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為何比美國都大?

程序正在載入中


非洲歷史上經歷了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而在這幾百年殖民統治中笑到最後的是法國和英國。

最早在非洲開始殖民的其實是阿拉伯人,主要集中在東非,並建立了一系列蘇丹國,但他們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被航海而來的葡萄牙人打敗,最後只留下一些零星據點。

葡萄牙國小力弱,又始終停留在掠奪金銀財寶的初級階段,等到英、法崛起就靠邊站了。19世紀末,英法不約而同開始了打通非洲的大行動,英國從北邊埃及、南邊南非和羅得西亞(贊比亞及津巴布韋的合稱)南北對開,法國則從法屬西非和吉布提東西對開,結果都遇到了嚴重困難,最終在1899年達成妥協,互相承認勢力範圍,結果在非洲殖民的歐美國家中法國佔地面積最大,而英國所佔人口最多。

應該說,在二戰前英法對非洲的影響力不相上下,因為英國所佔地盤大多較為富庶,一般認為影響力還略勝法國一籌。但英國主要實行“代理人制度”,即只用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控制當地上層,當地上層仍沿用傳統體系和手段自治,而法國則實行“小法蘭西制度”,在非洲殖民地照搬法國體制,任命法國人和受法國教育的當地人為各級行政官員。

法國全盛時期控制的非洲殖民地包括法屬西非(Afrique occidentale française,面積468.9平方公里,首府達喀爾,包括今天的塞內加爾、馬裡、科特迪瓦、幾內亞、毛里塔尼亞、貝寧、尼日爾、布基納法索)、法屬赤道非洲(Afrique Équatoriale Française,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加蓬、剛果布、中非、乍得,首府布拉柴維爾),東非的吉布提,印度洋上的科摩羅和馬達加斯加,以及一戰後從德國手裡獲得的法屬多哥和法屬喀麥隆。此外,北非的摩洛哥和突尼斯是法國的“保護國”,阿爾及利亞則被直接吞併為法國的“海外領土”,全盛時期法國在非洲佔領的土地佔非洲總面積35.9%,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是非洲佔領領土面積最大的殖民國家,殖民地人口則僅次於英國居第二位。

二戰後、尤其1956年蘇伊士運河之戰(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在非洲的殖民體系雙雙瓦解,但實行“代理人制度”的英國撤退得很徹底,基本上是留下一堆麻煩和後遺症後甩給當地代理人就走人拉倒,而實行“小法蘭西”的法國看似連仿效英聯邦的“法共體”都維持不下去,卻因為新興獨立國家大多照搬法國司法、行政、軍事、金融甚至醫療體系,其各級軍政官員也大多繼續受法式教育,而留下了遠比英國更多的遺產及影響力。

美國沒趕上殖民時代,在英法縱橫非洲時僅僅搞出個由美國重返非洲的“解放黑奴”建立的彈丸小國利比里亞,等到美國成為超級大國時非洲已進入獨立時代,冷戰期間為和蘇聯對抗,美國在非洲扶持了幾個代理人,但冷戰結束後就迅速抽手任其自生自滅,和非洲的歷史淵源別說跟法、英比,就是和比利時、葡萄牙這樣的二流角色比都差得多。

由於法國國內有許多人祖籍在非洲或曾是法國移民非洲的殖民者,且許多企業在非洲有巨大利益,此外,法國人也希望非洲政治穩定、經濟過得去,以免大量非洲人湧入法國本土增加負擔,因此戰後至今花了很大力氣和本錢維持法國與非洲的關係。

法國維持在非洲影響力的手段是一文一武。

文的方面,法國的三大法寶是法語聯盟、非洲法郎和非洲航空公司。通過官方資助的法語聯盟,法國始終保持對非洲強大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力,至今非洲54個國家中有33個通用法語,或以法語為官方語言,這些國家的各種法律和文化體制也仿效法國,甚至技術標準也照搬;以非洲各國將外儲存入法國央行作抵押為條件,法國動用國庫儲備金擔保,在非洲維持了幣值穩定(自誕生以來匯率僅改變過兩次,和法國法郎、並通過法國法郎和歐元鎖定匯率)、兌換自由、有十幾個國家通用的非洲法郎(FCFA),並領銜組建了在非洲、尤其西部和中西部非洲四通八達的非洲航空公司,所有這些都維持和極大推動了法國和這些新獨立非洲國家間文化、經濟關係發展,也讓這些國家更加依賴法國這個前宗主國。如今非洲航空因代價太大而倒閉,但另外兩大法寶一直努力維持著。

非洲法郎是法國維持非洲影響力的王牌


美國在非洲最大手筆,也就是希拉里鼓搗的那個“普惠制”,即減免非洲輸美產品關稅,這個手筆和FCFA相比就相形見絀,影響力自然也就差得遠了。

武的一手,是一方面在非洲繼續保留駐軍。法國在吉布提、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加蓬等國設有軍事基地,在上述國家及乍得、馬裡、中非等國,留尼旺島等法國在非洲及附近的海外省駐有軍隊。由於法國在非洲有豐富的軍事經驗,適合非洲環境的軍隊和裝備(法國外籍軍團歷史上和現實中,骨幹都來自非洲,許多裝備如AMX-13裝甲車、“花月”級巡航艦、“雲雀”直升機等,最初都是為非洲軍事行動專門研製的),因此非常積極在非洲採取軍事行動以維護法國利益,並在客觀上也幫助當地政府穩定了局勢,當然,也會順帶收拾一下“不聽話”的國家,這些年來法國在非洲的重大軍事行動,包括幫助乍得政府擊潰來犯的利比亞卡扎菲軍隊(“豐田戰爭”)、在科特迪瓦左右局勢導致政權更迭、在中非“武裝維和”,在扎伊爾(剛果金)和比利時聯手擊敗安哥拉-古巴僱傭軍,以及出兵馬裡擊敗有“基地”背景的國內分裂勢力“阿扎瓦德國”,等等,這些行動規模大、影響深遠,令法國得到“非洲憲兵”的頭銜,很多非洲國家在搞不定內亂或外患時往往本能向法國求助。

雖然美國喊得山響,但在非洲反恐最大戰果——幫助馬裡政府平定“基地”和當地分離勢力聯合建立的“阿扎瓦德國”卻是法國一手操辦的,不是法國及時出手馬裡就亡國了


與之相比,除了冷戰期間下過一些本,美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和行動都非常有限,影響力侷限於沿海少數點,也不太願意在非洲這個次要而又次要的戰略方向過多投入,總喜歡“花小錢辦大事”,因此在非洲的軍事影響力是有限的,一個突出標誌,是其2007年就成立的“非洲司令部”United States Africa Command,12年後的今天還只能待在遙遠的德國斯圖加特凱利軍營。

成立12年後還因沒有非洲國家願意接納而飄在德國斯圖加特的美國非洲司令部,是美國在非有限影響力的縮影


從趨勢看,法國因為自身國力所限,在非洲的投入呈緩慢下降狀,薩科齊及之後的幾屆總統都希望儘可能從非洲脫身,但並不容易,也不是真的很情願;而美國在非洲仍然抱著“花錢最好再小一點,但你們得認我當老大”這種滑稽的心態,其影響力不下降就算不錯了。


陶短房


我是薩沙,我來回來。

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確實不小。

大家看過電影《戰爭之王》沒有?

男主吸毒後在非洲招妓,清醒後用英語詢問妓女,對方毫無反應。

男主隨後用法文詢問,妓女才有回答。

時至今日,非洲仍然有1.5億人使用法語。

法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就有21個,還有普遍說法語的國家還有5個。

有意思的是,英國、德國、意大利甚至比利時之內,都在非洲有過殖民地。

為什麼只有法國影響力這麼多?

原因如下:

第一,法國的殖民方式。

英國的殖民方式,基本是單純的掠奪式。

英國人帶著少量軍隊和政府官員,在非洲建立一個政府。

這個政府其實只是維持掠奪的秩序,而地方大體還是自治的,還是非洲黑人那套。

所以,英國殖民地結束以後,非洲幾乎沒有留下英國的什麼東西。

法國人則不同。

法國人在非洲國家殖民,都當做本土來治理。

比如阿爾及利亞為例,地中海沿岸地區基本被當做法國本土了。

法國人在這裡大量移民,搞得像小巴黎一樣。

所以,基本法國人離開了阿爾及利亞,這裡仍然留下許多法國的色彩。

第二,法國的文化殖民。

法國人自認是歐洲文化的源頭,是歐洲最強勢的文化。

所以,法國人每到一處,以傳播法國文化為己任。

在法國殖民的非洲國家,軍營還沒有建立,法國人就會建立學校。

由於法國文化確實遠遠強於非洲本土文化,所以這些國家受到法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很多國家原有的非洲文化所剩無幾,而廣泛法國化。

這不是類似於日本那種強制學習日文的文化推廣,而是潛移默化的。

這就是這麼多非洲國家,學習法語的原因。

第三,法國有很強的宗主觀念。

其實,法國目前已經退出大部分非洲國家。雖然法國保留一些當地和經濟關係,但還是比較膚淺的。

有意思的是,這些國家一旦出了問題,法國總會有一種強烈的宗主國心態。

輕則對沖突各方進行調停,重則直接武力介入。

就比如馬裡的內戰中,法國自告奮勇向聯合國提出申請,最終出兵馬裡。

然而,馬裡的爛攤子直到今天還無法解決。


薩沙


法國在非洲西部擁有極強的影響力,比如今年3月24日,非洲馬裡爆發屠村事件,造成134人死亡,除了馬裡本國軍隊,法國駐馬裡軍隊也迅速前往事發地點,而美國始終沒有做出反應,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超過美國,因為非洲大片地區曾是法國殖民地。


工業革命爆發之後,歐洲國家的國力迅速增長,紛紛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之路,西班牙葡萄牙的佔據南美洲,英國佔據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而法國也在北美洲分了一杯羹,同時佔據了非洲西部大片領土。

美國建國初期只有靠近大西洋的13個州,拿破崙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使得美國領土面積幾乎增加了一倍,賣掉了路易斯安那,除了越南、中東和一些島嶼以外,法國殖民地集中在非洲。

法國殖民地

非洲西部多數是法國殖民地,因此有21個非洲國家把法語作為官方語言,法國治理殖民地,會直接派出總督,而總督接受法國政府的命令。

法國在非洲殖民地建立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培養學生,優秀人才可以前往法國學習,為政府做出貢獻和服兵役的人員,可以得到法國政府授予的公民權,甚至進入法國的司法機關。

法國同化非洲人卓有成效,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非洲人參加法國軍隊,為保護法國而出力,非洲人甚至接受法國作為自己的祖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一分為二,一部分被德國佔領,另一部分則是由親近德國維希政府統治,戴高樂雖然堅持抵抗,但是根本不可能從法國本土徵集軍隊,在英美的援助下,戴高樂接管了非洲殖民地,40萬法國軍隊當中超過3/4是黑人。


二戰結束之後,法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但是由於受到法國影響,法律、文化和制度都更加接近法國,而且非洲人移民,法國是首選,2018年,法國新生兒超過60%是黑人。

國際上有不成文慣例,殖民地出事,宗主國應首先負責,因此才會出現馬裡屠村,法國軍隊率先行動,而且早在馬裡內戰時期,法國就已經派出軍隊前往馬裡,維護當地局勢。

美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在非洲沒有利益關係,索馬里“黑鷹墜落”直接導致美國不再積極捲入非洲局勢,加上英國和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美國也漸漸對非洲放手不管。


法國雖然在法國影響力很大,有助於法國的國際地位,但是非洲黑人源源不斷進入法國,將會嚴重阻礙法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併為法國成為第二個南非埋下伏筆。


視野新觀


中國在歐洲人還沒有來到索馬里之前的15世紀,就已經由鄭和艦隊帶人登上的索馬里(木骨都束)和西非、和南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可是他們是帶著友好交流與尋找建文帝的使命,並非象後來的歐洲人那樣殖民非洲,把非洲人口販賣到美洲,強搶殖民地資源為目的,是一種無利可圖,甚至是賠本賺吆喝的對外交住形式,注堅持不了長久。

英法在17世紀才來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這片非洲土地,與中國的目的截然相反,本著掠奪、殖民為目的,如果不是一、二次世界大戰極大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根基,這些老殖民者還在非洲活得風生水起呢!

對於美國來說,非洲這片土地並不陌生,美蘇爭霸時期,也曾各自把自身的影響力(價值觀)施加於非洲,但是僅此而已,對於幫助非洲的經濟發展還沒有中國人做的多,因此,非洲各國在對待新老殖民者大多沒有什麼好感,法、美就是新老殖民者的代表,對於“一帶一路”一的響應,非洲各國都持積極態度,有東非各國與中國友好合作的基礎,相信未來的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將超過歷史上的過往!

目前第二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已經召開,相信中國將給世界各國打開一個全新的交往的大門!


金牛角


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為何比美國都大必須先追溯歷史根源

1881年—1914年間,西歐列強以及新興帝國主義開始了在非洲殖民地的爭奪戰。1870年前,只有10%的非洲大陸置於歐洲殖民統治手中,到1914年,它已增加到該大陸的近90%,只有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和利比里亞保持獨立。隨著1936年意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只有利比里亞保持獨立。

1884年的柏林會議,規範了歐洲各國在非洲的殖民化和貿易,通常被稱為爭奪非洲的焦點。19世紀晚期,從以經濟地位支配的“非正式帝國主義”轉變為軍事手段直接統治,從而出現了殖民帝國主義。

1885年至1914年間,英國佔非洲人口的近30%,法國為15%,葡萄牙為11%,德國為9%,比利時為7%,意大利為1%。

【1884年柏林會議,實際就是怎樣孤分非洲。】

法國的殖民帝國

而最早在16世紀,法國就開始了殖民美洲大陸。此刻美國還不知道在哪。法國殖民帝國的故事真正開始於1605年7月27日,其基礎是在北美阿卡迪亞殖民地的皇家港口,現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幾年後,在1608年,塞繆爾·德·尚普蘭創立了魁北克省,後者將成為新法蘭西(也稱為加拿大)龐大但人煙稀少的毛皮貿易殖民地的首都。

法國的殖民擴張並不僅限於新世界。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法國於1624年開始在沿海建立貿易站。1664年,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以爭奪東部貿易。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敗,法國於1830年佔領了非洲的阿爾及爾,開始了法國北非的殖民統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在西線上遭受重大傷亡之後,他們開始從非洲帝國招募士兵。到1917年,法國招募了27萬非洲士兵。

法國在其最輝煌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之一。頂峰時,包括法國本土,根據法國所謂的的主權土地到11500000公里/平方(一千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而現在法國本土面積才551695平方公里。

1885年至1914年間,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幾個飛地共26個。非洲幾乎所有大點的國家都被法國殖民者佔領。

世界上大多數講法語的人口居住在非洲。根據法語國家國際組織2007年的報告,估計有1.15億非洲人分佈在31個法語國家,可以說法語作為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

由於法語在非洲的崛起,全世界法語人口總數預計將在2050年達到7億人。

【摩洛哥蘇丹阿卜杜勒哈菲德在阿加迪爾危機期間率領人民抵抗法國擴張主義】

法國對非洲的影響涵蓋了幾個世紀的時期,最早從中世紀開始。

1364年至1413年之間,來自法國諾曼底城市迪耶普和魯昂的法國商人與岡比亞和塞內加爾海岸以及象牙海岸和黃金海岸就開始進行交易。

1402年,法國冒險家讓·德貝當古離開拉羅謝爾,沿著摩洛哥海岸航行,征服了加那利群島。

法國於1500年與馬穆魯克蘇丹國簽署了第一個條約,其中埃及蘇丹向法國和加泰羅尼亞人做出了讓步。

1526年,法國的弗朗西斯一世和奧斯曼皇帝蘇萊曼大帝建立法國-奧斯曼帝國聯盟。兩國影響力遍及北非國家和北部非洲。

1555年,弗朗西斯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統治下,法國開始向摩洛哥派遣船隻。

1659年,法國成立了塞內加爾聖路易斯的貿易站。歐洲列強繼續爭奪戈雷島,直到1677年,法國- 荷蘭戰爭(1672-1678)期間由讓·德·埃斯特雷斯領導的法國最終佔領了該島。

1830年,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建立阿爾及利亞法國殖民地。

1844年8月6日,法國-摩洛哥戰爭開始。最終法國取勝。

法國在1850年之後重建了一個新帝國,主要集中在非洲以及印度支那和南太平洋。

【1843年5月16日,斯馬拉戰役,法國勝利。】

美國雖然說是1776年7月4日獨立。

但是直到1778年2月,本傑明·富蘭克林成功說服法國波旁王朝,使得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才正式承認美國。


1803年,美國還從從拿破崙手中收購路易斯安那州。1865年4月9日美國內戰才結束。

因此,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是由來已久,美國當然無法與之相比。法國殖民非洲大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小到蕞爾小國科摩羅(1659公里/平方)。


血色黃昏的黃昏


聯合國的“五常”裡,若以二戰的貢獻論,法國堪稱最“水”的一家。但身為老牌西方強國,法國也有自己獨家的本錢:其在非洲大陸強大的話語權。

比如灰頭土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本土淪陷的法國,就靠著乍得蘇丹喀麥隆等法屬殖民地,撐起了戴高樂“自由法國”的場子。那支跟隨盟軍收復國土的“自由法國”軍隊,半數以上都是非洲士兵。法國的“戰勝國”地位,就是非洲人浴血打回來的。

雖說二戰之後,非洲大陸獨立運動高漲,曾經的法屬殖民地,陸續脫離法國獨立。但法國在非洲的話語權,照樣十分強大。2010年“非洲獨立年”五十週年時,13個非洲國家派軍隊參加法國國慶閱兵,12位非洲國家元首成了特邀觀禮嘉賓,幾乎眾星捧月般“捧”著法國國家元首。惹得好些西方媒體發出感慨:“難道法國要告訴全世界,自己是非洲的家長?”

以這場面說,“法國在非洲影響力比美國都大”的說法,確是實在話。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影響力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殖民非洲時代,法國對法屬非洲殖民地極盡深入的管理。

雖然在西方列強“瘋搶”殖民地的時代,法國在美洲亞洲都吃了不少癟,但在非洲大陸,卻是“下手”十分快:16世紀時,法國就在西非建立了定居點。19世紀30年代起,法國先重兵佔據阿爾及利亞,然後以此為跳板,在整個非洲大陸瘋狂擴張。到十九世紀末時,法國已控制了非洲近百分之三十六的土地,成為在非洲擁有殖民地最多的西方國家。非洲,基本成了法國的“後院”。

對非洲這個“後院”,法國更有著極其嚴格的控制。就以移民來說,19世紀時,僅是法國在阿爾及利亞一地的移民人口,竟就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在非洲人口的總和。

在19世紀下半葉的幾十年裡,法國每佔領一塊地方,他們都要摧毀當地的部落機構,派遣法國的總督官員進行直接統治。還開辦了各種“法語學校”,將非洲殖民地的上層子女們選進來讀書,培養其直接代理人。又開辦大量企業投資,壟斷當地經濟。他們對非洲殖民地的掌控力度,要遠遠大於英國德國等“殖民同行”。所以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裡,法國都能順利在非洲殖民地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朝著死敵德國狠砸!

值得一提的,還有法國在其非洲殖民地無孔不入的文化滲透。至今在非洲,法語是僅次於英語阿拉伯語的第三語言。至今在非洲,有20個國家將法語列為官方語言。法國文化也大量在殖民地傳播,其“統治效果”,正如法國黑人作家法農的感嘆:“我開始因為自己不是個白人而感到難受,以至於不知不覺讓白人把歧視強加給我。”

這“不知不覺”的文化影響力,著實比殖民統治還“命硬”。

當然,饒是法國對殖民地統治絞盡腦汁,也沒攔住二戰後洶湧的非洲民族獨立熱潮。但眼看丟光“後花園”的法國,又哪裡肯甘心?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二戰後至今,法國對非洲國家事務的強力介入。

雖說保不住殖民地,但法國在非洲幾十年的統治基礎還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力都很強,可做的“文章”也就多。所以20世紀50年代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推出了“合作”政策:殖民地想獨立?沒問題!先和我法國籤一堆“合作協定”。

這些“合作協定”,內容看似十分溫情,包括了各種慷慨援助,但其實句句都“埋雷”。比如“關稅互惠”和“貨幣比價”,等於是掌控他國經濟命脈。又比如“文化合作”,法國的“顧問”從此遍佈各“獨立國家”的司法稅務等各部門。更狠的是“防務協議”,別看獨立了,法國依然可以在各國駐軍,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武裝干涉”各國內政。冷戰時代,法國又在非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可以數小時之內,就把軍隊從法國本土運到非洲“事發地點”,對昔日的各殖民地,依然可以指哪打哪。

這也就意味著,那些獨立後的原法屬殖民地,好些雖然獨立成了國家,卻依然是法國的“保護國”。也憑著這特殊關係,二戰後丟光殖民地的法國,依然在非洲進行著“擴張”。冷戰時代起,法國就建立了“法非首腦會議”,一開始還只是邀請原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後來陸續擴展到大多數非洲國家。法國對於非洲國家的援助也大量增加,法國與非洲的關係,也被歷屆的法國總統,一直放在“優先位置”。

當然,這“優先位置”,不止意味著大量的援助,更意味著法國大量的干涉操作。法國的經濟援助,伴隨的是經濟的特權,在貨幣出口等各方面,都叫法國大獲其利。早在1990年時法國總統密特朗就聲稱,法國的援助要“與非洲國家的民主進程相聯繫”,等於是打著“援助”旗號,肆意干涉他國內政。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法國軍隊也多次在非洲各國翻江倒海,還落下了“非洲憲兵”的綽號。至今為止,諸多非洲國家的戰亂災難,甚至某些國家不堪回首的種族屠殺,說是天災,背後卻都有法國的“人禍”。

殖民主義的虛偽和罪惡,只要細看法國在非洲的行為,很多看似“自由”的行為,就能被看透其齷齪本質。也足以讓我們在面對其他西方國家的類似操作時,冷靜且擦亮眼睛。

參考資料:董玉潔《為什麼偏偏是法國:法國對非洲的情與結》、楊娜娜《冷戰後從法國與非洲的關係看法國的大國外交》、齊建華《冷戰後法國對非洲政策的演變分析》


歷史風雲錄


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殖民方面走在了西葡的後面,美德的前面,搶到手很多的地盤。

現在的世界,美國有美國的地盤,法國有法國的地盤,英國有英國的地盤。美洲也並不都是美國人說了算,但論起在廣大第三世界前殖民地的影響力,法國更勝一籌。

非洲有句口頭禪,美國人捱罵,法國人獻花。法國人往往受到鮮花歡迎,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非洲人的心態。

美國人顧忌自己的生命,非洲有難的時候,特別是發生人道主義災難和暴亂的時候,美國人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幹吆喝不敢出兵。非洲人對美國乾打雷不下雨的態度非常厭惡,遭到非洲人痛罵。

新興大國友善則友善,但起初不太注意保護當地環境,去的中下層員工太多,所以他們的友好付出往往不被當地人理解,當地人把他們當成搶飯碗的,總被誤解,有時候還被當地反對派當話題攻擊。

法國人在非洲遭難的時候,每次都是打頭炮,衝在前頭,奮不顧身。所以法國人到了非洲,當地人都以鮮花相迎。

說起法國在非洲的影響,那是面面俱到,無孔不入。大的方面不說,我們只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

在法屬殖民地的學校,隨便找個孩子問問,他們都知道法國在任總統是誰,會畫畫的小朋友還會畫出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甚至畫出法國總統的肖像畫。而在法國你問起現任總統是誰,好多小朋友都會搖頭,

法國在非洲的巨大影響力跟它的殖民方式有關。

眾所周知,當年的歐洲殖民者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都曾在海外殖民,但各國殖民的方式不同。

英國每殖民一個地方都是名義上派一個領導過去,真正負責行政和司法管理的都是當地人,也就是我們說的X奸。而法國每到一個地方都把那裡當做自己的家來經營。法國派去殖民地的領導是全面掌控,負責制定法律和發號施令;而當地人只是傀儡,只是一個跑腿的執行者。

法國這樣做有個弊端那就是開始的時候會激起當地民眾尤其是當地頭領、酋長和國王的激烈反抗,前期的過程都非常血腥;而英國的殖民方式更加平和,過渡都是相對平穩的方式。

法國人在當地建立秩序後,就會把當地那一套扔到一邊,把法國的法律移植過來,領導班子也不任用當地的老班子,而是另起爐灶任用當地的新人。

他們對當地人實行西化教育,尤其是法化教育,對當地的基本建設投入真金白銀,努力發展當地的經濟,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在他們榨取當地人資源的時候,同時能穩固法國在當地的統治。

為了讓殖民地的人融入法國,法國當局1912年甚至制定"入籍法",規定凡出生在法屬西非,能效忠法國或任公職有一定時間,大概在10年以上的、並且能說法國話或者能寫法文的、品學兼優的非洲法屬殖民地居民,只要提出申請就能成為準法國公民。

客觀地說,在法國的非洲殖民地,法國人的統治讓當地的秩序變得更好了,當地人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政治制度也由落後的奴隸制度向比較文明的封建制度轉變,自由市場經濟也開始出現並且走向繁榮。鐵路、公路遍及各地,各地交通也更加便利。但這些都是以法國對當地人實行血腥暴力為代價,不能成為殖民者侵略的藉口,更不能洗白他們的殖民行為。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開始於19世紀,到了十九世紀末達到全盛時期。加蓬、塞內加爾、蘇丹、幾內亞、毛里塔尼亞和象牙海岸等國都成為法屬非洲殖民地的一部分。

二戰以後,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勢不可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不得不順應時代潮流放棄了殖民統治。法屬非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之後的國家依舊是法國的保護國。所以在這些國家獨立以後,法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依舊非常大,

比如好多國家使用的貨幣依舊是西非法郎,經濟上依舊受法國制約。如果同時有兩家業務相同的企業進入這些國家投資,一定是法國企業優先,他們擁有這樣的特權,其它國家只好靠邊站。

再比如,法屬殖民地的傳統國家國內或者是國與國之間發生了衝突,只有法國出面才能擺平。

如果說英國人把自己的殖民地當作一個臨時停靠的驛站,那法國人把自己的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後花園去經營。所以說法國在非洲過去的殖民地國家的影響不僅超過美國,也超過英國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歷來現實


在非洲,說話最管用的不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利堅,也不是到處給人家修鐵路修港口的基建狂魔,更不是曾經殖民地遍及世界每個角落的大不列顛。而是來自歐洲的高盧雞,法國法蘭西。

正所謂:非洲亂不亂,法國說了算!在近幾十年的非洲動亂地帶,最管事兒的不是花帽子的政府軍,不是藍帽子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而是紅帽子的法國軍團。正是因為如此,在調停非洲地區衝突的時候,大都是法國人出馬。換句話講,聯合國已經默認的將這個責任劃分到了法國,法國也因此被稱為“非洲奶媽”

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為何這麼大?這還得從他的殖民史說起。

法國和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當這兩個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之後,便迅速的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在二戰前,世界第一大殖民國家史英國,而世界第二大便是法國。



當然,這兩個國家進攻的方向是不一樣的!英國的主要殖民地是印度,還有新發現的美洲大陸。而法國,卻是把目標投向了非洲。在其鼎盛時期,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包括了象牙海岸國家、撒哈拉地區除埃及、利比亞、摩洛哥地區外的所有地區、並且手一度伸到了乍得——剛果地區。幾乎一半的非洲都是法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全是非洲最好的地段。


在這些地方,法國進行了包括文化、政治、軍事、經濟在內的全方位滲透。說滲透或許不恰當,因為在法國人來的時候,非洲還是一個蠻荒之地,這裡基本是原始部落,談不上文明可言,所以用建立應該更為恰當。而正是因為如此,導致這些地區的人們對於法國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即使到現在,西非許多國家的官方語言還是法語,移民最多的也是法國。

而在二戰之後,殖民主義過時了,法國按理說要捲鋪蓋走人了。但是高盧雞狠陰險啊,獨立可以,但是你必須跟我混,不然我就整你。據統計,在非洲獨立的這幾十年裡,法國參與和支持過貝寧、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納、加蓬、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十餘個國家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於還直接出兵,把不聽話的馬裡給暴捶一頓。他們還扶持一大堆聽話的孫兒上去當總統,掌控各殖民國家金融和貿易命脈,不聽話你就沒飯吃。

當然,法國對於這些曾經的殖民地國家,也不是全面的高壓,通常都是打一巴掌再給個麵包,軟硬兼施!比如給錢幫助建設,建立醫療維和體系,賺取名聲,在移民開綠燈,給予了這些黑人移民一定的優惠政策,准許他們到法國來讀書、留學。甚至於給綠卡,搞歸化。這就是為何法國一個純種的歐洲白人國家,居然有那麼多的黑人,甚至連國家隊都是“非洲外援隊”。

正是這樣的一種利益關係,將法國和非洲的關係,緊密地聯繫起來了!

所以,法國就是用這種恩威並施的方式,把控著非洲那些曾經的殖民地。他們雖然名義上獨立了,但事實上,整個國家還是法國人說了算。這也是為何意大利副總理路易吉·迪·梅奧稱法國“正在殖民非洲”。


所以啊,別小看高盧雞,他們可不僅僅是會玩化妝品和浪漫,曾經的歐洲強盜還是強盜,只不過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已。


白話歷史君


非洲的國家很多,不能一概而論的說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大於美國。不過在原法屬非洲殖民地,法國的影響力確實很大。遠超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法國的殖民政策導致的結果。

英美法三強作為當年的三大帝國主義,它們的殖民地政策非常有特色。

英美的殖民管理模式很相近,都是不把殖民地視為本土,殖民地就是殖民地。不會把殖民地人民視為本國公民。管理手段主要是通過當地精英進行間接統治,殖民地的官僚也大多讓當地人充任。美國的管理手段更鬆散一點,英國起碼還會往殖民地派總督,美國人連總督都懶得派,直接讓當地人出任。當然了,殖民地領袖必須要親美國才行。不能讓美國在殖民地獲取經濟利益的人,是當不了殖民地領袖的。

相比之下,法國的殖民模式就不一樣了。法國把所有殖民地視作本土,用本土的管理手段進行經營。比如法屬殖民地的行政人員必須是法國人,行政語言一概使用法語,殖民地學校也只教授法語等等。

就是拿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來說。當年被法國吞併後,直接就變成了法國的三個省。阿爾及利亞的小學生和法國的小學生的學習內容一模一樣,都是“我們的祖先高盧人”。

歐洲白人試圖從文化上同化非洲人,是不是覺得很奇幻?

但別覺得好笑,這種殖民政策還真有用。二戰之前,前法國殖民地的人民曾經長期認為自己就是法國人。

即便是在二戰後,歐洲國家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全面瓦解,非洲各國紛紛獨立後,法國其對非洲的控制也是驚人的厲害。

比如說,非洲很多國家到現在都還在使用西非法郎,經濟上受法國的控制。

比如說,非洲國家搞武裝衝突,一般都是法國出面解決。法國有“非洲憲兵”之稱。

比如說,原法屬殖民地的商業投資,法國企業有優先權。它國企業也不是不能進入,但是優先級肯定要弱於法國企業。像我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一般都是在英國或葡萄牙殖民地,原屬法國的西非以及赤道非洲殖民地很少會涉足。

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既然法國的殖民地管理手段這麼強硬,殖民地人民為什麼還會選擇獨立呢?

這個原因,主要還是源於法國人的傲慢。當年德國佔領法國後,自由法國動員了大量的法屬西非、北非、赤道非洲的殖民地士兵參加解放法國的戰鬥。但是二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拒絕承認殖民地士兵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極大的挫傷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自尊心,因而導致戰後殖民地大規模獨立脫離法國的運動。


這裡多說一點,二戰後,美英法三國對殖民地獨立的態度也有很大區別。

美國比較大方,要獨立可以,只要是美國不在乎的殖民地,都可以允許獨立。英國稍微摳一點,要獨立可以,但是要保證英國在日後依然能在前殖民地獲得經濟利益。並且英國人很噁心,通常都會在殖民地故意留下小辮子,攪得殖民地不得安寧。比如現在的印巴問題就是英國人故意留下的。

法國由於是把殖民地當做本土來管理的,所以當殖民地獨立浪潮來臨的時候,法國極其不願意讓這些殖民地脫離自己的掌控,沒有主動提出退出任何一個殖民地。

殖民地要獨立,法國又不願意主動退出,那麼戰爭必然是在所難免的了。

越南、馬達加斯加、阿爾及利亞,法國這些國家獨立的時候,法國都派兵鎮壓過。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一共就十幾年歷史,在這十幾年時間裡面,法國人不是正在鎮壓殖民地的獨立,就是在準備去鎮壓殖民地的獨立。最後打了十幾年仗,第四共和國直接就被鎮壓殖民地的戰爭給生生拖垮了。



戴高樂上臺後,建立了第五共和國,他主張誠心誠意邀請這些殖民地留下,並視殖民地為本土進行管理。但是為時已晚,非洲殖民地已經被法國傷透了心,堅持要獨立。最後戴高樂也沒有強留,按照英、美對殖民地的政策,准許這些殖民地先後獨立。

當這些殖民地獨立後,戴高樂落實了自己的主張,真心的實意的對還未獨立的殖民地贈送了大禮包。這個禮包包括了經濟援助,法國公民身份,選舉權,議會席位等。

比如,拉丁美洲的法屬圭亞那當年也鬧過一段時間的獨立。法國真心想留住圭亞那,就拿出真金白銀的經濟補貼和議會議席堵住了圭亞那人的獨立熱情。

如果說之前的殖民地獨立是因為受到法國壓榨和歧視,但現在法國人給錢給尊嚴,一些還沒有來得及獨立的殖民地自然也沒有獨立的理由了。

因此,當那些已經獨立了的前法屬殖民地的人民見到法國推出這項政策後,有一部分人的腸子都悔青了。不獨立要被法國剝削,獨立了還是被剝削。什麼變化都沒有。如果不獨立,起碼有個法國公民身份,去歐洲賺錢不用偷渡過去。



我不是在幫法國的殖民政策洗地,殖民主義這種東西一定是邪惡的。但是現在法國和昔日的殖民地關係的確實很微妙。法國人對原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很厲害,對殖民地的政治控制也很厲害。

相比之下,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就不如法國那麼厲害了。這其中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美國在非洲沒有殖民地。利比里亞勉強可以算一個,但是美國對利比里亞不太上心;另一方面,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歐洲優先,其餘大洲都不重要。非洲殖民地的經濟狀況很差,美國對非洲的控制熱情不強烈。


Mer86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道:英媒稱,從南海到中東,美國正不斷失去其作為無可匹敵的超級大國的地位。這種影響力的喪失最明顯不過的地方之一就是非洲。而華盛頓在非洲眼中越來越像一個反覆無常、甚至缺席的盟友。


從這片以前的報道中,或許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為什麼美國在非洲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了。非洲作為實際上最為貧困的大陸,實際上他們是入不了美國的法眼的。

所以看美國,他們對非洲幾乎就是一種無所謂,大撒把的態度。這和其他的地區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又是軍事基地,又是戰略意圖等等的,正式因為他們弱小,所以在美國那裡,他們連存在感都沒有。


美國老早就開始漸漸的失去他們對非洲的影響力,早在奧巴馬,小布什甚至更早的時候。而且從感覺上他們甚至還有一種要從非洲抽身的感覺,美國對非洲的援助也是在不斷的下調。而且這麼多年,他們依舊貧窮,他們的貿易額甚至只有全世界都3%。

而法國呢?還有英國,葡萄牙等等,他們和非洲還有著歷史因素所留下來的紐帶,當年的殖民掠奪有些東西也是一直存留到了現在,而美國也沒有這種紐帶。



再說,美國的世界影響力要想建立又有何難?找個機會去打一下那個國家不就可以了,他們掌控著世界金融規則,非洲要是有朝一日開始發展,必然也是逃不過,到時候還是要屈服於美國的魔爪之下。當然如果到那一天美國還是像今天那麼強大的話。


真的不行就強行建立聯繫,像是在中東,美國的不少影響力不都是打出來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