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後人風采

 【後人風采】

  兒孫自覺傳承家訓遺風

  陶行知一生育有四個孩子,長子陶宏、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四子陶城,他們始終都遵循行知先生的教導,自覺踐行“愛滿天下”的家風遺訓,在不同時期,為傳播傳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陶行知的四個兒子彼此之間團結互助,患難與共,感情極為深厚,長子陶宏1915年生於南京,他參加了陶行知在國內的大部分教育活動。從1928年在曉莊學校學習起,他先後制定“十九年度陶宏計劃”、協助開展“科學下嫁”運動、參與編寫兒童科學叢書以及參與籌建育才(重慶)學校自然組等活動。先生去世後,他調到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任教,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國第一代彩色膠捲,是中國感光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次子陶曉光生於1918年7月,1923年,他在家中教奶奶學習《平民千字課》,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的雛形,“成為中國第一個小先生”。20世紀30年代,他與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組裝了手提式直流無線電收音機數十臺,帶著發電機與放映機到農村為農民放電影。20世紀80年代,他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級幹部、無線電專家。

  三子陶剛,生於1919年11月,作為名人之子,一生甘於平凡、默默無聞,卻是一名真正的“真善美的農人”。

  四子陶城,1924年11月出生,他在抗戰期間於上海積極宣傳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創辦《抗日每日戰報》,還參加了上海童子軍。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九龍坡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後,陶城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工程力學教授。

  受家風的薰陶感染,行知先生的孫輩們也多從事教師、工程師的職業,他們恪盡職守,低調做人,積極探尋與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