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冬病夏治”是否適用於慢阻肺?

-二小姐-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臨床表現主症為“咳、痰、喘”。往往反覆發作,病史超過兩年,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秋冬季節發作加重,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長,春夏季節則發作有所減輕。根據傳統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我們通過近20年的臨床研究表明,“冬病夏治”這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對慢阻肺有較好的預期療效。   慢阻肺,病程反覆週期長,病久脾腎兩虛,脾虛則水谷運化、轉輸功能失常,痰飲內生;腎虛,特別是腎陽不足,則氣化不利,不能納氣,溫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減弱,所以在秋冬季節容易發作,寒邪外襲,引動內伏痰飲,上逆阻礙氣道,肺氣不能正常宣佈,則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腎陽不足,不能溫化痰飲,表衛不固,易受寒邪侵襲。所以,我們選盛夏伏天之時,取“春夏養陽”之意,健脾溫腎,以化痰飲,增強體質,而使來年咳喘病少發,或者減輕發作。   

如何進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許多方法,有中藥湯劑、膏劑,有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方法,主要採用中藥穴位敷貼和穴位注射方法。因為這種療法發揮了穴位刺激和藥物作用的療效,集湯藥和穴位為一體。我們認為疾病的產生多為經脈阻滯、氣血不通所致。《靈樞·經脈》說:“經絡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匯集點,也是外界邪氣的侵入點,疾病的反應點,以及我們採用中藥外治的治療點。中藥穴位敷貼及穴位注射,一方面通過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整陰陽平衡,以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症狀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藥物的直接作用,當藥物敷貼於相應的穴位之後,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達到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的“歸經”作用。   


文刀醫


慢肺阻

由於年久肺部疾病形成人體五臟六腑失調,造成長久性的身體虛弱,咳,痰,喘,氣虛,心悸,骨枯,部分肌肉萎縮。一旦病發嚴重時,渾身虛汗直流,冬季施治,針對針灸,外敷,內服中藥時汗流增加,所以說冬季不如夏季施治方便。

夏季肺部疾病治療,身著衣物少,可方便外用中藥醫治,優為肺部疾病,屬寒症,夏季強迫性的鍛鍊身體,大量出汗,也會使患者身體寒氣外出,對病體有較大的恢復正常,所以古代至今所有寒瘧大多建議夏季施治,有利幹身體健康恢復。

從古至今,所有寒症者,那位郎中不建議夏季論治?諸症皆因風寒所引生,不利用夏季嚴熱祛寒溼,冬季患者更加畏冷。知者明者有何議?

優為慢肺阻多元性疾病,調理五臟六腑平衡,夏季更優為冬季。錯失等於誤了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