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的本義並非生殖器!來自郭沫若錯誤觀點,最早是祭祀用的俎

早期學者對甲骨文的稱呼有“龜甲”“契文”“卜辭”等,但這幾種稱呼今天來看並不準確。“龜甲”強調的是文字載體,雖然目前甲骨文是以龜甲為主,但也有牛骨、鹿骨、虎骨、兕骨甚至人頭骨;“契文”強調的是用刀刻畫,但甲骨文也有用硃砂、墨塊材料寫成的,當時可能已經發明瞭毛筆;而“卜辭”雖然也是甲骨文的主要內容,但也有記事文字、表譜刻辭和刻字練習,所以還是以“甲骨文”稱呼為宜。

一條完整的卜辭一般包括敘辭、命辭、佔辭、驗辭四部分。敘辭記錄占卜的時間與執行的貞人、卜人;命辭記錄占卜的內容;佔辭記錄商王的意見;驗辭記錄的占卜事項的結果。如今天台灣“中研院”史語所還收藏一塊帶卜辭龜腹甲,內容是“甲骨卜,,貞婦好娩嘉。王佔曰: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甲申卜,,貞婦好娩嘉,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見《殷墟文字丙編》247)。

這兩段話的意思是,甲申這一天時,卜人主持占卜,問婦好是否順利生孩子?商王在看了卜兆後,說到底是丁日還是庚日生吉利呢?當天,卜人又問,婦好生孩子不吉利嗎?過了三十一天後,甲寅日果然應驗。為什麼不吉利呢?因為生了個女孩。最後一句就是“驗辭”,這是在占卜之後加上去的。不過,商朝這麼多王,那這個“王”是誰呢?從一個“王”字當然是看不出來的,這就涉及到甲骨文的分期斷代與歷史考證。

“祖”的本義並非生殖器!來自郭沫若錯誤觀點,最早是祭祀用的俎

從1928年即是王國維去世第二年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進行殷墟考古,直到1937年進行共計15次的科學發掘。這十五次科學發掘共獲得有字甲骨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骨2200片,此外還有刻辭牛頭骨1個、鹿頭骨2個、牛肋骨1個。與私人發掘相比,科學發掘明顯有諸多優勢,第一是保存的完好,第二是出土的明確;第三是集中的著作。這都為後來的甲骨文字釋讀、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1933年,參與殷墟發掘的“彥堂”董作賓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根據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項標準對甲骨文進行斷代。

董作賓把殷墟卜辭分為五期,其中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為第一期;祖庚、祖甲為第二期;廩辛、康丁為第三期;武乙、文丁為第四期;帝乙、帝辛為第五期。這相對於王國維的論點又更進一步。此外,董氏在1945年還出版《殷歷譜》,依據祖甲、帝乙、帝辛時期的祭祀卜辭總結出商代“周祭”制度。何謂周祭制度?簡單說就是商王對先王、先妣輪流進行的五種祭祀,以十旬為一個週期,週而復始地進行。

“祖”的本義並非生殖器!來自郭沫若錯誤觀點,最早是祭祀用的俎

周祭制度的發現,提供了一個大體明確的商王世系表。這個世系表大體能夠印證《殷本紀》的記載,從而證明商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也給我們補充了一些新的史料,比如除了先王的名號,還提供了先妣的名號,商湯(大乙)配祭的是妣丙,她就是商湯之後大丁的生母;還對傳世文獻提供一些新的解釋,比如商王名號中天干十日的含義,從甲骨文明顯可以看出,實際上這是先王祭日的名稱,在每一旬中彼此不重複,“上甲三報二示”就是典型。

當然,周祭制度也提出一些顛覆性的認識。

比如《殷本紀》中我們都知道,商湯太子太丁早卒,由太丁之弟外丙、中壬先後即位,再傳給太丁之子太甲;但是在周祭卜辭中,受祭的先後順序卻是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其中只有卜丙無配祭先妣,可見是旁系先王,與文獻的外丙一致。但這裡的關鍵並非是沒有中壬,而是大甲即位居然在卜丙之前!大丁是否早逝不得而知,但很明顯大乙、大丁、大甲三代是祖孫相傳的,似乎證明“嫡長子繼承製”在商初已經出現,而並非文獻的“兄終弟及制”!

1930年和1931年,“鼎堂”郭沫若相繼發表《卜辭中之社會》與《甲骨文字研究》,標誌甲骨文研究進入綜合論史時代。

“祖”的本義並非生殖器!來自郭沫若錯誤觀點,最早是祭祀用的俎

唐蘭稱郭沫若“發其辭例”,更多是指其1933年的《卜辭通纂》與1937年的《殷契粹編》。實際上,郭沫若對甲骨文研究最大的貢獻,還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古文字。郭沫若稱自己“就諸家所已拓印之卜辭,以新興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社會的古代”,如在《釋祖妣》中,郭沫若聯繫到早期婚姻,認為“祖妣”是“牡牝”的初文,來源於生殖崇拜;如在《釋臣宰》中,郭氏又聯繫到奴隸社會,認為“臣”是首俯目豎的奴隸、“宰”是屋下執事的罪人。

郭沫若早期曾把商朝視為“金石並用時代”與“氏族社會末期”,在這樣理論先行的情況下,其不少釋文遭到質疑。最著名的一個案例,就是他認為“祖”的本字是“且”,而“且”象徵的是男性生殖器,這實際上正是受到所謂“生殖崇拜”的影響。實際上,“且”的本義很可能只是一種切肉、載肉用來祭祀的架子(即“俎”的初文),引申為受祭的祖先。原始生殖崇拜可能會影響到商朝造字,但不能看見商朝文字倒推一定受到原始社會影響。

但總體來說,郭氏對於甲骨文研究貢獻仍然傑出,並且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陳夢家先生總結郭沫若甲骨文考釋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在於一字一詞的發明,而注意卜辭文法結構;其考釋的字不全是對的,但大體上是正確的;王宇信先生也說郭氏是“第一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來指導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的學者”。這都使郭沫若先生不僅僅是一個古文字學家,更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