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在家的生活習慣很差,該怎麼辦?

Heqingqing


孩子的生活習慣的表現有很多種,由於問題指的也不明確,我也只能以定規矩的來回答。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光起到約束作用還能改善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1.孩子的付出,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家庭大掃除時也需要孩子出一份力。

2.讓孩子懂得感恩,家庭成員對於家的貢獻都是一種愛的付出,要讓孩子體會到這到這份愛。

3.關愛他人,在懂得感恩基礎上逐漸引導孩子去關愛給予他愛的人,家長需要適當示弱,把一些主動權交給孩子。

4.家庭責任的重要,前面我們說了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家的一份子,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家庭責任,爸爸媽媽的家庭責任是什麼要告知孩子,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的家庭責任是什麼。(如果題主告訴孩子家庭責任是學習,那他就是隻重視學習而忽略其他。)

家長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做好離開家的準備。有規矩的生活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現實社會。


與玩親子


既問成長,更問親情

今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也許是年齡相仿,大家面臨的問題也大體相仿,工作和生活談的差不多了,話題自然也就轉到了親子關係。

在我各種吐槽後,朋友只淡淡地說了一句“既問成長、更問親情”。在車上我們也進行了一些辯論,我還認為北京和銀川有很大的不同,還說他西部不知北京的累。

朋友把我送回酒店,和代駕回家去了,喝了酒的我也倒頭就睡。半夜裡被渴醒後,我一邊在回憶酒桌上發生的一切,一邊打開手機和電腦看有沒有遺漏什麼重要的事,特別是妻子有沒有查崗之類的事。沒想到一條提問“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在家的生活習慣很差,該怎麼辦?”讓我想起了和朋友的談話,心中也有一些半清醒後的感悟。

遙想我等當年,物質生活條件還很困難,放學後的第一件事是去放羊,身體瘦弱的自己常常會因為放牧場地的選擇而被幾頭公羊拖著到處亂跑,心裡痛恨死了它們,但當年關它們被售賣或宰殺時,自己卻和它們抱在一起哭的稀里嘩啦,心裡的各種不快都蕩然無存。我和羊之間有的是什麼?難道自己不知道會有這一天嗎?真的難捨難分嗎?其實這之間只有一種東西存在,那就是感情。

如果我對任何一位父母說,他(她)的親子關係還不如人與羊的關係時,肯定會被所有的父母痛打一頓。但事實又是如何呢,每個人自己心中都有一杆稱。

歷史的車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向前發展的,我們的父輩經常會說一句“我們在你們這個年齡……”,若干年後,我們也許會同樣面對自己的孩子發出這樣的感慨,特別是5G即將來臨的今天,社會的發展是我們每個人都完全無法想像的。我們為什麼要要求孩子像我們當年那樣成長呢。與其每天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多用心去關心一下孩子的生活習慣,多關注一下自己和孩子、孩子與長輩之間的關係,當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各種習慣和關係,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去怨天尤人,也不要去一味地責怪孩子或自己的長輩,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您生活每一天,哪怕是每一秒。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優點和每一個缺點都是家庭、社會和學校,特別是父母造成的。於是乎,我又想起了朋友的那句話:“既問成長、更問親情”。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既要用自己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心智來影響和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穩步提升成績,也要注重親情的培育,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愉快成長。

我不是育兒專家,也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無法解決的育兒問題,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給孩子發脾氣,與妻子就孩子的某些方面發生矛盾,但今天我的確非常贊同朋友的話,明天我會當面向他致謝,會向他的孩子表示祝賀,祝福他有一個比我兒子更好的家長。


聽書讀書共分享


孩子們還小,生活經歷很少。沒有生活的經驗。對生活習慣沒有那種養成的意識。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與孩子溝通,除了學習,我們平常生活中也要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首先我們作為家長要懂得一個道理:就是習慣的養成,剛開始是被逼的,被逼過無數次之後就成了習慣。但是有時候家長讓孩子這樣做了,可是下次又忘記了。比如寫完作業,讓孩子把書桌收拾整齊,可能下一次沒叮囑的話又忘記了。在孩子看來,家人讓他收拾桌子也是被逼的。所以我們作為家長的要在不停地叮囑,重複幾次之後孩子就記得了,也就養成了收拾桌子的習慣。就像上課一樣,老師講完了一節內容總結方法,要幾個學生重複說幾遍,才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裡一樣。所以要讓孩子養成生活的好習慣,還是要我們家長監督提醒的。


村六六


比起學習成績,其實我更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培養。


但現實情況很多父母有不同看法,總覺得學習成績好就能遮掩一切。所以常常會看到“高分低能兒”、“啃老族”、“巨嬰”等令人咂舌的新聞,其中印象最深刻新聞的要數“海歸花220萬留學歸來卻要奶奶餵飯。”


學習成績可以靠自身的聰明還用金錢來助力獲得;但是生活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父母家人從小的教導和潛移默化影響。


所以,要想孩子獨立,而不是溫室中的花朵,還是離不開家庭的管教。


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3點出發:

1.父母端正對孩子的培養態度,著眼根本:生活習慣就好比大廈的基石,只有基礎牢固,成績才能錦上添花,否則成績再好,也無法支撐起未來。

2.父母檢視日常自身的生活習慣,評估是否對孩子過於縱容:可能父母生活習慣很好,只是沒有對孩子要求,這種情況就要及時調整。

3.讓孩子自己動手、適時鼓勵:讓孩子自己動手,從小事做起,及時給予鼓勵。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想孩子成長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要父母從自身做起。


梅見雪


在孩子的教育培養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規範以及修養品質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是影響一生的性格與氣質

我們常掛在嘴上說:孩子的脾氣像他爸爸或者媽媽!其實這不只是基因的遺傳,更多的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行為規範和愛好習慣及氣質等直接影響孩子的修養品質!

好的生活習慣、耐性、毅力和興趣愛好,是未來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而家長的“好習慣、毅力和愛好”將直接影響和薰陶孩子。從不看書的家長是沒有資格說教孩子為什麼不看書的,整天打麻將的家長也同樣沒有資格說教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寫作業!

所以,教育孩子,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如果想讓孩子的生活習慣變好,我覺得家長應該做好帶頭作用!


遠大小狀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0c00001be0212418f3\

北漂薇姐的生活日記


大家好,我是周教練。

我既是一名教練,也是一名老師。在接觸過無數個家長之後,發現了很多家長有著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學習成績中等,但是就是行為習慣不好!所以才想著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

在究其原因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說: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因為有老師管教,所以行為習慣都有所糾正,但是一回到家裡就原形畢露。有些家長把責任歸為兩類:一種是學校班級學生太多,尤其是公立學校,6/70個孩子在一起老師根本就目不暇接,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時間管孩子,一種是由於自己文化低不知道怎麼去管教孩子!

在這裡,周教練想糾正一下這些家長的觀點(不代表所有家長)。同時也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給家長,僅供參考。

孩子在小學階段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叛逆期,就如同一顆小樹苗,這個時候學習基礎打好就行,其他的時候全部是在“修剪枝葉”,把孩子“扶正”。大家都知道小樹苗的生長環境很重要:陽光、空氣、水、營養等。樹苗會根據這些條件進行選擇,孩子也是一樣,只是孩子會有意識去選擇、去模仿。所以,很多家長錯認為把孩子交到學校就能夠完全糾正孩子錯誤的習慣,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如果在幼苗的時候不扶正,等到樹長大了,您覺得還有能力去改變嗎?

是的,學校老師是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但是光靠學校並不能達到完全的效果,孩子的行為習慣很多是從家長身上學來的,孩子天生就會模仿,尤其是父母;而且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在家裡家長的行為就成了孩子的“榜樣”;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外界的環境。因此,父母在教訓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的時候不妨想想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當然,有些父母實在是沒辦法,採用了常規的“打罵教育”,這樣有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到了青春期,那可能引發極端的效果!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當然有,那有可能是假象!

所以,各位父母清醒一點,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沒有文化不要緊,重要的是您的行為習慣是否正確,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這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

以上謹代表個人見解,歡迎各位指點!謝謝鑑賞!


love游泳的魚


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在家的生活習慣很差怎麼辦?

在學校好好學習成績不錯,說明他並不是一個懶惰的人,而且做事足夠專注,這些都能夠通過成績反映出來。

然而到了家裡,卻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孩子可能是價值觀出了一些問題。

他覺得自己只要拿一個好的成績,在家裡就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父母管不著我。

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自己的孩子那麼優秀,也不忍心再叫他做事,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會再做家務了。


所以,家長必須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你要讓孩子知道,成績好代表了內在修養,而生活習慣好,那便是外在修養,內外兼修才能使一個人富有吸引力。

個人經歷

我一個高中同學,他在班裡的成績很好,但是他的生活習慣極差,一個月不洗澡,也不洗頭 ,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拿一個垃圾袋,套在手上,站在垃圾桶旁邊,使勁的撓。那頭皮屑掉落,就像下雪一樣,他好像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們也不好多說。

對於這樣的人,他雖然成績很好,但是日常生活中,沒幾個人願意跟他接觸,因為你還沒走近他,就已經聞到了一股怪味。

我們不喜歡吃過大蒜的人,同樣的,那些生活習慣很差,不打理自己、打理房間的人,一樣讓人難以忍受。

美國人的家庭教育觀

如今的孩子過於嬌慣,父母總想總攬全部事務,以至於孩子很小就養成了邋遢的習慣。

像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孩子在3、4歲的時候,父母就強烈要求他們,必須自己打掃玩具、整理房間。



這並不是說明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更快的獨立。中國式家庭教育觀,使得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成為一個腦子好使,行動力很差的懶人。

結語:

在人與人互不相識的時候,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個人的外表,以及他的生活習慣,連這種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憑什麼要求別人關注你的內在呢?


你的孩子有沒有從小,就讓他自己打掃內務呢?


菜鳥微成長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又三個孩子,大的四年級,老二三年級,小的三年級。給他們養成一個好習慣太難了😂就養成起床整理床鋪這一個習慣,我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前期每天都要告訴她們起床把床鋪整理好了,到了中期偶爾提醒幾次,一個學期下來習慣終於養成了😂😂平時在家我也會讓他們和我一起來幹家務,雖然幹不好,可要讓她們有這種幹家務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家裡的家務活不止是媽媽一個人的,他們也是家裡的一份子也要參與進來,我們家一日三餐的洗碗工作我都做了排班表,一個人負責刷碗,其它兩個人一個人收拾桌子,一個人掃地搬凳子。時間久了吃過飯後都很自覺的去幹自己的活了。

孩子還是要從小鍛鍊做些家務,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幫忙,可總有一天還是要離開我們獨自生活的,好習慣的養成對她以後無論上大學還是工作,都是有益無害的。所以不要心疼孩子,也不要責怪孩子乾的不好,時間久了一切都會養成的。

最後附上一張我們家的值日生表☺☺


師師生活錄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學習好的目的是什麼?

在大多數人眼裡,讓孩子好好學習,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好的生活。所以說,好的生活是根本,學習只是途徑。好的生活,最直接的關聯是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平時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把孩子養成了“巨嬰”,根本的東西沒把握住,學習再好,未來也難有令人滿意的生活。

因此,任何時候,相比於學習,我們更應重視的是孩子的品格教育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孩子是否能學習好,關鍵因素在孩子。而良好品格和習慣的養成,很多時候來自於父母!

前些天看過一了篇醫生寫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到醫院看病時,一直滿嘴髒話罵人,還腳踢手扇醫生。

這個醫生忍無可忍,衝其大吼:你再敢罵人打人,看我不用大耳刮子抽你!

當時孩子的父母就不願意了,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和他計較什麼?

憤怒的醫生轉身衝家長吼道:閉嘴!別人的孩子是孩子,你們這個還好意思說是孩子嗎?你們做家長的是怎麼管教的?醫生的狂怒,最終鎮住了家長和熊孩子!

這則故事讓我想起網絡上報道的12歲少年持刀砍死母親,留學青年學成後與父母絕交,孩子不孝棄養父母,以及無良少年校園霸凌等諸多新聞。

是呀,好孩子都是相似的,而不肖之子各有各的不肖。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個家庭的家風,承載著過去,陳列著現在,昭示著未來!

有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面對孩子們的種種不堪,不知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原因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

他的懦弱可能來自於你的蠻橫,他的任性可能來自於你的溺愛,他的叛逆可能來自於你的包辦,他的野蠻可能來自於你的放縱,他的冷血可能來自於你的自私……

我們要看到,孩子是孩子不假,但他首先是一個人!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他成長為自尊自強自愛的人,需要做家長的關心關愛、悉心教導以及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

試問,我們都真正做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