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為什麼不打瑞士?

jiaoyangdier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沒有這個必要。

第一,瑞士並不好打。

瑞士是山地國家,易守難攻。

瑞士全民皆兵,民風善戰,可以一瞬間集中幾十萬大軍。

德軍想要在這種作戰模式下,迅速佔領瑞士,根本不可能。

另外,瑞士的主要意義就是關鍵的地理地位,有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可以連通東歐和西歐。

但是,瑞士一再說明,只要德軍進攻,就會炸燬花費多年時間修建的隧道。

而德國想要修復,恐怕得要十年八年。

要說資源,瑞士根本就沒有資源,不然也不會苦苦製造瑞士手錶和軍刀了。

這樣,佔領瑞士的意義就沒了。


第二,德國並不是一定要佔領別國。

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並不是軸心國,希特勒也沒有佔領。

為啥?

只要親德就可以,佔不佔領區別不大。

瑞士其實也是一樣,他也是很親德的。

資料中這麼寫: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了1.5億瑞士法郎貸款。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

瑞士還拒絕幫助受到迫害的猶太人,瑞士當局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第三,德國需要瑞士這個所謂的中立國,同外界作為緩衝。

緩衝的東西有很多。

比如德國俘虜了大量蘇聯戰俘,就通過瑞士和蘇聯接觸,要求蘇聯提供部分物資養這些戰俘。

還有,瑞士是德國重要的金融中轉國:

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鉅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

二戰後期,德國曾經制造了大量的假英鎊鈔票,就是通過瑞士銀行散播到全世界。


第四,希特勒對瑞士有一定的好感。

瑞士有大量的日耳曼人,就血緣來說同德國日耳曼人非常親近。

瑞士人也對德國有好感,很多瑞士青年去德國參加國防軍。


薩沙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攻打瑞士?

二戰時,德國之所以不攻打瑞士的原因有很多:

瑞士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 瑞士國土面積雖不足4.2萬平方公里,但是號稱歐洲屋脊的瑞士全國地形高峻,以山地高原為主,全境分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佔總面積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脈(佔10%)、中部高原(佔30%)三個自然地形區。平均海拔約1350米。這不利於德國大規模陸上裝甲部隊的進攻。反而利於瑞士軍隊的防守。

  • 瑞士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家家戶戶都儲備大量的槍支彈藥,是歐洲槍支保有量第二的國家,瑞士兵役制度是強制性的,每個成年男子都得服兵役。二戰時瑞士全國人口不足500萬,但是二戰爆發時,瑞士軍隊一下增加到了85萬。


瑞士對於德國不具有威脅:

  • 瑞士是個中立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方針;
  • 瑞士二戰時雖有85萬軍隊,但是與德國近千萬大軍相比完成不是一個量級,而且瑞士軍隊多以輕裝備為主,重裝備相對較少,這樣的軍隊藉著瑞士的地形之利保家衛國可以,但如果去進攻德國,那麼兩軍一交手,瑞士撐不了多久。
  • 瑞士國小,人少,資源少(主要是沒有石油,對於瑞士而言不具備對方發動戰爭的條件),當政者也沒有野心,不存在對外擴展的需求;
  • 瑞士與德國之間關係不錯,沒仇沒怨的,而且在二戰前後,瑞士與德國都是貿易伙伴的關係,雙方的貿易很緊密。

同族之誼:

二戰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日耳曼人,而瑞士主要民族也是日耳曼人。因此出於同族的原因,德國也不會攻打瑞士,而是選擇同化瑞士。


出於利益考量留著瑞士比消滅更好。

  • 二戰時德國最缺的是石油,而瑞士是一個沒什麼資源的國家,即然沒有自己想要的就沒必要費心費力去攻打了;
  • 瑞士是一個金融發達的國家,德國可以通過瑞士“洗錢”-----將搶略的黃金換成國際通用貨幣,進而變成維持戰爭各種資源;
  • 德國與意大利雖是盟友,但也得防著盟友,萬一哪天因為利益被意大利出賣背後捅刀,而瑞士剛好地處務國與意大利之間,留下瑞士之後,德國就不用時刻防著意大利了(意大利要對德國不利就得先經過瑞士)。



總結:瑞士對於德國而言是一個沒資源、難攻打,沒威脅,有好處沒壞處的國家,以其吃力不討好的去攻打,不如同化瑞士更簡單一些。


奮鬥的路上


個人認為之所以不打瑞士主要由於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損失很大。瑞士雖然是小國,但是瑞士山地高寒地區比較多,不利於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不利於坦克戰鬥,反觀瑞士雖然軍隊相對其他幾國較弱,但是作為永久中立國家的瑞士,其軍隊建立就是根據自己國家地形所建立的部隊,同時作為全民皆兵的國家,很可能打下來也會陷入游擊戰的深淵。所以兩項比較之下,德軍優勢盡減,而瑞士卻可以發揮到最大,所以打瑞士雖然會勝利,但是必然付出慘痛代價。

其二:沒來得及。二戰中,德軍雖然四處征戰看似威風,其實也是非常趕時間的。德軍雖然是閃擊蘇聯,但是同樣蘇軍也有德軍的大雷雨計劃,準備侵略德國(德軍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很可能被大雷雨計劃弄得更快滅亡),再加上豬隊友意大利在希臘鬧的笑話,弄得德軍每一步軍事攻擊步伐都非常趕時間,所以從時間上看,根本就沒工夫管中立的瑞士。

其三:瑞士物資缺少。瑞士雖然也很發達,但是本國資源確實不多,而且工業實力也欠奉。打仗也是奔著資源奔著工業去的。相對於法國的強大工業基礎和蘇聯的雄厚資源和工業,瑞士真的可謂是連雞肋都不如的破骨頭了,而且還挺難啃的。所以從資源和工業上說我是希特勒也不會在這麼緊張的時間內去打一個沒用之地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切勿當真,非喜勿噴。


polityW


德國不攻擊瑞士在於兩點,第一,瑞士雖然是中立國,但軍隊實力卻不弱。而且當時瑞士政府已經有了充分地準備。第二就是戰爭期間,德國需要瑞士這個‘’白手套‘’來換取外匯,用以購買武器,金融投資。獲得戰爭資源。

二戰中,丹麥和比利時也是中立國,但在第一波戰役中兩國就吃‘’盒飯‘’了,可見,中立國對於希特勒來說,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希特勒已經制定了名為“冷杉”行動的進攻計劃,在瑞士邊境集結過重兵意欲進攻。派遣大量特務進行軍事刺探。但最後希特勒放棄了這一軍事行動。瑞士領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當時的人口五百多萬。希特勒看中瑞士的就是阿爾卑斯山地區,這是德國通往意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瑞士方面為了避免德國的入侵,和德國秘密簽訂協議,即德國向瑞士供應一定的煤和鐵。換取瑞士向供應德國在其作戰中所需要的物資。瑞士政府給給德國貸款一億五千萬瑞士法郎及由德國控制它的出口物資。不需要德國的通行證出口。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瑞士親德反英美,國內民眾和政府普遍都是同情納粹的人。瑞士向德國軍事工廠提供所需要的電力,來確保德國的正常生產。德國把戰爭掠奪的物資向瑞士銀行兌換成黃金,或者換取其他物資。換取自身的安全。尤為可恥的是,瑞士拒絕十萬猶太人以任何名義入境入境,並且把抓到的猶太人移交給德國,猶太人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世界文明,但也是全世界最能藏汙納垢的銀行,瑞士依靠二戰時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幫助,大發橫財。戰爭結束以後瑞士又發了一筆死人財富。其實也和瑞士銀行有關。瑞士銀行藉助二戰,以匿名的方式吸引全世界的富人存錢,尤其是猶太人,所存金額達60多億美元,戰後瑞士就以以無死亡證明為由,不償還所存錢財。這是最無恥的事情,此事後來瑞士被迫承認,並象徵性交出來一點點美元給予補償。

當所有的機密公開以後,有人說過,瑞士是德國的銀行,最大的幫兇。是納粹黨的銀行保險箱,所以說瑞士為了自己的安全給了德國最大的幫助。這就是德國不入侵瑞士的理由。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們來看看德國侵略軌跡來分析下瑞士為何能夠保持中立?

第一階段德國的侵略是以試探性的方式展開,德奧合併、蘇臺德地區自治等方式來完成。以德意志民族平等、自由、統一為幌子發動的侵略行徑,可以師出有名,也就不會太刺激採取綏靖政策的英法兩國,因此第一階段瑞士不會被選中的。

第二階段德國是要消滅英法,吞併西歐,直面英法的,首要解決的就是波蘭。看看上面的地圖就知道,波蘭為英法重要同盟,並且位於德國東北部,與法國成夾角之勢,要解決英法必先解決波蘭,因此瑞士又一次被放到了一邊。

第三階段德國實施曼施坦因計劃,閃擊西歐,佔領法國,英國敗走英吉利海峽回家。此時為何同為中立國的荷蘭、比利時會被德國入侵,瑞士卻不會呢?因為曼施坦因計劃核心是從法德邊境的阿登山區出其不意閃擊法國,前提條件是英法聯軍主力被吸引到其他地方。看看上面的地圖就知道佯攻方向只能是荷蘭比利時方向,斷不會選擇瑞士的。

第四階段德國在閃擊西歐的同時就一直在制定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當佔領法國,英國久攻不下時,希特勒已無耐心等待了,開始閃擊蘇聯的行動。由於閃擊蘇聯所需要的軍隊規模龐大,更不會分兵去進攻瑞士了。

最後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點,德國開始處於防守階段,自身難保,更沒有精力去進攻瑞士了


百夫長0000


打不打怎麼打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問題?

我打了,我能獲得什麼,我滅了你,我能得到什麼,損失多少?到底是我留著你比較大?還是我滅了你,利益有比較大

那麼我們來看看瑞士有什麼?1.戰略資源,基本沒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之類滴,咱壓根沒有。2.戰略位置,守衛歐羅巴控制亞細亞之類重要的地理位置,離咱十萬八千里啊。

那再看看打了它有啥損失?1.全民皆兵,瑞士僱傭兵那可不是吹的,一聽希哥要開幹,瞬間整出30萬,30萬正規軍,就問你希哥怕不怕?2.哥是永久中立國,哼哼,滅我,吐沫星子變成河流。輿論都可以壓倒你

妥妥的平頭哥啊


1995sky


對於這個問題,以前有一些非常理想化的回答。把瑞士描繪成了世界唯一的淨土,在戰爭年代似乎是一個天堂。不過近年來隨著二戰期間的檔案資料逐漸解密,醜陋的一面開始被揭露出來。

首先,談一談傳統的理想化回答。第一,瑞士作為一箇中立國,在當時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並且得到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認同。瑞士在對外關係上至少在表面上還是對得起中立國這個稱號的。第二,瑞士是一個國防動員能力非常強的國家。瑞士雖然國小人口也不是特別多,但是國防動員能力很強。在中世紀瑞士就是著名的僱傭兵來源地。國民有非常好的軍事素養,戰鬥能力強。這意味著德國進攻瑞士的話會付出很慘重的成本。第三,瑞士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不是很適合進攻。瑞士以山地為主,進攻起來難度大,防守的成本相對較低。

其次,對以上的理想化因素逐一進行反駁。歐洲傳統的中立國,除了瑞士以外還有比利時。但是德國卻進攻了比利時。這說明中立國身份本身並不保險。國防動員能力強不代表德國就一定不能把瑞士侵略下來。而且,如果德國能把瑞士控制住,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優質兵員,反而會獲得巨大的戰爭收益。地理因素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從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再次,談一談真實歷史當中的瑞士和德國關係。實際上瑞士雖然在名義上作為中立國不參與當時歐洲大國爭霸,但是在德國崛起之後,背地裡實際上和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骯髒交易。根據現在解密的政府資料,瑞士政府當時在私底下和德國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其中包括為德國政府提供金融服務,物資採買服務。尤其是瑞士的銀行還為德國政府提供了很多猶太人的資金情報,為德國政府收繳猶太人財產提供了協助。向來以保密著稱的瑞士銀行業在這個時候卻沒有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瑞士政府和瑞士銀行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從本質上看,實際上是德國政府的匿名代理人。德國政府當時確實也需要這麼一個角色,所以才對於瑞士特別包容。德國政府之所以選擇瑞士,除了瑞士作為中立國政府有這個先天優勢之外。還因為瑞士本身有這樣的技能。再加上瑞士境內生活了相當數量的日耳曼人,他們使用瑞士德語。這讓種族主義情緒十分高漲的納粹政府相對來說更為信任瑞士。

最後,綜合來看,德國當時之所以不對瑞士採取軍事行動,所謂的理想化的因素髮揮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其實就是上面的兩條,瑞士已經在私底下成為了德國的奴僕,德國出於血緣因素,特別信任瑞士,僅此而已。那種把瑞士理想化的言論並不符合真實歷史。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光彩,很多瑞士人自己也不願意提起那一段往事。


用戶4325101516


德國在二戰時為什麼不打瑞士?它有錢且已被“團團包圍”

1938年3月12日時任德國政府,為了達成所謂“德意志民族”大團結的計劃,毅然出兵佔領了同樣是“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鄰國奧地利,瑞士北部完全被德國抱住。

1940年5月,當英法密集開會討論,如何讓德國人停止擴張,並讓其將吃掉的波蘭吐出來之時。德國毅然在5月10日向英法聯軍發起猛攻,併成功於6月22日逼迫法國臣服,打的英國狼狽逃回本土。

隨著法國的戰敗,瑞士的整個西南邊境也被德國咬住,加上在瑞士東南邊境跟其接壤的意大利是德國的盟友,瑞士基本陷入了德國的“團團包圍”之中。

然而縱使德國在二戰中將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主要歐洲國家都武裝佔領了,卻自始至終沒有對瑞士進行武裝進攻,而當時瑞士彙集了歐洲絕大多數民間資本,對於打仗缺錢的德國來說是個“肥羔羊”。

1815年結束的維也納會議中,瑞士苦於不想再經歷拿破崙戰爭中,作為小國的它被大國肆意玩弄的悲劇命運,積極爭取了一個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根據這個永久中立國的身份,瑞士向整個歐洲社會宣佈,不管以後會不會再發生像拿破崙戰爭這樣波及全歐洲的戰爭,瑞士將不會在政治上傾向任何一方。

與此同時正因它這個中立國的身份,在其國土上滋養出了一個特殊的經濟形態“私人銀行業”,17世紀由於歐洲各大國間戰亂不斷,出於保護自己財產安全,英國、意大利等大國的富豪們。

紛紛將錢帶入了局勢相對穩定的盧森堡、瑞士等小國,隨著資金聚集的越來越多,這些小國出現了一種“私人銀行”業務。當19世紀瑞士獲得永久中立國身份之後,其在客戶心中的安全指數持續攀升,使其成為整個“私人銀行業”的主力國家之一。

1934年瑞士政府頒佈《聯邦銀行法》,從國家層面給“私人銀行”們背書,,允許客戶以任何形式的方式匿名存款,同時私人銀行需承諾,不會洩露任何“金主”的身份。

正因國家都出面背書,瑞士“私人銀行業”在二戰爆發前,成為了歐洲的“私人銀行業”巨頭國家,儲存著大批資金。當其他歐洲國家相繼淪陷於德國之手後,瑞士的資金儲存總量更是達到了歷史之最。

至於為什麼面對擁有大量資本的瑞士,德國選擇了“手下留情”,雖然原因有千千萬萬個,但有2個核心原因必不可少。首先瑞士的中立被稱為“武裝中立”,雖在戰爭中不偏向任何一方,但並不代表沒有自保的能力。

當時瑞士總人口只有4000,000人,卻在二戰期間動員起了850000名士兵嚴陣以待,這些士兵藉助瑞士是處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將瑞士護衛成了一個巨大的碉堡。

同時山地讓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幾乎毫無用武之地,若德國強攻瑞士付出的傷亡代價將是百萬級,而這對於德國來說是承受不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一個不到100萬級的傷亡,就讓它喪失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而除了自身夠硬外,德國人需要瑞士當溝通渠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雖然德國跟英法水火不容了,但跟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依舊有著經濟往來。

然而由於英國憑藉自己的“海上霸權”,基本封鎖了德國和美國直接對話的可能,瑞士作為一箇中立國家成為二者溝通不可缺失的橋樑。

所以在美國沒參戰前,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說,德國保留瑞士比佔領瑞士更好。後來美國在1942年初參戰,德國當時已陷入了蘇德戰場,根本無力再集結百萬級大軍硬磕瑞士。


袁載譽


如果我是德國的高層。

你看向一個地方,瑞士。

可以攻打瑞士嘛?可以。

有能力嘛?可以。

瑞士是英國人的盟友嘛?不是。

瑞士是紅色蘇聯的戰友嘛?也不是。

攻擊瑞士理由大幅度降低。

瑞士是誰的盟友?誰也不是,又是所有人的盟友。

瑞士是世界銀行,其特殊地位加上歷史上受承認的中立國地位,讓其在二戰中獨善其身。

就好比你玩遊戲就非得殺npc嘛,pvp和pve才是玩點啊。

那人種呢?瑞士說德語的都一大堆好嘛,你是想日耳曼人自相殘殺嘛。

而且瑞士的義務兵制度和本身軍工實力並不弱,如果攻打,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而且這塊硬骨頭只在於防守,他並無主動出擊德國的意義和能力。

那我身為德軍高層為什麼要攻擊一個對自己還算有點好處,攻下還要傷亡一堆人。

就像瑞典一樣,保持著中立但可以為德國人提供礦石,前後左右都是德國的勢力範圍,自身實力又不夠看,那還費什麼勁佔領他們?

並且瑞士沒有石油,礦產也不多,在資源上都沒有吸引力,別人怎麼搞你。

為什麼要搞你一個可以全民皆兵的周圍被軸心國勢力包圍的內陸小國啊。

這是政治中立、歷史中立、地理中立、和武裝中立的統一啊。


歷史區的旅法師


二戰時,德國幾乎擊敗了整個西歐。瑞士成了國中之國,它四周的國家(法國、奧地利、意大利)都被德國征服了。瑞士的銀行業高度發達,許許多多的富豪因為瑞士銀行業的高度保密性,而向瑞士銀行存入大量現金,這個趨勢在一戰和二戰的動亂時期更加明顯,這使瑞士儲存了大量現金。佔領瑞士意味著擁有了鉅額的財富。那麼為什麼德國不打瑞士呢?有三個原因:第一,瑞士有強大的國防實力;第二,瑞士的私人銀行業;第三,瑞士自然資源匱乏;第四,瑞士的中立國身份可以充當德國與美國貿易的橋樑;第五,瑞士的國家工業配合德國戰爭機器

原因一:瑞士有強大的國防實力

二戰期間,瑞士對於德國的進犯是有充分準備的。瑞士雖然只有400萬軍隊,但實行全國總動員後,居然瞬間組織起一隻60萬人的龐大軍隊。這隻軍隊不光數量大到令德國忌憚,而且裝備也是非常精良。瑞士在當時有著先進的軍事工業,德國、美國都要從瑞士採購一些武器,瑞士有些武器的先進程度甚至超過了強大的德國。另外瑞士地處阿爾卑斯山區,易守難攻,也使得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也無法展開,不能發揮閃電戰的優勢,進攻瑞士要付出百萬級別的傷亡。所以瑞士在二戰中倖免的最重要原因還是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



原因二:瑞士的私人銀行業

瑞士政府於1934年頒佈《聯邦銀行法》,以國家的名義保護私人銀行,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在瑞士銀行匿名存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洩露客戶的任何消息。這使得原來就活躍的瑞士私人銀行業務迅速發展,瑞士銀行在世界各地富人眼裡的期望值迅速升高。在二戰期間,多個國家淪陷後,瑞士銀行的存款更是達到歷史頂峰,成為歐洲銀行業巨頭國家。瑞士牽扯著上層社會眾多人的利益,這之中應該也會包括不少德國決策層人物,他們都有可能在瑞士存有鉅額資金。一旦瑞士被佔領,辛苦存下的錢就要打水漂了。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德國進攻瑞士的計劃,這是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影響力絕不可忽視。在各種利益的牽扯之下,德國一直未能下決心進攻瑞士,這至少是部分原因。


原因三:瑞士自然資源匱乏

瑞士地處阿爾卑斯山脈,常年積雪,當時條件下能夠用的自然資源非常有限。即使能夠挖到能源活著其他礦產,也很難運出去。所以,從這方面說,佔領瑞士的好處不多。另外,瑞士國土面積狹小,就算不佔領瑞士,德國也能夠饒過它去進攻其他國家。這麼看來,忽視瑞士比花力氣去攻擊它來的划算。

原因四:瑞士的中立國身份可以充當德國與美國貿易的橋樑。

二戰時英國皇家海軍實力還非常強大,德國的海上出口幾乎被英國海軍封死了,德國想從海上去跟美國做生意已經沒有可能。所以在美國參戰前,德國要想從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買到一些必需品如武器的原材料、食品等,就要有一個合適的平臺,而美國迫於英國的壓力不可能直接跟德國做生意。而由於瑞士宣佈自己是永久中立國,理論上它既可以跟軸心國做生意,也可以跟同盟國做生意。所以中立的瑞士,恰好可以充當美國與德國的橋樑和中介。


原因五:瑞士的國家工業配合德國戰爭機器

瑞士國家雖小,但他的工業體系很大很先進,特別是軍事方面的一些零件和醫藥企業,這些與德國形成了互補。再加上瑞士積極響應了德國的需求,就是說德國要買什麼,瑞士就給什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國進攻瑞士的可能性。因為即使不打瑞士,它也會配合德國,更不會威脅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