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古代民間交易在歷史文化中一直是個比較有趣的話題,其中反映了不少因交易付款中產生的社會問題。明朝以前,白銀作為其中的一種貨幣在古代民間大量流通,中國古代雖然產量不高但還是根據需要產銀,也允許流通使用過。

有很多人疑惑,這種支付形式沒有具體面值,是如何付款的,如何找錢的?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銀錠

古代官方鑄造的銀錠是有面值的,比如用二兩的銀錠買價值一兩的物品,直接找回一兩銀錠就行了。如何找不開,是可以通過專用大夾剪刀剪開的,甚至把銀子夾碎。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而民間的碎銀子沒有受到朝廷的認證,銀子的成色和重量還需要在雙方交易的過程中自行或藉助工具判定。《國民經濟學原理》裡有一段介紹過古代緬甸民間購物交易的場景:付銀時,還要準備錘子、剪刀和戥子(稱銀子的秤)。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賣家先看看那買家的銀子的成色怎麼用,再決定該收多少,最後把銀子砸碎了去秤,如何分量不夠,再用剪刀剪一點,直到支付銀兩符合物品的價值。而古代中國其實也一樣用這種方法。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碎銀

通常買家隨身帶有錘子、剪刀和鑿子(也會有人帶著戥子),根據所要購買的物品的價格把銀錠切成大小不等的小碎塊。每個碎塊都需要稱重量,甚至是細微的沙碎,雙方都使用桿秤。

鑿子

一個歐洲旅行家在一七三三年來中國時這樣描述:“當地最窮的人都會隨身隨地帶著秤和一把鋼剪。前者用於稱重,後者用於剪割銀子。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他們做樣的事情是非常的靈活巧妙,他們如需要二錢銀子或五釐銀子,一般情況下一次就能剪下差不多對等的重量,但是有時為了精確操作,可能要花上兩個時辰。”,這個歐洲人非常詫異,大部分中國人都會使用這一奇怪的錢幣交易方式,而且操作方式也非常熟練。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銅錢

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上銀錠的,民間的物品交易和資金之間流動大部分還是用銅錢代替的,同時也流通過其它金屬形式鑄成的貨幣,比如鐵或者鋁,當時這種一般是作為小額性質的輔助貨幣。不過,有時候小額輔助的面值會比你想買的商品高,有的人就會選擇先不買,等想買的商品湊夠了再一起下手。

在那個“鈔票”沒有具體面額的年代 古人買東西是如何找零的

看起來古代想買個東西真的很麻煩,不像現在這樣支付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刷卡,可以微信、支付寶,有很多外國人說,支付寶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發明,隨身帶錢真的很不方便。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將支付和手機捆綁在一起,給人們提供了不知多少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