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潤楊的紅樓筆記


1924年11月5日,剛從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線,秘密返回北京的馮玉祥,掀起了一場轟動國內外的事件。

當天,馮玉祥手下的將領鹿鍾麟,帶著一對荷槍實彈的士兵進入紫禁城,嚴令住在裡面的末代皇帝溥儀、婉容夫婦,以及幾百名太監宮女,在限定時間內搬離出宮。

歷史上稱這次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的舉動為“北京事變”。當時的人們,對該事件褒貶不一。

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馮玉祥此舉,違背了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時,國民政府許諾的“清室優待條例”,是地地道道蠻橫的軍閥做派。

贊同的人則褒揚這一事件,是在廣大民眾的意識形態上,徹底剪除了帝制的“辮子”,是繼辛亥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精神革命”。

誠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結了滿清封建政權,讓溥儀退了位。但作為帝制的象徵,退位的皇帝仍然住在皇宮裡,又確實給那些心有不甘的遺老遺少,增添了幾分不該有的期許。

就拿誓死效忠清王朝的張勳來說,清帝都退位了,他和他手低下的士兵,腦袋後面仍然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雖然寄身在大總統袁世凱麾下,但他時時刻刻忘不了圖謀復辟清室。

袁死後,盤踞徐州的張勳,組建起了13省同盟,一時聲勢十分壯大。再加上一個對清廷心心念唸的“保皇黨”首領康有為,一武一文就搗鼓起了復辟帝制的鬧劇。

可見,溥儀滿清末代皇帝的頭銜,在當時軍閥混戰的背景下,還是很容易被人拿來拉大旗扯虎皮的。

以溥儀為首的舊滿清勢力,對張勳和康有為的舉動,所反應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很可惜,12歲的溥儀選擇了復辟道路。如此,就在法理上違背了“清室優待條例”。

國民政府對滿清皇室的優待,首先是建立在清帝退位的基礎上。而且條例中也規定,清帝只是暫居宮禁,日後再移居頤和園。可實際上呢,溥儀住在裡頭一直沒動過。

因而,馮玉祥驅逐溥儀的決定,在法理上也還說得過去,並不單單只是動用武力的恫嚇。

再者,站在紫禁城的角度來說,溥儀的存在,也不利於保護這座積聚明清兩朝五六百年藝術珍藏的寶庫。

溥儀和弟弟溥傑兩兄弟,曾數次將珍藏在宮中的歷代珍品偷偷夾帶出宮,其中就包括有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宮中的太監也是順手牽羊、監守自盜,把夾帶宮廷的寶物當成生財之道。等到溥儀回過神來想盤點一下宮廷藏寶時,太監乾脆一把火燒燬了儲存皇室財寶的建福宮。

可見,只要這幫人一直賴在紫禁城中,裡頭的珍貴藏品,總有一天要被他們糟蹋精光。幸虧馮玉祥及時把他們驅趕出了宮廷,才使得宮藏文物外流的渠道,被一刀斬斷。


劇透歷史


如果從結果來看,絕對是錯誤的,至少當時不是做驅逐溥儀這件事的時候。

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裡子,是為得不償失。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

同年11月5日,馮玉祥率軍包圍紫禁城,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文件,宣稱要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儀拒絕,那麼馮玉祥就要炮轟紫禁城。這件事最終以溥儀的屈服為結果。


1925年,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的協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館,然後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孫殿英盜取清東陵,溥儀要求國民政府追究,但毫無結果。

………………

這些事件,最終把溥儀推向了日本人的身邊,成為後來滿洲國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曾試圖聯絡溥儀,並提出條件:

  • 願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恢復溥儀帝號,每年照付優待費等條件,以求阻止溥儀去東北。


這就說明,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溥儀,雖然已經沒有皇帝的權力了。但他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如果落入日本人手裡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為時已晚!

馮玉祥的行為,或許徹底革除了早已灰飛煙滅的帝制,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HuiNanHistory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自此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滅亡。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大致上宣告結束了。

但是雖然大清滅亡了,當時由於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導致清宗室還是存在的,溥儀退位之後也是一直住在紫禁城,而且當時國民政府還承諾給清皇室每年400萬元的扶持。而且當時溥儀還是繼續保有帝號,大清很多的機構還是存在的。比如內務府等等,當時宮裡還有很多的宮女太監,可以說大清的政府機構在紫禁城裡面還一直存在。

一直到北京政變,也就是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迎戰奉軍。10月23日,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圍了總統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總統曹錕,宣佈成立“國民軍”。政變後,馮玉祥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帝號,清室遷出紫禁城,驅逐溥儀出宮。

後來溥儀到天津等地,最後被日本人利用,到偽滿洲國當了傀儡皇帝。很多人都覺得這一切都怪馮玉祥,如果不是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的話,也不會讓日本人有機可趁。

其實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不能說對或者說錯,溥儀投靠日本人本來就是他自己的選擇,溥儀即使在皇宮也有可能投靠日本人。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去歷史意義還是很大的,徹底把溥儀想復辟的想法搞沒了,其溥儀退位的時候雖然很小,但是隨著自己慢慢長大,也是一直想恢復帝制的。而且當時清王朝的一些大臣也是一直妄想恢復帝制,比如說張勳復辟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溥儀被趕下了臺,但是溥儀之後一直和妄想復辟的一些人有聯繫,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去也是為中國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研究所



馮玉祥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此做法欠妥,可能會導致中國的分裂。但馮玉祥做法雖然過分。畢竟不是愣頭青。他並未完全廢除《清室優待條例》。而是做了修改。並且對於皇室的私有財產為給予保護。下面詳盡解析。

孫中山提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推翻滿清。效忠於滿清的西藏、新疆、蒙古都將脫離中國。國民政府的領土就會與秦朝大體相當。

孫中山對袁世凱承諾,若能說服隆裕太后,讓滿清皇帝主動退位。就同意袁世凱做民國的大總統。

袁世凱回到北京。勸說隆裕太后主動退位。可以得享太平。並以法國皇帝不退位,而被推上斷頭臺的實例,警告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嚇破了膽,就與袁世凱商議退位的條件。

最終,袁世凱代表北洋勢力和革命黨,與滿清簽訂《皇室優待條例》規定:

一、溥儀暫居住紫禁城,後可移居頤和園。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

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

三、服侍太后、溥儀的近侍留用。

五、溥儀的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六、保留溥儀衛隊武裝。 以保證個人安全。

在以上條件之下,末代皇帝溥儀代表滿清王朝頒佈退位詔書。把天下和平禪讓給國民政府。

若依據孫中山原先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用武力把滿清推翻。從法理上講,效忠於滿清的新疆、西藏、蒙古都自動脫離中國。

數百年來,中國歷史上功績最大的歷史人物無疑是袁世凱。

袁世凱說服隆裕太后,通過禪讓方式由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從法理上,國民政府就繼承了滿清的全部領土。

在以上幾條中,國民政府給予溥儀的待遇基本上都兌現。但由於國民政府窮的叮噹響,無力每年支付四百萬銀子。

隆裕太后和溥儀知道國民政府一窮二白。事實上免除了此款規定。

數年後,溥儀結婚時。北洋政府以皇帝禮儀為其操辦。北洋的幾位領袖送厚禮祝賀。

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馮玉祥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並監禁了大總統曹錕。並重新制定了《皇室有待條例》:

一、永遠廢除皇帝尊號。這意味著溥儀婚姻、喪葬、飲食都不再享受皇室待遇。

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

三、清室搬出紫禁城。

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派衛兵保護。

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並把傳國玉璽收回。遣散所有宮女、太監。溥儀暫居某王府。

單看馮玉祥修改《皇室優待條例》和驅逐溥儀出紫禁城。從法理上說,馮玉祥等於違背了國民政府與滿清皇室的契約。但在馮玉祥發動政變前,先有12天的張勳復辟。等於滿清皇室先違背契約。可是張勳復辟時,溥儀並不知情。並沒有參與謀劃。正因如此,復辟失敗後,段祺瑞才拒絕了馮玉祥驅逐溥儀的建議。

若無張勳復辟,馮玉祥之舉算是違背法理,違背契約。有張勳復辟在先,馮玉祥之舉從法理上,才能說的通。


楊朱學派


答:首先,馮玉祥驅逐溥儀的初衷,並沒有現在許多人稱頌的那樣高偉光的。

讓我們把事情簡單地捋一捋。

話說,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

直系首領曹琨手下最能打的大將吳佩孚和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打得難解難分,同是曹琨手下大將的馮玉祥卻突然反戈一擊,在吳佩孚背後捅刀子,並打開古北口關隘,放奉軍入關。

馮玉祥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原因是曹琨為競選總統一度與吳佩孚鬧掰,原本存在感很低的馮玉祥趁機為曹琨鞍前馬後奔走,得到了曹錕的重用。

於是,吳佩孚就恨上了馮玉祥。

那麼,奉系首領張作霖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暗中收買了馮玉祥。

所以,馮玉祥就鋌而走險,向吳佩孚拍板磚,並趕在奉軍之前殺回了北京城,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級曹錕,準備據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吳佩孚後方有失,很快崩潰。

獲勝後的張作霖本來是想和馮玉祥坐地分贓的,但得知馮玉祥搶在自己前面霸佔地盤,就長驅直入,要與馮玉祥幹個你死我活。

不過,馮玉祥已經知錯了,他佔領了北京後,覺察到北京的實力派都擁護張作霖,沒有自己的市場,就興味索然。

為了挽回自己的個人形象,他就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驅逐溥儀出紫禁城。

另外,他這麼做,還有一個見不得陽光的目的,即進宮收刮財寶,補充自己的軍費。

馮玉祥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有一種說法,說當年袁世凱與清廷簽訂有《清室優待條件》,即清帝宣佈退位,清王室可以暫居皇宮,並且可每年可領四百萬優待金。馮玉祥這麼做,是破壞了契約精神。

但是,最先破壞契約精神的反倒是清室。因為在1917年,在張勳辮子軍的搗鼓下,清王朝搞了一次復辭活動。

另外,《清室優待條件》裡也講得非常清楚,清帝退位可以暫居皇宮——“暫居”,是暫時居住的意思,而不是無限期地住下去。

所以,馮玉祥以國民軍的名義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並沒有什麼不對。

事實上,由於溥儀一直在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也使得滿清遺老遺少總是念念不忘地做著復辟大清的清秋大夢。

馮玉祥這一驅逐,雖說是私心作崇,卻也上應天意,下應民心之舉,利國利民。


覃仕勇說史


題主問了一個已經有答案的問題。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這件事,暫且不論真實原因是為何,就這件事情而言,無論是當時,還是經過歷史證明是對的。

雖然根據當初退位條約,民國政府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


蝸居在故宮的溥儀,雖然失去了對外面的統治,但在紫禁城的紅牆內依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皇帝生活,被稱為“遜清小朝廷”。其御茶膳房仍保留,在用膳的奢侈,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當時被孫中山稱為最徹底的革命。雖然段祺瑞、張作霖等人譴責馮玉祥此舉野蠻,違背了優待清室的條約;但是後來他們無論那個主政北京,都沒有將紫禁城還給溥儀;在他們心目中樂的讓馮玉祥作個惡人。


假如馮玉祥不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那麼後來還會出來一個王玉祥、張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否則就不會有今天我們可以自由出入昔日帝王皇宮進行參觀了。

另外有人說,正是由於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才導致溥儀投靠日本人,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這裡要說此觀點太絕對了,即使溥儀在紫禁城中過著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小日本要侵佔東北依舊能夠建立傀儡政權,而且保不準溥儀為了恢復他的帝王夢,逃出紫禁城前往東北,畢竟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安定郡小書生


提到馮玉祥將軍,很多人直到現在都是對他的歷史評價抱有爭議的,甚至好多科班出身的人都覺得馮玉祥將溥儀趕出故宮結果釀成了溥儀倒向日本人的苦果,對國家有害而無利。好好的民主愛國將軍,就被扣上了國家罪人的大帽子,還美其名曰結果論,這就有點譁眾取寵了。

縱觀歷朝歷代改頭換面,莫不是以鮮血作為革命的註腳與獨白,革命是要死人的,試想慈溪下令將革命先驅譚嗣同大好的頭顱砍下來的時候,會想到有一天清朝的皇家子孫會被革命黨人從紫禁城趕走而手下留情麼。

是不是很可笑,當無數革命先烈在他們火熱的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現代人總喜歡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誇誇其談,這個先輩做的不對,那個先輩做的偏激了。

你要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裡都沒有容易二字,更何況關乎一個民族革故鼎新的決定,怎麼能簡單的一概而論呢。

但就一個正常歷史觀的角度,我是力挺馮玉祥將軍的。

馮玉祥將軍1924年之所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是有充分理由的。

  • 其一,溥儀打小做皇帝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結果隨著年長,望著大清朝歷代先祖曾經創造的輝煌,便覺得自己的皇家血脈再次噴張了,自己有義務去光復清朝,並身體力行的和經常來紫禁城尋求光復清朝的遺老遺少密切交往,可以說其行為一直都不老實。長此以往下去,張勳復辟這類鬧劇,肯定會再次出現在紫禁城裡。因此,馮玉祥將軍將溥儀驅趕出紫禁城,最大的考量就是斷了清朝這些遺老遺少復辟帝制的念想,沒有了經營幾百年根基的大本營,看你還怎麼瞎鬧騰。

  • 其二,紫禁城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既然你大清朝都亡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都被推翻了,那麼就別玩這種形而上的把戲,紫禁城裡的一切都不再屬於你溥儀和清朝皇室的私產,應該建立博物院給中國人民參觀,這種前衛而充滿智慧的思想,不是我說的,是馮玉祥將軍對趕走溥儀的一個歷史解釋。就這種先進民主的共和思想,被你們惡趣味解讀為對清朝皇室不夠意思,斷了人家的財路,最終才導致溥儀倒向日本人,那麼試問各位,你們知道溥儀還有多少箱價值連城的文物古玩珠寶都是從故宮偷運到他叔叔王爺家的麼,如果溥儀不是想做皇帝,他完全可以吃老底過著幾輩子狂吃海喝的奢靡生活。何必又投靠日本人呢,不正是想借著日本天皇的軍事實力,妄想恢復大清朝的江山麼。

所以,都清醒點吧,馮玉祥將軍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此舉是真正將清朝政治的辮子減掉了,是明智進步之舉,從此以後,皇帝與封建帝制到處流浪,最後成為一滴泛不起浪花的水珠,匯入人民當家做主的汪洋大海里。


醉伊笑紅塵


馮玉祥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兩個雅號“倒戈將軍“、“盜寶將軍“。馮氏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入駐陝西,民間有很多傳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陝西軍閥郭堅秀才出身,曾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楹聯在陝流傳,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馮氏入駐陝西后邀郭堅面談收編事宜,郭堅欣然前往。馮氏站廳前迎候,當郭堅一行入內面見之際,馮氏突然變臉,大喝一聲“拿下“!郭堅侍衛欲拔槍卻被早已埋伏殺郭之兵士亂槍擊斃在當埸。

言歸正題。馮玉祥將未代清帝驅逐出宮是對是錯?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涇渭難得分明。筆者不願陷入一時一事之爭,只在宏觀上談點一斑之見。本人在8月30日應答“大清亡國一百多年了,還有懷念大清的人嗎“一文中表明瞭“最厭惡的是大清 “的態度。但一碼歸一碼,馮氏此舉卻令人不齒。

辛亥革命後,清庭順應歷史潮流,以遜位方式和平解決內戰之憂,化干戈為玉帛,避免生靈塗炭,在國際上成為歷史亮點,難能可貴。至於遜清皇室有違約之嫌,但民國政府不能及的應約供養卻也違約在先,談不上原則上的誰對誰錯。而馮氏貪圖以故宮之寶填充其軍費以私利驅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約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離失所轉投外邦。馮氏錯在那裡?孔子云,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錯在破壞、打碎了契約精神。聯糸馮氏人品倒也見怪不怪,這個反覆無常的三姓家奴被燒死在黑海,屍骨無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雙樵\n


首先,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是正確的,我們分三點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歷史背景,為什麼要把他趕出宮,趕出宮的目的是什麼?

馮玉祥1882年生,1948年去世,享年66歲,安徽人,影響著他一生的最重要的兩次次事件就是替“孫中山趕出溥儀”,“舉兵反蔣”,在後人對他的評價當中,此件事情對於他的歷史榮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馮玉祥

先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他把溥儀趕出宮的時間是1924年10月23日,到後來再沒有回去過,1924年,當時溥儀已經已經宣告退位已經長達12年之久,並且當時我們新成立的中華民國,還要花一大部分開銷養活這些祖宗們,大家看看這個時間,1912年2月9日遞交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同意,2月13日孫中山提交辭呈,2月15日袁世凱宣佈就任第二人民國大總統,這說明一個問題,這其實就是袁世凱的意思,和溥儀簽訂的《清室有待條約》,有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我養著你,你只是個傀儡,讓你幹嘛你幹嘛,但是在1924年,袁世凱已經死了8年,而且那時候直系大總統曹錕,也是光桿司令,屬於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主,在那個時候,您說,一個還要花錢供奉著,一個還是大家都不認的主,讓他還呆在那幹嘛?這就是當時著名的“北京政變”。

溥儀趕出宮的車隊

為什麼要把他趕出宮?因為在北洋軍閥中,馮玉祥是唯一一個非常認同孫中山先生的觀念的,並願意為孫中山鞍前馬後,當時的中國,都是以孫中山為主國民黨政府,馮玉祥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給孫中山送一個大禮!我覺得,這也是孫中山的意思,因為大家都知道,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針,但是作為國民政府領導人,鑑於之前簽訂的有一紙契約,沒辦法直接下令,但是馮玉祥猜透了孫老先生的意思,就同張作霖一起推翻了曹錕軍閥,趕出了溥儀,也就是說,這其實也是孫老先生的意思。

溥儀被趕出宮的行李

趕出宮的目的:很明顯,在孫忠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方針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廢除帝王制,廢除不平等條約,如果不這樣,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制和清政府的帝王制的保留是相悖的,廢除這個條約之後,溥儀才真正的成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誰,也不存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你都不是天子了,誰還挾你幹嘛,對不?民國政府提出的維護國家統一、民主的號召力才能更加強大!

孫中山在天津張園與歡迎人士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等人的合影

因此,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是正確的選擇,也是實現國家統一、民主共和必須做出的一件事!

對此,您再怎麼看呢?


波仔談歷史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當然是對的。

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早就對吳佩孚有所不滿的馮玉祥在段祺瑞、張作霖的收買下,在前線突然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直系因此大敗。雖然此後不久段祺瑞和張作霖就控制了北洋政權,不過馮玉祥還是在控制北京期間做了一件事,將溥儀從故宮中驅逐出去。

驅逐溥儀一事在當時還是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贊成的人很多,批評的人也不少。贊成的人認為民國都已經建立十幾年了,紫禁城裡還住著一個皇帝,公然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這未免太有諷刺意味。所以孫中山等人都發來賀電,對馮玉祥此舉大加讚賞,認為他完成了當年革命沒有完成的事。

而反對者則說溥儀居於故宮依據的是辛亥革命以後南京臨時政府和清廷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根據《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在有新的地方居住以前,溥儀有權居住在紫禁城。因此有些人批評馮玉祥此舉破壞了《清室優待條件》,有悖契約精神。

然而《清室優待條件》並非只有優待,也有先決條件,就是清室必須贊成共和,遵守民國法律。而在張勳復辟時,清廷參與其中,事實上已經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因此馮玉祥此舉從法律角度來說,並沒有問題。

現在還有一些人認為,馮玉祥驅逐溥儀,造成了溥儀後來倒向日本人,有助於日本侵略東北,這也是無稽之談。

日本對東北的野心由來已久,日俄戰爭就是為了和沙俄爭奪中國東北而發動的,此後更是利用一切機會擴大在東北的勢力範圍,所以日本對東北的侵略並非始於驅逐溥儀。有沒有溥儀也不會影響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如果需要,他們大可以另外找個傀儡。

而溥儀復辟之心也不是始於被驅逐出故宮,溥儀所寫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就提到張勳復辟時他對此就極為贊同。溥儀倒向日本人也是因為孫殿英盜陵以後,國民政府不管不問,讓溥儀大為不滿,此後和日本人越走越近。

所以就驅逐溥儀一事來說,馮玉祥所做並無不妥,反而有利於清除封建殘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