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類似《平凡的世界》的小說?

雷凌數碼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老師嘔心瀝血之作,作品問世以後,影響了中國幾代青年人。但凡有點文學愛好的年輕人,都曾讀過、被人推薦過,或者打算讀一讀,文學水平先不講,它包含著對苦難命運的抗爭、對文學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物質上可以貧瘠,但精神絕不可以荒蕪的追求,激勵著一代代的人。

喜歡《平凡的世界》的朋友,不妨讀讀以下幾本:

1、陳忠實《白鹿原》

陳忠實老師的《白鹿原》是陝西文學的代表作,其文學水準之高,是高於《平凡的世界》,只是在勵志方面有所欠缺。

關中平原一個小村莊,白鹿原上一個家族兩代子孫在時代的洪流中,爭鬥不已,冤冤相報,家國情仇,生死沉浮。白鹿原是中國的一個縮影,他見證了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的進程。這裡的每一個人物的每一個人生結局,都是時代的痛、命運的錯,悲慘的經歷、人生的起伏,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生百態。


2、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拼盡了全力;我們拼盡全力,只為獲得平凡。


苦難是文學永遠的命題,尤其在餘華老師的作品裡。《平凡的世界》裡每個人經歷的人生困境的不都是命運和歷史帶來的苦難嗎?有人說,如果你想看被苦難折磨的人,就看《活著》;如果想看經歷苦難以後,人還在一切都好,就看《許三觀賣血記》。

面對生活的苦難,有的人被打到後再也沒站起來,還有的人經歷苦難後,依然繼續前行。正如羅曼羅蘭說過的:“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與《活著》相比,《許三觀賣血記》更溫情些,看似還有希望,至少沒有福貴經歷過親人都離自己而去的那種絕望,更多的是悲憫和愴然;但這裡看似有希望,不代表真的有希望。中國人一生艱難奔波,卻只完成最基本的生活。生命加載的沉重,並不是走的快一點就能卸下的,反而會因奔波勞累,到頭來沒換回什麼,只是活著而已。

3、海明威《老人與海》

一個老年漁夫聖地亞哥,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但他堅信總有一天自己一定能捕到一條最大的魚。後來,一個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個超級長的大馬林魚。然而,歸途中遭到一條鯊魚的進攻,儘管老人奮力搏鬥等他回到海岸時候,大馬林魚只剩一副巨大的骨架。


作者海明威,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和美國普利策文學獎的著名作家,他用這部作品告訴我們: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當我們遭到生活的磨難應該勇敢的去面對,不要被擊敗。那什麼樣的人才是沒有被擊敗的呢?當生活磨難向我們襲來時,仍能抬起頭,以微笑面對痛苦,以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進行反擊。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壓迫,我們的身軀都能挺的筆直,這就是沒有被生活擊敗。


子非魚愛讀書


比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厚重、深刻的作品多的是!比如同是陝西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更值得一讀和品味。《今日頭條》屢屢有人不厭其煩地提到路遙的這部小說,那麼,我也再重複說說對這部小說的個人看法。

我始終對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保持沉默,原因只是因為作家寫這部小說被累死了。對一個付出生命代價留下的成果,無論他是一座建築物或是一部作品,包括完美與否,再說三道四總覺得有點不厚道……但現在網上既然有人屢次重提這部小說,並把它與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並列,那我就說上幾句。

        《平凡的世界》比《廢都》正面、勵志的多,而且寄託了部分人士,尤其70後打拼者們的理想和情結,這是事實。但若比之於《白鹿原》,差距還是很大的,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現實主義文學的寫實本質,必須是植根於社會現實生活;虛構也必須建築在生活邏輯可能有的基礎之上!

         《平凡的世界》的最大敗筆,就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打工者與省委書記女兒戀愛的描寫!面對一個官本位的現實社會,這種構思、描寫,尤其特意渲染,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非常荒唐無稽的。中國過去的社會生活中不會有這種僥倖,後來的現實裡更不存在這種可能!只是一種空想,或曰自作多情,甚至是作者一種一廂情願“聊齋”式的意淫。

        有人說路遙真實生活中就曾和一個高幹子女戀愛過,最後這個女的回到了北京一個新聞部工作……因此,這個情節還是比較真實的云云。但我仍要說,即使路遙真有過這麼一回事兒,那還不是上世紀80年一度重視知識分子重學歷的社會氛圍,加上路遙當時那點“作家”光環的暈輪效應!而且很快就時過境遷,價值觀變味兒……後來的社會,演變在金錢、權勢的衝擊之下,一切幼稚的幻想,虛幻的感情,日益招架不住且支離破碎,最後完全被排除在人們,尤其當事人的考慮的和注意範圍之外!這不但盡人皆知,而且事不可逆。路遙有過一次,也只能算是個曾經的特殊例子,是個偶爾擦燃一下,轉瞬也不得不熄滅的火花而已!沒有任何文學上的普遍性或典型意義。

        這世界,無論現在還是過去,或許有王子偶爾看上灰姑娘的一時衝動,絕對沒有公主青睞屌絲的持久依據;今日把寫書的路遙等同於小說裡看了幾本書的孫少平,更加不倫不類。其思路,恕我直言,包括路遙的豔遇,仍然是“小生落難捱打最終中了狀元……”又被招為駙馬的陳腐套路!只不過作者入迷之後,總還算保持著一份清醒,知道這種雜耍是玩不下去的,只能讓“公主”死掉……或如人言“公主”轉回“京師”,留下窮小子詠歎一下瞎胡想、空惆悵的情緒罷了!

         在中國,任何成功戀愛的最終指向都是婚姻,而婚姻,硬件前提必須是門當戶對,沒有這一點,必遭無情淘汰。這才是現實的,合理的,而合理的,才是能夠存在的。這也是個哲學上的命題。當然,這種“合理”是合乎事理,不一定合乎情理,這一點必須指明。但現實主義文學不移的規則,必須是承認和尊重並反映現實,否則就是偽現實主義。

        其實,路遙真正有價值和生命力的作品是他的《人生》,雖然僅是一箇中篇,但情節描寫是緊緊貼合於現實,看似平凡通俗的故事,卻蘊含了城鄉戶籍二元結構對人感情的撕裂,以及青年人面對這種撕裂,其輕率選擇行為造成的生活遺憾和後果,除了文學上的典型意義,也具生活中的警示意義。





經霜紅葉Cbq


推薦三本我看過的給你。


一,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故事和語言風格我都很喜歡


嚴歌苓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作家,她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過,最喜歡的是《小姨多鶴》。《小姨多鶴》講了中日戰爭時期,日本戰敗匆忙撤出中國,那些被日本當局者騙來“開墾荒地”的日本平民,則被遺留在了下來。這些人有的自殺,有的準備逃回日本。


多鶴當時是一個15歲的小姑娘,她所在的村莊,有5千多人,大家想一起踏上了逃回日本的路。但由於環境惡劣,還不時的被蘇聯士兵和中國士兵及百姓襲擊,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200多人凍暈在路上,這些人被一群村民裝進麻袋公開販賣,多鶴就是其中一個。


買多鶴的一家人是因為獨子張儉的老婆朱小環不能懷孕,想讓多鶴給他們生個孩子傳宗接代,多鶴一開始十分抗拒,但慢慢的對這一家人產生了感情,隨之和張儉生下了三個孩子,並以“孩子們的小姨”這個身份和張儉、朱小環生活在一起,自此他們之間經歷了長達四十年的情感糾葛。


之所以推薦這部作品,是因為它和《平凡的世界》一樣,都是講述在社會變革時期,一部分年輕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既有時代帶來的悲哀讓人心酸,也有一些動人的、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動。其次,嚴歌苓在小說語言上,真的特別棒,所以強烈推薦你看。



二,陳忠實的《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故事發生在同一個地方


從故事背景上來說,《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一樣,都是講很早之前陝北農村的生活,看過《平凡的世界》,你應該對《白鹿原》這個故事感覺到很親切,有代入感。就像連續劇的續集一樣,又是另外一代人的生活。


從題材上來說,都講了一些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如何和命運抗爭的故事。你會看到他們的拼搏和不服,以及命不由人的那種惋惜。



三,《穆斯林的葬禮》,同樣是一個時代造就悲劇的故事


和《小姨多鶴》有點像,都講了在特殊時代背景下,人們之間的一些荒唐事,以及畸形的情感糾葛。


如果你喜歡《小姨多鶴》,那你應該也會喜歡這本。


除了這三本,當然也有另外一些同一類型且非常不錯的作品,比如《人生》、《活著》、《兄弟》,還有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這些作品都夠你看一陣子了,20年之前都不會書荒的,加油看吧。



慢文案


路遙先生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還有餘華老師的《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等。他們基本上都是反映人們在困難的生活中奮力掙扎,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人們,在面對同一個時代所採取的不同方式,來同命運抗爭這樣的一些故事。還有就是陳忠實老師的《白鹿原》。以我個人理解,欣賞拙見上來講,《白鹿原》應該是陝西文學的代表作。在文學水準力度上要高於《平凡的世界》。他在勵志方面梢些遜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應該是中國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同時小說也見證了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的那樣的一個進程。小說中每個人物的人生結局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痛,悲慘的經歷,悲慘的人生經歷,人生的起伏,命運的陰差陽錯等等,在小說中刻畫的入木三分。《白鹿原》應該是陳忠實老師的代表作品。

餘華老師的《活著》,曾獲得意大利呃,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亞洲週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於2004年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之後呢,又被拍成了同名電影。之後又被拍成同名電影,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於華老師的文學主題,歸納起來:苦難,是文學永遠的命題。我們拼盡全力,只為獲得平凡,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那這些小說總體傳遞給我們讀者的一些訊息和警醒:當生活的磨難向我們襲來的時候。我們不要膽怯,我們要高高昂起頭,用微笑面對痛苦與打擊。用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精神與之抗衡,無論有什麼樣的壓力,我們都要執著的前行。永遠不要被困難與壓力打倒擊垮。謝謝


聚墨緣


我推薦的是餘華的《兄弟》,這是餘華的第四部長篇,也是餘華篇幅最長的小說。我覺得這部小說很深刻寫實,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現狀,也映射了人心。

第一次閱讀,我是在2005年購買小說後,快速地過了一遍,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小說分上下兩部,主要寫了兩個價值觀不同、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的故事。

這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反思小說,時間上跨越了四十年,描寫了“文革”以及以後幾十年里人和人之間關係的顛倒。

主角之一的李光頭還未出生時,他父親就因為在廁所偷看女人屁股而掉進糞坑淹死。從此,老實善良的母親在自覺蒙羞的時光中度日,直到後來與喪偶的宋凡平結合。主角是宋鋼和李光頭兩兄弟。但是,餘華也用了很多筆墨來寫宋鋼的父親宋凡平,宋凡平是英雄的形象,他直接影響了兒子宋鋼的人格。宋凡平是個好人,長得帥性格又好,還用自己的愛與勇敢在那個閉塞保守的年代給了李蘭這個寡婦以及兩個孩子充分的溫情。後來因為文革,宋凡平被打死。兩個孩子又分開了,直到李蘭去世後,兩個孩子又再次相遇。

由於我有“文革情節”,所以我對上部中描述宋平凡和李蘭的愛情的細節記憶很深,並且還是感慨了一把,宋平凡為了信守給妻子的承諾,要去接李蘭回來,直到被人活活打死,手裡還握著票。

等李光頭和宋鋼長大了,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賴李光頭有權有勢,老實的宋鋼結局悲慘。改革開放後,社會和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和人看待“成功”的標準發生了顛覆,這時候宋鋼開始倒黴了,而李光頭卻飛黃騰達。最後老實本分的宋鋼被迫自殺,沒有底線的李光頭獲得成功,成了大老闆,成了鎮上的名人,也成功地睡了自己兄弟的老婆,真的是時代弄人啊。

當我在2018年第二次認真地閱讀《兄弟》後,特別是聽了《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朱偉的解讀,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加上自己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後,閱讀體驗的內容和情感就更豐富了,更能過理解餘華他想表達和傳遞的東西。再加上堅持在心理道路的學習,更能洞察和覺知人性。閱讀作品,就是在閱讀作者的思想。

文章沒有離開人、金錢、愛情和性的話題,主要來說就是人性和慾望。慾望的魔鬼釋放出來以後,本能就會被放大。本能放大以後,善惡就會被顛倒。餘華要我們思考的是悲劇背後的邏輯。人性中間善總是脆弱的,在權力和金錢面前,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人的本能慾望和人性中間的黑暗面被激發。

我覺得好的作家都是這樣,《兄弟》上下部的對比明顯,我們看到了人性善與惡的較量、力量強與弱的較量和親情、愛情與金錢的較量,餘華用筆和文字把這個時代和社會的背景劃開,展現出這個時代的血與肉,把人性醜陋一面暴露出來,讓我們看到身處其中的芸芸眾人,不同心態不同價值觀不同的活法。

當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光頭和宋剛的處境發生了轉換,他們在小鎮旁人眼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社會里面,李光頭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暴發戶、致富帶頭人、有能力的人,而上一部裡面還是少女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的宋剛,卻淪為了可憐的、沒有出息的男人,不得不當搬運工扭傷了腰,為裝水泥而弄壞了肺,最後荒唐地去推銷人工處女膜、豐乳霜,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上下兩部強烈的反差,兩個兄弟的命運是一條明線,小鎮微型社會的前後變遷是一條暗線;而小鎮又是一個縮影,在這四十年曆史進程中,在文革、改革開放等重要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的一個真實寫照。小鎮也濃縮了多種類型的價值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活法,也影射了經濟時代個人社會價值的改變。

李光頭、宋鋼和林紅這三人之間紛繁複雜的感情線索,是愛情、金錢、慾望與人性搏鬥的過程。金強放大了慾望,而慾望造就了權力意志,性愛的歡愉讓人膨脹,人性中間的惡就會傷害人性中間的善,因為善的力量太弱了。

我覺得餘華這個小說的上部和下部,是在揭露時代給人帶來的創傷。下部的傷痛,從社會批判的角度來講,它可能更深刻。下部其實要寫的是慾望的魔鬼釋放出來以後,本能就會被放大。上部作品中,從李光頭父親偷窺女廁所開始,應該就是在影射中國人長期被壓抑的性本能。因為被壓抑久了,當性被金錢合理化、開放化以後,它的破壞慾特別強。它不僅傷害到了兄弟,它還傷害到了夫妻,它傷害到了原本純樸的小鎮基本家庭關係結構,同時殘暴撕下其偽善的外衣。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性是人類生命的驅動力。小說末尾,李光頭陽痿了,我個人覺得,他的陽痿是因為對他的救贖,是人性善對金錢惡的勝利。因為他心中懷有愧疚,失去了最真摯的兄弟,失去了兄弟間親密的情。金錢對於他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連他最引以為自豪的“性能力”也一起失去,他在用這種方式捨棄本能慾望的方式,緬懷追尋金錢過程中被他拋棄的人性善的一面。

而諷刺的是,林紅卻操起了皮肉生意,公然在鎮上做老鴇開發廊,這也是她的救贖麼?在女性的立場上表達,把性的慾望合理化,這也是尊重人性的本能麼?還是用她的墮落來紀念她心底保留的對宋剛的愛情。

儘管存在很多爭議,但我個人也傾向於,這是餘華寫得最好的小說,向你推薦,值得更深的思考。


個人簡介:

阿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註冊安全工程師,一個混跡於原油圈和心理界的寶媽。服務內容:婚戀、親子、人際、療愈、職場減壓諮詢。

提倡與真實的自己相處,在書寫中重新認識自己


簡一心理學


類似《平凡的世界》的小說:

 

首先,《平凡的世界》屬於哪類小說呢?

 

《平凡的世界》屬於一部現實題材的小說,同時,它用小說的形式描寫了一部家族史。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家族史詩。

 

1、我首先推薦大家讀《百年孤獨》。為什麼呢?因為《百年孤獨》也是一部家族史的小說。他雖然看起來不是現實主義,有點魔幻主義色彩,但是仔細讀下來,你會發現,這樣的家庭也在你的身邊存在過。所以說,《百年孤獨》有一種年代感。並且這本書很耐看,很有趣。很多朋友會說,這本書裡主人公的名字雷同的太多,可能好幾代人都叫一個名字,比較混亂。其實,就像我們上學時做的英語閱讀一樣,其實,根據上下文,就不會把人名搞錯,也不用特意的去記憶。切記,要堅持看完前50頁,看完了,後面就一馬平川,非常精彩。

2、我還推薦《白鹿原》。這本書上面的朋友也推薦了,不多贅述。

3、《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家庭60年代的興衰史,跟《平凡的世界》一樣,也是講家族史的,並且也講述了,在大歷史背景下,家族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值得一看。


讀書八卦


這個問題有點考驗文學理論和流派方面的常識。

首先,《平凡的世界》創作於改革開放不久的20世紀80年代,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極力宣揚奮鬥和勞動的價值。

其次,同時代的作家也是這樣嗎?

賈平凹的《廢都》是類似的,也是現實主義寫法,但主人公和主題卻是知識分子的享樂與苦悶……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則深受加西亞·馬爾克斯及其《百年孤獨》等作品的影響,即在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感染下,以誇張、魔幻的手法進行創作,比如《檀香刑》……

再次,我們必須明白,路遙先生和他《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雖然在讀者中廣受讚譽,《平凡的世界》更是被稱作“矛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但是在評價屆,即官方知識分子領域並不受那麼待見……否則,當今最高領導人都曾談及他和路遙的交往,為何至今都不能設立一個路遙文學獎呢?

是路遙不配嗎?

不是。

最後,路遙先生其實深受老師柳青先生的影響,《平凡的世界》也與《創業史》一脈相承,不僅僅是農村、農民的故事,而且更是勞苦大眾的創業史、奮鬥史……

看完了《創業史》後,你會發現該書比《平凡的世界》更加深刻和有內涵!可惜,全書尚未完成,柳青先生就因病逝世。柳青先生和曹雪芹也激勵著路遙先生玩命地完成了百萬字鉅著《平凡的世界》……

向路遙先生致敬!

向柳青先生致敬!

向曹雪芹和所有的偉大作家致敬!





三看達人


《平凡的世界》講述陝西普通一群農民的故事,如果依個人淺見,值得一讀的還有:(1)麥家的新作《人生海海》,講述“我”家和上校等人的故事。

(2)阿來的《塵埃落定》講述“我”一個傻土司少爺的故事。

(3)阿來的新作《雲中記》講述的是一個祭師重返地震後的雲中村故事。

(4)畢飛宇的《推拿》,講述一群盲人推拿師的故事。

(5)賈平凹的新作《山本》,講的是陸菊人和井宗秀等人的故事。

(6)餘華的《活著》,一個沒落少爺的經歷。

(7)喬葉的《最慢的是活著》,“我”和奶奶的糾葛和故事。

(8)《人生》,路遙的成名作。

(9)《無字》三部曲,張潔著,講的是吳為和胡秉宸的故事。

(10)王安憶的《長恨歌》,講述王琦瑤的故事。

(11)劉心武的《鐘鼓樓》,“鐘鼓樓下,一家人要辦喜事……”

(12)陳忠實的《白鹿原》,白嘉軒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

(13)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圍城裡的人想出來……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口味,所以沒有必要一定去讀別人推薦的書目。有自己獨特的閱讀口味,然後去選擇,才可能讀得津津有味,而不致於書沒看兩行,人都困得兩眼模糊了文字!



102705716761五福


我推薦你看阿耐的長篇小說《大江東去》,這部長篇小說也被改編為電視劇《大江大河》,是由王凱,楊爍主演。

《大江東去》是由作家阿耐所著,通篇有150多萬字,從1978年開始止於1998年,全書展現了20年間國家經濟政策的改革變化和人物命運的變遷。我曾經讀過幾遍,對書中的人物有著很深刻的印象。雷東寶是一個剛想敢幹非常直率,屬於魯智深式的人物;楊巡是一個很活泛一張嘴能把死人說活的人物,小小年紀便出來走街串巷買饅頭,幫助母親養家供弟弟妹妹讀書,經過艱難的奮鬥最後成功的成為一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宋運輝從小受家庭成分的影響到處受欺負,但天資聰穎,刻苦讀書,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善權謀非常狠辣的國企官員;梁思申從一個童真的小女孩到去美國讀書,進化成一個善良的理想主義者;還有梁思申的外公一個看透世事精明老辣的老狐狸。雷東寶是集體所有制的代表人物:楊巡則是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宋運輝是國企的代表人物:而梁思申代表了外資企業。

我寫的一篇文章有這書的全書概括,感興趣可以去閱讀一下:《大江大河》——宋運輝從懵懂的少年變成狠辣善權謀的官僚。





崔達可—朝聞道


前幾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平凡的世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熱度。之所以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主要的是作者最大限度的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狀態和生活環境。經歷過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基本上都已步入中年和老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又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對過去產生深深地回憶,因為這就是他們的青春。

此書還是值得大家去閱讀的。和《平凡的世界》同類型的書籍,我覺得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也不錯,陳忠實的《白鹿原》,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又譯《亂世佳人》,雖然是一部外國小說,但也真的值得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