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典故來歷

【出處】《漢書》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典故來歷


西漢時,西北羌族結成聯盟,起兵攻漢。消息傳到長安,宣帝召集群臣商議,詢問誰願意率兵前去邊關退敵。

話音剛落,一位七十六歲的老將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請求前去。這位白鬚飄飄的老將,就是曾經與羌人打過幾十年交道的趙充國。

宣帝十分高興,問他要帶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由於兩地相距太遠,一時難以計算,所以,我想親自到那裡看看,定下攻守方案,畫好地圖,再上奏。”

於是,趙充國帶領一支偵察部隊渡過洶湧澎湃的黃河,刺探敵情去了。路上,碰到了小股敵軍,漢軍奮勇衝殺,俘虜了不少羌兵。將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主要目的是探明敵人的情況,如果逞一時之勇,緊追不捨,孤軍深入敵人腹地,難免要吃大虧。”將士們聽了,都很佩服老將軍的遠見。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典故來歷


趙充國偵察了地形,掌握了敵軍的兵力部署,又從俘虜口中瞭解到許多敵人內部的情況,這才確定出駐兵屯守、整治邊關、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打敗了來犯的羌人,奪回了西北邊疆的安定生活。趙充國不信道聽途說,親臨實地調查的作風,被後人視為行動的準則。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典故來歷


◆註釋

聞:聽見。

◆釋義

聽一百次,還不如親眼一見。指親見比多聞更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