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和名將有什麼區別?

祥子談歷史


紅軍長征結束的時候,許世友就已經是軍級幹部了,所以雖然他在抗大學習期間發生了企圖逃走的事情,卻仍然被從輕處理,只監禁一年,就又分配回到四方面軍改編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當副旅長去了,而三八六旅旅長就是著名的陳賡。之後,屢經輾轉,許世友被派到了山東。解放戰爭之初,山東解放區的八路軍部隊大量被抽調到了東北,許世友在山東就成了老資格。

但許世友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實際上並不算太強,尤其是大局觀,總是要差一些。華野分兵之後,許世友留守內線,本來粟裕也在內線,但是後來因為中原戰場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形勢吃緊,而負責在外線策應作戰的華野外線兵團也無法起到有效策應中原戰場和山東內線兵團的作用,於是中央命令粟裕也到外線去,粟裕在回覆中央時請求與陳毅一起去外線兵團,中央同意後,就一起去了外線,許世友和譚震林、王建安等人則留在內線繼續堅持。

內線兵團一開始一度以譚震林負責軍事指揮,許世友和王建安協助,但後來發現有些問題,於是又改為以許世友為內線兵團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王建安為副司令員。因此,這段時間內線兵團的名稱前後變化比較大,一開始稱為粟譚兵團,之後改為譚許王兵團,最後又改為許譚兵團。而許世友在擔任內線兵團司令員之後,在一些問題上就開始與華野指揮部鬧矛盾。最後,中央電告粟裕,山東內線兵團的調動,需要先請示中央。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糟糕的局面,華野不能直接指揮山東兵團了。

首先是在豫東戰役的時候,粟裕原計劃圍攻開封,吸引邱清泉兵團來援,設伏圍殲邱清泉兵團,但因為邱清泉兵團退縮很快,沒能抓住,於是臨時改為圍殲區壽年兵團。華野外線兵團圍住區壽年兵團之後,一邊向區壽年兵團困守的陣地突擊,分割殲滅,一邊還要分兵阻擊負責救援的敵人。當時能夠救援的主要是邱清泉兵團和黃百韜兵團,雖然當時還都只是小兵團,只有六七萬人,但是因為有火力優勢,所以解放軍阻擊是非常吃力的。

本來粟裕安排當時配屬華野指揮的中野十一縱負責阻擊黃百韜兵團,但是中野十一縱實力有限,雖然打得也非常頑強,但經過苦戰之後,仍然未能阻擋住黃百韜兵團前進,讓黃百韜兵團進入了包圍圈,陣地與區壽年兵團銜接上了。常規情況下,既然已經是這個局面,那麼粟裕就應當放棄圍殲區壽年兵團的計劃,但粟裕認為,黃百韜兵團雖然突破了阻擊,但傷亡也很大,所以有機會一起圍殲,於是下令調整部署,將黃百韜兵團也放在一起圍殲。

這時粟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前面經過殲滅區壽年兵團的作戰,部隊已經非常疲勞,傷亡也比較大,這時候要再圍殲黃百韜兵團,兵力就感到有些不足了,非常吃力。尤其是此時國軍還在繼續調集兵力趕來救援,邱清泉兵團正在從開封向東救援,華野的阻擊部隊也打得非常艱苦,只有一個縱隊的兵力,要頂住全副美式裝備的邱清泉兵團的攻擊,自然是比較困難的。加上邱清泉兵團不僅火力有優勢,而且在兵力上相對阻擊部隊也有優勢,所以邱清泉在正面攻擊受阻之後,突然分兵一部繞過阻擊部隊的側翼,迂迴到了阻擊部隊的側後方,局勢非常危險了。

但是,眼看著到嘴邊的肉就要溜掉了,粟裕也有些不甘心,就電報中樣,希望內線兵團能夠分兵一部分,增援外線兵團,完成圍殲區壽年兵團和黃百韜兵團的任務,這樣就可以完全改變中原戰場的不利局面。但中央在電報徵求許世友的意見的時候,許世友認為當時山東內線兵團只剩下三個縱隊的主力,又要堅守山東根據地,兵力已經不足了,無力分兵支援外線兵團,從而拒絕了粟裕的要求。而此時中野雖然局面困難,但中野也在極力拉住華中的敵人,不讓敵人增援,而許世友作為華野作戰序列的將領,卻拒絕支援外線兵團。

最後,在邱清泉兵團迂迴側翼成功之後,華野又已沒有後援部隊可以增調,兵力已經用到了極限,連原本已經傷亡慘重正在休整充當預備隊的中野十一縱都已重新投入了戰鬥,卻仍然無法阻住邱清泉兵團,而區壽年兵團大部已經被殲滅,黃百韜兵團也已經被殲滅了一半,粟裕無奈,只能忍痛下令華野部隊全線後撤,退過黃河,區壽年兵團殘部一個旅和黃百韜兵團殘餘的一半也就因此而逃出生天了。而導致這個結果的關鍵就在於,在最關鍵的時刻,唯一有能力增援山東內線兵團拒絕分兵增援。

許世友大名鼎鼎,也算是我軍歷史上的名將,但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卻毫無大局觀念,認識不到殲滅黃百韜兵團可能對改變中原戰場膠著局面的重要作用,只顧自己眼前利益,說明他此時的能力距離一個軍事家還有比較大的距離。而粟裕作為華野軍事負責人,在豫東戰役中表現出來的臨機應變能力則充分表明他作為華東戰場的軍事統帥,捕捉戰機和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已經完全爐火純青,是當之無愧、毫無疑義的軍事家了。

之後,在濟南戰役籌備期,許世友並不在前線,而是在後方修養,粟裕已經完成戰前部署,並且親自到濟南前線對攻城部隊進行了部署,但許世友還在返回前線的路上,尚未完全瞭解具體情況,就開始對粟裕的部署提出反對意見,在粟裕覆電說明情況之後,許世友仍然不服氣,直接致電中央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作為黨員,向中央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自然並無不可,但大戰在即,作為前線指揮員,卻如此意氣用事,當然是很不合適的。所以,中央覆電明確指出,濟南戰役的作戰計劃和部署是中央和華野指揮部商定的,不可更改,許世友才沒話說了。而在濟南戰役之後,山東兵團部隊南下參加淮海戰役時,許世友就留在了山東,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沒有參加餘下的解放戰爭。


蕭武


不是誰都可以稱為“軍事家”,在舊中國有那麼多的將軍,卻只有三個半軍事家,而新中國只有36位軍事家。

1989年11年,經中央軍委批准,有33人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他們分別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羅炳輝、彭雪楓。 1994年8月又增補了3人: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共有36位。其中有5位為國家領導人、10大元帥、10大將,另外11人在建國之前犧牲。


名將是指有名的將領或將軍,類似於明星演員和表演藝術家。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總共授予了1000多名將軍,這些將軍中只有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才能稱之為軍事家,當然了他們必須是名將,而其他的上將、中將、少將如許世友、宋時輪、李天佑、韓先楚、楊成武、楊勇、楊得志、葉飛、王近山、聶鳳智、秦基偉、梁興初、劉震、鍾偉、解方、肖永銀等只能是名將。


歷史軍魂


軍事家和名將有什麼區別?

軍事家是戰略戰役計劃和籌劃者,可以是軍人出身,也可以不是。

名將是指揮戰役的實施者,職業軍人。

軍事家世界前十排名是;

一。毛澤東。

二。亞力山大大帝。

三。孫武。

四。拿破崙一世。

五。獅心王理查。

毛主席被評為世界軍事家之首,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無限的榮耀。

為什麼世界各國一致認為,毛主席是第一軍事家呢?

那我先說說我的看法,不足的您來補充,謝謝!

世界上大的戰爭,一戰和二戰。在這兩次戰爭中湧現出許多的軍事家,家喻戶曉的長勝將軍。

唯獨與眾不同的就是毛主席,他身為軍中統帥,自出世以來沒見他帶任何武器,這在世界軍事史上絕無僅有。從這可以看出偉人的氣魄與膽識,過人之處讓世人望塵莫及。一枝毛筆一張信紙,用文人的智慧贏得了一個新中國。

毛主席的軍事才能,不僅是在排兵佈陣上的高明,而是審時度勢從戰略眼光去看未來。比如【大決戰】中攻打錦州,林彪猶豫不決,徘徊不前之際。毛主席的戰略意圖他能領會的,三軍將領的林彪顧忌重重,此乃兵家大忌,最後一刻在毛主席執著之下,打下錦州。

回過頭來在看毛主席如何對付世界列強的,

對手一。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強大的敵人,武器裝備補給都落後於對手的情況下,軍事家的毛主席著寫了【論持久戰】光輝著作,以游擊戰全民戰,徹底的打垮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

對手二。號稱世界軍事一流的美帝,在朝鮮戰場上與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相遇了。這是個不對等的軍事戰爭,美帝還糾集了許多搖尾巴的惡狗,追隨其間充當打手。對此毛主席決然揮手,一定要打敗美帝侵略者!飛機撒下的炸彈燃燒彈,如雨般的落在志願軍的陣地上。為了減少傷亡,毛主席發明了坑道戰。較量中的天枰傾向正義的一方,美帝無計可施之時,拿出原子彈威脅中國。毛主席霸氣回應,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原子彈嚇不到中國人民。你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

對手三。珍寶島戰役,蘇修好像沒有領教過毛主席的厲害,公然挑起了領土之爭。毛主席本著中國的 領土一寸不讓,軍事上重視蘇修的方針,一舉打敗了北極熊。

對手四。中印之戰,當毛主席知道,有一支印度王牌軍隊,曾在1840年隨英軍入侵北京,參加了火燒圓明園時,義憤填膺的命令道,一個活口不留,全部殲滅。從此後幾十年的時間,印度再也不敢挑釁中國。

對手五。西沙海戰,對南越共和國入侵我西沙群島,毛主席當機立斷,對越進行了反擊戰。此戰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完勝告終,從此中國牢牢控制西沙群島。

毛主席的偉岸,毛主席的霸氣,毛主席的智慧,毛主席的人格。征服了世界,更令敵人敬佩不已。

有人說毛主席是世界上好戰分子,並且是每戰必勝的軍事家。其實毛主席發動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沒有侵略,這也是讓他們信服的一條理由。毛主席曾經有句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世界評選十大軍事家時,都公認中國的毛澤東位居第一。韶山英雄的本色,人民敬愛的領袖。





禪悟淨慧


著名軍事家和著名將領有什麼區別?

這裡面學問大了去了。

以我們的開國將帥為例,著名軍事家和著名將領的區別有四點:

1,軍事家比將領更稀少,社會地位更高。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一直到1965年,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5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7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和136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這1000多名的將領,都是位新中國成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將帥,大部分都是我們熟悉的名將。

而軍事家相對名將來說,就少得多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央軍委評選出來的36位軍事家,開國將帥中僅有10位元帥和10位大將入選,另外16人要麼是國家級的領導人,要麼是紅軍創建過程中做出卓越貢獻的革命烈士。

如果放眼古代歷史,我們的武廟十哲就是軍事家,而72將則是名將。像張良、諸葛亮、吳起這些人是軍事家,而張飛關羽等人只能算是名將了。

2,軍事家要有理論著述,文武雙全,而將領不需要。

共和國36位軍事家,有的犧牲時只有20多歲,可是他們大部分人對紅軍的創建,紅軍的戰略戰術改進有非常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必須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就是一位在軍事理論上有貢獻的儒將。

彭雪楓在紅軍時期軍職並不高,直到1933年才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長征中更是縮編為團長。新四軍成立後,彭雪楓先後擔任第六支隊司令和第四師師長,也並不是足以影響全局的將領。尤其是彭雪楓1944年就犧牲了,可以說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就離開了世界。但是,因為彭雪楓曾著有《怎樣和敵人鬥爭與怎樣建立敵後根據地》《誓為皖南事變殉難烈士復仇》《為徵公糧告淮上父老紳耆書》等文章,讓他在我軍軍事理論完善、宣傳我軍政策方面有了卓越貢獻。

反觀和彭雪楓軍職相當甚至更高的朱瑞烈士,就沒能位列36位軍事家了。

朱瑞在紅軍時期先後擔任了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還當過八路軍縱隊司令。因為曾在蘇聯學過炮兵,成了我軍高層最為難得的炮兵專家。延安炮校成立時,他就當校長,東野成立炮兵司令部,他當司令。毫不過分地說,朱瑞是我軍炮兵之父!

朱瑞在錦州戰役前不幸戰死,實在可惜,沒能評上36位軍事家,也是十分可惜。

3,軍事家不一定是職業軍人,而名將一定是擔任主力部隊軍事主官的。

36位軍事家,有一點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把對解放軍創建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層領導都收錄進來,其中周總理排在了第二位,僅次於毛主席。

這個評價是十分中肯的,因為周總理是南昌起義的總指揮,還是第四次反圍剿戰役的總指揮,僅這兩件事就能奠定他在人民軍隊創建和發展中的重要位置。

可是,也要看到,周總理從沒有在解放軍某支部隊中擔任軍事主官。在中央蘇區,周總理擔任的職位主要是紅軍總政委、紅一方面軍政委和中央軍委副主席,並沒有直接帶兵打仗。

周總理這樣的軍事家,絕不會有人說他是名將的。反觀我們非常熟悉的解放軍名將,如林彪、粟裕、韓先楚、許世友,有的指揮過戰略層面,是軍事家,有的只是戰術上將領,只能算是名將。

4,軍事家著重在戰略層次,而名將更多注重戰略制定後的戰術實現問題。

打個比方來說,軍事家就是下棋的人,而名將則是軍事家的棋子,可能說起來不太好聽,但這就是實施。

孟良崮戰役中,陳毅粟裕作為指揮員,對參加攻堅和組織阻援的各縱隊司令員下死命令,一定要不怕犧牲,完成戰鬥任務,否則要執行戰場紀律。直接參加孟良崮戰役的9位縱隊司令,每一位都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名將,其中不乏讓國軍各部聞風喪膽的葉飛、陶勇、王必成、許世友等,可是對與陳毅粟裕來說,就是戰術層面配合實現整體戰略的一顆顆珍貴的棋子。

一般而言,規模以上戰役,往往都是軍事家決策,名將拿去執行。軍事家做決策,既要考慮戰術能否實現問題,也要考慮戰略上有怎樣的大局變化,而名將,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戰必勝攻必取“,要說的只有一句話”保證完成任務“!

這就是軍事家和名將的區別了。


歷史知事


“你羅長子坐在輪椅上照樣能夠指揮千軍萬馬!”

羅瑞卿就是一位軍事家,他同樣也是一位名將。軍事家不一定非要是名將,而名將往往從軍事家中產生,這是一種辯證關係。其實題主的“軍事家和名將”兩者並不矛盾,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兩者的區別。

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但並不是一位名將。由此我們得出了一個觀點,軍事家和名將的區別之一就是,是否直接領導軍隊

我們舉個例子,毛主席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領袖,同樣,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但如果說他是一位名將就不太合適。

名將指的是馳騁沙場,在戰火中獲得了無上榮譽的人。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等,他們都是響噹噹的名將,同樣,也是傑出的軍事家。

過雪山、爬草地,他們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掙得了無上榮譽,成為了一代名將,從近代史來看,“是否直接領導軍隊”決定了是不是一位軍事家,還是名將。

楊家將忠肝義膽,為保大宋安危,男丁都以一腔熱血報效國家,他們是一代名將,而我們知道的佘老太君,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楊家將,在歷史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而是對人物故事進行了改編。

但是,我們從戲中也可以看出來,楊家滿門,都以忠肝義膽著稱,他們在和遼國的戰爭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風,終戰死沙場,接替他們的,是以佘老太君為首的楊家姑娘,他們因此也被譽為“滿門忠烈”!

佘老太君就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而楊大郎等,都是一代名將。

總結下來,軍事家和名將並無確切的區別,但是有一點,傑出的名將一定是一位軍事家。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熟悉兵法,靈活變通,才是最重要的。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點贊、轉載、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解放戰爭初期,延安給東北野戰軍正式電令的通常抬頭是“林羅譚劉”,分別代表著東野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和參謀長劉亞樓。個性張楊的劉亞樓堅持回電署:林羅劉譚,久而久之還真就固定了下來,遼瀋戰役期間有時直接簡化為“林羅劉”,顯然,在戰爭時期,東野參謀長的工作和份量要更重一些。

(譚政大將)

然而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眾所周知林羅為共和國元帥,譚政名列開國“十大將”之第五名,劉亞樓卻只是上將軍銜,有著明顯的差距。其實在紅軍時期,比如長征開始的1934年,譚政擔任紅一軍團紅1師政委,劉亞樓也任紅一軍團紅2師政委,基本上是同級別的幹部,兩個人也都不具備黃埔資歷。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亞樓一度擔任延安抗大教育長,配合校長林彪的工作;而譚政則出任軍委總政治影響副主任,級差也不明顯。不過1938年劉亞樓被選送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從此缺席抗戰歷程,一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後,才隨蘇軍返回東北,邂逅林彪司令員直接出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

(劉亞樓上將)

但是譚政將軍卻始終戰鬥在抗日前線,1942年出任陝甘寧晉歲聯防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並且逐漸成為我軍政治工作的代表性將領,1945年延安七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46年初到達東北就任東北民主聯軍(東野前身)政治部主任,1949年初正式擔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僅就解放戰爭進程而言,劉亞樓絕對是過去和現在的軍史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名將”,機敏專業,雷厲風行,曾任天津戰役的“前指”總指揮,29個小時解放天津,震驚南京和北平所有的對手,尤其是後來又出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司令員,率部橫掃中南,不僅戰功赫赫,也同時聞名中外,受命組建空軍司令部以後,軍中盛傳“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劉司令找談話”,足見軍界威望。

(譚政將軍)



但是在八十年代確定的“軍事家”稱號標準中,除去解放前犧牲的11位革命先烈、5位統帥級人物之外,只有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名列其中,共計36位。也就是說,譚政大將入選了36位的“軍事家”名單,而劉亞樓上將卻未能名列其中,但無論如何,他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名將”,而對譚政將軍的名字,反而許多人是比較陌生的,那麼,區別在哪裡呢?

首先是早期的革命資歷,譚政大將1927年已從軍於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這個團也是“秋收起義”的骨幹隊伍,經歷過三灣改編、古田會議等許多人民軍隊歷史上著名的事件。而劉亞樓將軍是1929年才加入紅軍閩西遊擊隊的,在游擊隊歷任班長、排長等職務,因為作戰膽大心細並且完成任務出色,得“精靈兵”美稱,但是顯然級別並不高,而這個時候,譚政已經是紅四軍前委秘書。

(紅軍時期的譚政)

其次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軍隊職務,劉亞樓由四野參謀長轉任空軍司令員,屬於軍兵種首長;而譚政將軍則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屬於總部首長,因此在1955年的全軍大授銜中,分別被授予大將和上將軍銜,譚政將軍和羅榮桓元帥一樣,都是我軍政工戰線的高級將領,領兵作戰並非主要工作。

最後是關於“軍事家”評定的具體標準:1,有較長的軍事鬥爭經歷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並在大革命時期曾帶兵打仗,或參與領導革命武裝起義,或領導創建紅軍有重大貢獻者。2,在革命戰爭時期長期主要擔任軍隊高級領導職務,即先後任紅軍時期各師、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各旅(二級軍區)、新四軍各師(支隊)、解放戰爭時期軍(縱隊)的正軍職以上領導職務者。

(紅軍時期的劉亞樓)

還有第3,在我軍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中作出重要貢獻,並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團以上職務,建國後擔任過軍委常委以上職務的軍委領導人。

顯而易見,在第一和第三條的標準中,譚政大將是更為符合的人選,而劉亞樓上將僅僅是在第二條上表現出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當然,在一些戰史文章、文學作品和後世紀念中,稱劉亞樓將軍同時為“軍事家”和“名將”並不為過,因為他畢竟是我軍著名將領,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劉亞樓在前線)


度度狼gg


軍事家與名將的根本區別是軍事家不僅指揮過重大戰役,更為重要的是留下了著名的軍事著作,如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十大軍事原則》,林帥的《三三制》、《一點兩面》、《四快一慢》…羅榮桓的《敵進我進》…劉伯承的《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與《論蘇軍對固城地帶的突破》,是我軍軍事家中,最早提出現代化戰爭多兵種合成作戰思想的極其可貴的文獻,首次提出作為優秀指揮員,對諸多兵種:坦克、火炮、步兵、空軍、防化兵…要了如指掌,象會彈鋼琴一樣,根據戰埸實際需要,運用熟煉,發揮最大戰力,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是我軍首次提出合成軍作戰思想的軍事家,在越戰中,顯示了她的偉大與正確,促使我軍徹底改革,由單一寵大的陸軍兵種,轉型為現代化的合成軍精兵,使我軍戰力空前提高…在偉大的抗日初期,劉伯承就著有《論游擊戰與運動戰》、《擊退正太路南進敵人的戰術考察》等軍事力作,重點強調:以八路軍劣勢戰勝強大日軍之要點為:襲擊、伏擊和急襲,打日軍錯手不及,千萬不可戀戰、相持與苦戰,以免日軍一旦立穩腳根,發揮其火力優勢與增援部隊高機動性,造成我軍過大傷亡與失敗。神頭嶺伏擊戰,是我軍最為光輝的著名戰例,我八路軍以兩百多人的傷亡,幾乎全殲日軍一個精銳旅團一千五百餘人,創造了整個抗日戰爭中以最小代價殲滅了最多日軍的最高記錄,被日本軍部譽為中國天才的游擊戰例,大大提高了我八路軍的國際威名,以至於蔣委員長聞之,久久無語,感概千萬…劉伯承元帥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軍事家,早在江西紅軍時期,任紅軍總參謀長與紅軍大學校長,積極推進紅軍正規軍化,實行三三編制,三班一排,三排一連,三連一營…三師一軍,無線電裝備至軍,電話可通至團一級,極大提高了紅軍的整個戰力,在第四次江西紅軍反圍剿戰鬥中,利用圍點打援,在運動戰中連續取得了東陂大捷與黃陂大捷,前後共全殲國軍四個正規師,取得了紅軍最光輝的勝利,完全徹底粉碎了蔣軍五十萬大軍圍剿,總指揮陳誠仰天長嘆:“圍剿紅軍是無期徒刑"…被撤職…蔣委員長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憑生最大之恥辱…"劉伯承元帥為我軍最早實行正規化,提出現代戰爭中合成軍作戰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的第一位優秀軍事家,他的光輝軍事思想,與日月同輝,是我軍正規化、現代化與合成軍建設的第一人。在艱苦的國共四年決戰中,他與鄧小平同志領導與指揮中原野戰軍,堅決帶頭執行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電令:不惜犧牲中原野戰軍,堅決不要後方,向國軍深遠後方,戰略要地大別山進軍,將我根據地蔣軍約34個旅的重兵,吸引回撤,使我軍逞全面戰略進攻之勢,迫使蔣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贏得我軍全局的最終勝利,中原野戰軍將士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劉伯承元帥付出了巨大心血…



高友峰1


我們以近代中國的一位偉人和一位將軍做實際證明軍事家和名將的區別。如果說縱古論今,最能代表軍事家的人物當然是毛主席了。毛主席沒讀過軍校,一生沒打過槍,確是世界公認的軍事家。具體體現在毛主席的思想指導了和引導了戰爭。把自身的軍事理論用於實際戰爭中的人,用自身的軍事知識和自身思想改變戰爭和制止戰爭的人,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多有勝績的人才能稱得上為軍事家。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在世界上都獨一無二的偉大軍事家。毛主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寫入人類歷史的戰爭中充分發揮出來了一位偉大軍事家的資質。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被動為主動,善出奇兵險兵等軍事策略是毛主席的軍事高超藝術的部分展現。一本論持久戰更是聞名世界!談到軍事家,沒有人比毛主席更具代表性。名將的詮釋,名將不但具備軍事上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帶兵打仗的,而且逢戰必勝的能力。名將還需具備對手下兵將的統治力,對領導的無比忠誠,對國家無比忠心的人方可能稱之為名將。談及軍事家與名將的最大區別,軍事家是以國家核心,國家總體情況為大局,以戰略眼光綜合考量做軍事上的佈局和指揮。這種綜合考量甚至包含政治的意圖。名將則以如何打贏戰爭,考量戰爭狀況和戰場態勢為本職。總之名將就是做到了忠心於國家,忠誠於領導,致力於打贏戰爭為己任。如此方可能稱為名將!


經紀人金利


軍事家和名將有什麼區別?簡單來講,可定義為名將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是一名職業軍人;而可定義為軍事家的,未必就是軍人,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例如,我們知道毛主席走向軍事革命鬥爭道路前就是一個書生,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詩人,走上井岡山之後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實踐地不斷探索後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理論與思想,最終才成為一位著名的軍事家。

而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軍事家或者名將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毛主席一生從未佩戴過槍的,甚至在其半生戎馬倥傯中,也很少有摸過槍。因此,他老人家不能算是一名軍人,也不能稱之為名將,但這並不妨礙他老人家成為一名最優秀的軍事家與最偉大的軍事統帥。

毛主席是“以筆代槍”,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指導與看待戰爭,如提出了戰爭的目的,即“保持自己、消滅敵人”;指出了戰爭的主體,即“兵民是勝利之本”;明確了戰爭的策略,即“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等等,這是古今中外名將所不具備有的遠見與韜略。

需要指出的是,名將未必是軍事家,而軍事家也未必是名將,與軍事家不同的是,名將必須是一名軍人而且必須有戰績作為支柱。在我軍歷史上曾誕生過不少名將與軍事家,如徐向前、粟裕和徐海東等等,都是軍人出身。徐向前自然不用多說,黃埔科班出身,擔任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曾創下不少輝煌戰績,其麾下名將輩出,如陳賡、徐海東、陳錫聯等,徐向前可以說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與傑出的名將。

粟裕早年時期就加入到了葉挺的國民革命軍第24師,是一個從普通士兵逐漸成長起來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大革命失敗後跟隨朱德轉戰井岡山,這一時期磨鍊了粟裕的軍事素養,在井岡山反圍剿作戰擔任連長時一戰成名,被朱德譽為了青年戰術家。粟裕的軍事輝煌點是在解放戰爭中,曾指揮了不少經典戰役,創下了一個又一個驚人戰績,因此有“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頌歌,乃一代名將與傑出軍事家。

徐海東也是出身紅四方面軍,也是從一名士兵一步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年輕時期就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北伐,之後投入到人民革命之中。在鄂豫皖時期以勇猛著稱,徐老虎的威名就是在戰場上得來的。徐海東的軍事輝煌點就是所率領的紅軍傳奇隊伍紅25軍,率領不足三千人孤軍北上長征,所到之地戰無不勝,足以看出徐海東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西安事變時,徐海東臨危受命,率領紅十五軍團保證了西安防務的安全,足以奠定一代名將的地位。


賽門之略


名將一要有名,二要能打。

“有名”是第一位的,必竟能打的將軍很多,但真正流芳史冊的僅僅是少數,更多的人出於種種原因被埋沒了。

“能打”是模糊概念,萬人敵是能打,匹夫之勇也是能打,所謂“名將”,匹夫之勇也佔很大比例。

典型例子就是呂布,此人一馬當先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但真沒取得過什麼戰略勝利。而提起名將,我們還是經常要想到他。

軍事家之所以為軍事家,不在於他是否“能打”—當然,多數軍事家還是比較“能打”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此君幾乎沒有作為主官打過一仗(都是擔任參謀長),但這無損於《戰爭論》的不朽;再如,中國的蔣百里,他更是有名的缺乏政治眼光,點評別人頭頭是道,一旦親自出馬出任總參謀長,最後結局總是黯然敗走,但這同樣無損於《國防論》的偉大價值。

其次,軍事家之所以為軍事家,也不在於他是否“有名”,名聲並不顯著的軍事家大有人在,比如司馬欀苴(《司馬法》的作者),再比如尉繚(《尉繚子》的作者)。

軍事家之所以“成家”,關鍵在於他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或者是在某一領域有所創見,或者是對前人成果進行了階段性總結。

比如英國的利德•哈特、法國的戴高樂、德國的古德里安、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有資格憑藉其在機械化作戰理論方面的創見,入選軍事家之列,而仗打得更精的曼斯泰因卻因其在理論方面無所建樹落選。

再看拿破崙,他入選軍事家並非因其橫掃歐洲的武功,而在於他對腓特烈大帝創立的線式隊形的揚棄,並發展出散兵戰術。

我對中國一些傳統提法甚為反感,元帥就是“軍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軍事家”,大將就是“軍事家”,上將就是“高級將領”,分明是按等級劃分!

我個人認為,十大元帥中,只有林彪和劉伯承可以入選,而且林彪的“一點兩面”“四組一隊”理論有一定開創性,其地位應該在以翻譯蘇聯軍事理論為主的劉伯承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