官蓄板刷胡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日本人也不喜歡留鬍子,留鬍子的人中反而是留東方化一點的八字鬍更多。

這大概是因為,八字鬍是從牛角胡直接改良而來,也比較符合東方美學傳統。

這一點可以從當時的影像資料看出,比如昭和天皇、東條英機都是改良過的八字鬍,而近代中國深受日本的影響,也流行這種改良過的八字鬍,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魯迅先生,我們稱其為“一字胡”,其實如果你細看的話,跟東條英機的還是有幾分相似的。

這種鬍鬚本身跟中國就很像,中國以前是山羊鬍,就是鬍子的兩端往下飄一點的那種,當時袁世凱,段祺瑞和年輕時期的閻錫山都是這樣的鬍子,後來老蔣留的鬍子大體也和魯迅很像,就是把山羊鬍長的那塊給剪了,中晚年時期的閻錫山大概就是這樣的鬍鬚。

不管是老蔣、閻錫山還是魯迅,早年都到日本留學過,受日本文化影響很深,所以他們才能留出這樣的鬍子。

所以,二戰時期,中日的鬍鬚式樣是相差不多的。

那麼,日軍中到底有沒有板刷胡呢?肯定是有的,甚至可以說,板刷胡應當說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一種象徵,日本軍國主義最早就是在德國的萊茵河畔組建而成,受德國影響是很嚴重的,但是並不是大部分日本人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的日本人,大多是以板刷胡為主呢?

應該說是我們的影視創作者為了醜化日軍形象,而又要將其與中國區分開來,所以將日本軍人都刻畫成了板刷胡,畢竟日本以德國為師,最崇拜希特勒,希特勒又留著板刷胡,日本人留板刷胡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所有的抗戰神劇中,如果日軍不留板刷胡,那就不是標準的日本軍人,這其實是過分的。

如果不看抗戰神劇,而是看韓國的抗戰劇,就會發現,其實日本軍人很少有鬍鬚,表面看起來很陽光,只不過動起手來是真的畜生。

我們喜歡將人物形象臉譜化,比如以前京劇中的臉譜,什麼樣的臉譜就代表了什麼樣的人,有一齣戲中,呂布追曹操,大喊長鬍子的是曹操,曹操就把鬍子隔斷了,後來呂布又喊,短鬍子的是曹操,氣的曹操渾身發抖。

其實,那些侵華日軍在形象上跟我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內心的邪惡一直隱藏的很深。


史論縱橫


當我們看那些抗戰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那時候的日本人會在鼻子下面留一撮鬍子,而那撮鬍子真是難看又猥瑣,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是深受我們中國的影響的,那我們中國都沒有,日本人為什麼要留呢?



當日本人被西方的列強打開國門的時候,日本明治維新後就開始學習西方的的的文化和思想,其中便包括了鬍子這一塊。其實剛開始學習的西方鬍子也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西方的鬍子都是那種濃密的,但是鬍子在日常生活中卻也不乾淨不衛生。


為了保持男人的清潔衛生,德國人就發明了所謂的“衛生胡”。因其形狀類似於洗衣服用的板刷,這種鬍子又被稱之為“板刷胡”。由於日本的政治制度和德國很相似,且兩國都有濃厚的封建殘餘,德國人的衛生胡也被日本學了去。日軍的衛生胡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而來。




日本人都比較崇拜武士精神,明治維新之後,留鬍子便成為了日本軍人的地位,所以在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便特別的流行留著這種衛生胡。德國的希特勒也曾經留過。


但是二戰失敗以後,普通民眾都反感打仗,留這種鬍子容易遭到民眾的反感,最終便拋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