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網傳華納兄弟將重映《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雲美人


內心只有狂喜

撈錢就撈錢,這錢我也願意被撈

3D!4k!

身臨其境

還有一堆霍爾沃茨的同學

(狗頭保命)

我,獾院!只能先衝為敬了!

各位同學記得戴口罩,我們電影院見!

 這部由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系列幻想小說《哈利·波特》自從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1997年6月26日問世以來,很快風靡全球。每逢新一部“哈利·波特”圖書推出,都會掀起一股“哈迷”熱。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已被翻譯成65種文字。

1.“愛”的主題與學校的背景

 在北京史家小學,在5年級任教的陳高老師發現,近來同學們都在看《哈利·波特》,幾乎是人手一本。當被問到為什麼愛看這本書?一位女同學說:“我被哈利·波特中的種種‘愛’所打動。在哈利·波特中,愛體現得最多。很多人為了保護哈利,與伏地魔戰鬥而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比如:哈利的父親和母親,他的校長和教授,他的朋友和長輩……我每次都為他們的犧牲而流淚。”

  “愛可以戰勝一切”。這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主題。該系列圖書中文版的責任編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葉顯林認為,這是小說能贏得孩子們青睞的關鍵。他說:“對於愛,作者首先著重渲染的是母愛,並且渲染得震撼人心,催人淚下。也正是因為這份母愛的力量,哈利·波特才得以‘大難不死’,在以後的成長中屢屢絕處逢生。其次,作者用濃墨重彩著力鋪陳的是友愛。小說中,哈利、羅恩和赫敏三個孩子之間生死與共的友誼,對視友誼比生命更為寶貴的青春少年來說,自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再次是愛情,主要描寫的是少年之間的懵懂戀情,寫得朦朧含蓄,回味悠長,這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點。”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羅琳苦心設置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所有的故事基本圍繞著學校的背景展開,描寫的是我們不可迴避的話題:同學友誼,與老師的衝突,還有校園內外的暴力事件,等等。葉顯林認為,“這也許是一個最讓生活在現代的孩子們既愛且恨、痛並快樂著的地方。並且處在一個故事可能最多的人生階段——中學階段,這是一切不可能都會成為可能,而一切可能又會成為不可能的人生階段。作者諳熟生活在這一方天地中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用她的筆觸動了孩子們最敏感的心絃,攪動了他們內心的喜與憂、愛和恨、憧憬和迷茫等。”

  語文教師陳高認為:“羅琳塑造的哈利·波特形象並不單單具有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性格。但孩子們能看進去,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說明這部書能打動孩子們,進而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感染。從這一角度,我還是支持他們讀這部書,畢竟開卷有益嘛。從興趣出發,可以激發和培養同學們喜歡讀書的習慣,而且這本書能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2.作者深諳文學經典成功之道

 《哈利·波特》能吸引眾多孩子,還與它的藝術魅力有關。在採訪中,許多學生對記者說,“因為《哈利·波特》講的是魔法故事所以很吸引人。”有的則說:“這套書的每本都有懸念,總是吸引你讀下一本。”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兒童文學項目主任菲力普·尼爾最近撰寫了一部哈利·波特研究書籍。菲力普認為,小說作者羅琳瞭解文學經典,繼承了悠久的英國文學傳統,尤其受到英國寄宿學校類小說的影響,羅琳的文字引人入勝,既現代又老派。他說:“你總是想了解接下去發生了什麼”、“她的人物取材於我們日常可見可以聯想到的各種真實的人,就像同桌的男孩和女孩。這就使她的傳奇故事更加吸引人。”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包含了偵探小說、幻想小說和校園小說的元素,與此相對應的,表示重重懸念、奇思妙想和對成長的期待。”葉顯林說。他認為,文學作品要贏得讀者,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內容必須能讓讀者引起共鳴,同時還必須要有一個能很好地表現內容的形式。從這兩方面來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無疑做得非常成功。他舉例說:“哈利的身世之謎,從開篇提起,此後便懸疑不斷,讓讀者欲罷不能。作者總是在看似不經意間留下伏筆,對後文作出鋪墊,使得故事情節意外迭起,懸念叢生,直到作者交出她的終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哈迷’們依然意猶未盡。”

  幽默的運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當初英國科里斯託弗·利特爾文學作品代理公司的編輯布里昂妮·埃文斯能一口氣讀完她的手稿,也正是被她作品中的幽默所深深吸引。《哈利·波特》說的是魔法故事,這本身對充滿好奇和探索的孩子來說,就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書中描寫的眾多魔法場景、魔法生物和魔法用品,還有神奇的魔法咒語,可以讓孩子們在其中馳騁想象,欣喜不已。這些描寫在現實生活都有影子,讓人既熟悉又陌生。葉顯林說:“作者為我們虛構了似真還假的魔法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一切時間符合邏輯地發展著,一切人物鮮活地生活著,然而很多事情和人物又是我們在現實世界裡渴望得到卻又無法得到的,這給讀者以希望、憧憬和寄託,給了他們想象的空間。”實際上這也是所有浪漫、幻想類小說的共同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