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尋石後記

一次終生難忘的旅行總是值得回憶。

2017年7月21日午夜2時,隻身一人與素不相識的國內“極友”在北京機場會合,一同飛往莫斯科,踏上了北極之旅。這是一次探險之旅,我們將穿越巴倫支海,在北冰洋上破冰航行,一路向北,直到找不到北,抵達地球之巔N90°的北極點。同時,這也是一次北極高峰論壇,因為船上有8位世界級的專家與我們一路同行,依次進行北極地質、氣候、動植物、生態環境、人類探險史等方面的講座與互動。除此之外,對於個人而言,在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名“極友”和128名船員當中,我算是唯一的賞石“專家”,也是一次私密的尋石之旅。

北極尋石後記

圖一:50年勝利號

說明:“50年勝利號”是世界最新最大、最先進,更是世界上唯一一艘可以直接抵達北極點的核動力破冰船,總功率為75000馬力,船長159米,船寬達26.5米,最大破冰厚度2.8米,一次核材料灌注可用5年。冒險家們只能在短暫的夏季才能登上這艘破冰船駛向北極。


一、北極的行程

經過七個半小時的飛行,於早上抵達莫斯科,一天的短暫瀏覽後,於傍晚時分飛抵位於北極圈內最大的港口城市——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城市西南部矗立著一座北緯68度58分、東經33度03分的標誌塔,表明這座城市已經深入北極圈300多公里。第二天,瞭解了這座英雄城市在二戰期間為保衛家園、全民皆兵,英勇抗擊法西斯入侵,浴血奮戰40個月的悲壯歷史。晚上五點多,我們登上了全球唯一一艘提供到北極點探險旅行的核動力破冰船——“50年勝利號”,於是開始了北極“奇幻之旅”、“探險之旅”。此時,正值北極極晝期間,沒有夜晚,全是白天。

北極尋石後記

北極守望

北極尋石後記

母子情深

北極尋石後記

獨行者

北極尋石後記

曬太陽

整整3天3夜,我們一直在北冰洋上破冰航行,7月25日當地傍晚時分,終於抵達了地球之巔——N90°北極點。夾板上的慶祝活動,簡短而熱烈;第二天一整天,船長祝詞、因紐特長老的傳統鼓、登熱氣球、北極點跳水、拍照、烤肉……紀念活動豐富而多彩、新奇而刺激。

北極尋石後記

圖三:北極點留影

北極尋石後記

圖四:北極點跳水

北極尋石後記

圖五:北極點熱氣球

北極尋石後記

圖六:北極點慶祝儀式

二、北極的地理

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游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只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天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同時,狼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動物得以存活。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

北極尋石後記

圖七:北極夏季氣候仍然多變

北極尋石後記

圖八:北極浮冰

北極尋石後記

圖九:北極群島上的鳥

三、北極的群島

登上50年勝利號,我們就一直在北冰洋上航行,手機沒有信號,彷彿與世隔絕。唯一能夠登陸的就是位於北冰洋巴倫支海北部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經地質學家介紹,這個群島只有在氣候和冰雪允許條件下才能登陸和探險。

北極尋石後記

圖十:登陸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

群島由191個島嶼組成,大部分是月球隕石坑,因火山活動形成桌狀高原廣佈,氣候嚴寒,屬北極荒漠帶,85%的地面有冰蓋,無定居居民,是北極科學考察基地,1957年始建北極觀測站和地球物理觀測站,1873年奧匈探險隊到此,並以奧地利國王法蘭士·約瑟夫一世命名,是北極熊、海象和眾多北極鳥類的家園。島嶼四周海域佈滿厚薄不一的海冰,群島上有活火山、冰河等地質地貌。這是一個充滿早期極地探險戲劇色彩和英雄氣概的地方,群島上遍佈著種種遺蹟、紀念碑和十字架等等,都是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的證物。島上荒涼、原始的景色具有無與倫比的美麗,它們遺世獨立,寧靜安和,是全世界最遙遠、最難抵達的群島之一。

北極尋石後記

圖十一:北極的景色

北極的夏季只有短短的兩個月,植被卻頑強地生長著。這些花兒,看著令人驚喜和陶醉,雖然短暫,然而燦爛。

三、北極的石頭

7月29日,終於可以登陸了,心中一陣竊喜,畢竟可以尋到石頭,不然會遺憾終生!之前,分組搭乘直升機,空中俯瞰了壯麗的北極冰河、50年勝利號破冰航行及北極地區的壯觀景象。

在俄羅斯國家地質公園4名安全警衛荷槍實彈警戒下,我們在昌普島(Champ Island)規定範圍內進行了短暫探險,而我則不顧一切,如飢似渴地尋石撿石,幾次越過警戒線而被警告。

在該島山坡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岩石球體,據地質專家介紹,這些岩石球形成於白堊紀時期,距今大約2億年左右,當時地球上橫行著恐龍,且第一代暖血動物也開始出現。這些所謂的“惡魔的寶石”主要位於山谷上端,直徑最大超過2米,最小僅有1釐米。在苔原區,充斥著無數暖水溪流,灌溉著花朵、苔蘚和地衣。

經仔細觀察,島上的石頭大致可分兩類:一是山上的,基本屬於風化巖,比較粗糙,密度較小,經過搬運、滾動,形成球狀風化石;二是北冰洋岸邊的,大都是經風化、搬運後沉積下來的卵形硅質岩,比較細膩,密度較大,上面可見不規則圖紋。在島上,很多經過搬運、滾動後形成卵狀石,是砂岩的球狀風化產物和現象,火山爆發後附著一層黑黑的火山灰。球狀上面有氧化鐵的附著物、細小圓形孔洞、被風化的白色鈣質。

島上的石頭球體,表面鑲嵌著一小塊堅硬的鵝卵石,足以說明球形石是自然結晶而成,將鵝卵石包裹在球體表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北極尋石後記

圖十二

北極尋石後記

圖十三:北極也有賣石頭的

北極尋石後記

圖十四:北極的太陽

據船長介紹,目前全球抵達北極點的探險遊客約2萬人,中國約2千人。我,有幸成為其中之一。經過為期16天的行程,8月2日凌晨順利返回北京,圓滿結束了人生中最難忘的尋石、探險之旅。

注:文中所有圖片由溫德坤所拍攝


注:七位同行專家

1.法蘭西斯女士:美國自然保護委員會主席,美國北極研究會主席,地質學家,前阿拉斯加州副州長。

2.雷莫博士:美國人,氣象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氣象學院教授,

3.大衛:因紐特長老,印第安鼓製作人。

4.阿蘭.錢伯斯:英國探險家,徒步北極點及南極。

5.詹姆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攝影家。

6.克里斯蒂娜,墨西哥人,攝影家,美國國家地理專職攝影25年。

7.保羅.尼克倫:美國人,克里斯蒂娜第二任丈夫,攝影家,,美國國家地理專職攝影10年。

8.約翰:英國人,加拿大長住,摩托車環球旅行家。



北極尋石後記

溫德坤:原大連公路工程集團董事、副總,現中國觀賞石協會主席團副主席,中石協產業研究專委會秘書長,中石協造型石專委會常務副主任,遼寧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大連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大連弘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大連弘道文化會館館主,觀賞石國家一級鑑評師,高級價格評估師,《石友》雜誌特約撰稿人,國石網《石界》特約撰稿人,《尚石》雜誌特約編委。


編 輯:頡佩佩

美 編:楊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