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菜根譚》採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於一體;它似語錄,卻擁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它似隨筆,卻擁有隨筆所不及的整飭。它是一部文辭優美、含義深邃的讀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鍊人之意志、催人奮發向上的中國文學作品。

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近日,我在研讀《菜根譚》的過程中,竟也從中咀嚼出了很多教育的智慧: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教育之道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經常聽聞一些教育家說要激勵孩子,我很贊同這種做法,確實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長遠看來,總是激勵、表揚、誇讚,而無引導、教育,乃至適當的批評,久之,“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當一個人在家裡學校裡總是一帆風順,其實未必是好事,這就說明這個環境對他太包容,當有一天他走入社會,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就會碰壁。

所以作為教師或家長,當然要激勵學生,表揚學生,但更要批評教育學生,甚至是對學生要進行一些挫折教育,才會真正教育出有德、有識、有才、有信念的人才。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此言甚是。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2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心態之道

疾風怒雨,禽鳥慼慼;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經常看見一些教師和家長,要麼怒氣衝衝,要麼愁眉苦臉,要麼唉聲嘆氣,要麼鬱鬱寡歡。這樣的老師上課,總是發火,大聲喊叫,把學生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哪還有心思好好學習,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也會看見這樣的老師,一見面就如沐春風,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師生是平等合作互助,在歡聲笑語中,在激烈爭辯中,在師生會心一笑中,我們感受到了師生的和諧,春風化雨,用樂觀自信睿智和學生譜寫了一首和諧之歌。

前後對比,發現差距就是一個心態,所謂“疾風怒雨,禽鳥慼慼;霽日光風,草木欣欣。”我認為:生氣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很多老師對學生犯錯沒有什麼智慧的辦法,只好付諸於發火生氣憤怒,其實這樣不但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還把自己身體氣壞了,對誰都不好。

那些名師,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不信就去看一下魏書生、李鎮西、丁榕這些名師是怎麼對待學生犯錯的。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3

閒時吃緊,忙裡悠閒——時間之道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一到學期即將結束,就會看到兩種教師。一種是忙的要死,自己很著急,也把學生折騰夠嗆,這些教師大都是平時太閒在,一到考試就著急,抓緊時間補課學習,因為心裡沒譜;一種是很悠閒,不緊不慢,因為心裡有譜,平時把該做的都做到了,沒有什麼可著急的。

後一種教師做到了“閒時吃緊,忙裡悠閒”,所以心裡有底,能夠優哉遊哉的面對一切。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對自己的時間規劃的很好,對自己這一學期的目標和計劃很有規劃,心裡有數,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這樣按照計劃,能夠做好一切。

否則,就是平時悠閒,一到考試就緊張,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效果還不一定好。當老師多年,我也發現那些教學成績好的老師一般都不是那種一到考試就硬逼孩子的人,反而大都是“閒時吃緊,忙裡悠閒”之人,我想,這也就是他們為何教學成績好的原因吧。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4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成長之道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其實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自省和反思。作為一名教師或家長,終日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靜下來細細思索教育的意義和方法,難免會處於迷茫困惑之中,對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得過且過,以致喪失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只有當我們靜心回首反思自我時,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真諦。有些人一輩子就這樣,沒有任何長進,總是自己那一套,即使是錯的很離譜,這是很悲哀的。

所謂妄心,就是心裡有烏雲,就是自己心裡有錯誤有障礙;只有改正錯誤去掉障礙,才能真心淨現,一片光明,沒有煩惱。

有些人一輩子痛苦,卻沒有解決之道,沒有從自身去尋找答案,沒有自省和反思,沒有成長和進步,其實這樣的人活一天和活一世有何區別。

唯有靜心,才是狂喜的藝術。唯有通過自省反思,使自己真正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最後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我們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也才能夠獲得人生的幸福。

可見,自省反思,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5

心胸開闊,恩澤綿長——包容之道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恩。

做教師還是做家長,要嚴厲,但不要嚴苛。過分的苛求,會產生不好的後果,會讓孩子對我們有不平的牢騷。而要使孩子能夠受益最大,能夠銘記我們的教誨,那麼我們就需要對他們有深厚的恩惠。

我們要嚴厲的去教育,但是嚴厲的背後是愛,是激勵,是關注。如果嚴厲的後面是冷漠,是斥責,是批判,是兇悍,就成了嚴苛。這樣不但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應,讓孩子記恨我們。

所以,一定要在嚴厲和嚴格之間把握好一個度。教育是一門藝術,應該理性、長遠、正確的去做。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6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名師之道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滅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普通老師和名師的差別就在於:普通老師都被眼前利益所困,而那些名師則能夠看得長遠,擺脫世俗偏見的困擾,擺脫考試成績的束縛,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超脫於周邊環境的小圈子,擺脫世俗利慾的誘惑,能夠靜下心來,排除干擾,踏踏實實的,教書育人,真真正正的讀書做學問。這樣,反而使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走得更快。

作為一個老師,要克服利慾的誘惑,擺脫世俗的枷鎖,才能夠步入名師之流。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7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管理之道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犯太嚴厲的毛病,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顧及到孩子是否能夠接受,過度的批評責罵,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要求太高,拿過高的標準來要求他,他做不到,反而讓他絕望,失去了興趣。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有合理的要求和標準去教育他們,不可過低,更不可過高,使他們能夠跳一跳夠得著。不同的孩子,要定不同的標準,不可一概而論。

教育是一個慢工細活,需要每一個家長,每一個老師,全心全意的投入去做。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8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制怒之道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最近身邊發生了幾起教師管教孩子的惡劣事件,讓我對教育產生了深深的反思。那些老師對待那些不守規矩的孩子,非常氣憤,動手打了孩子,反而讓自己受到牽連,家長不依不饒告到教委,最終教師受到處分,甚至個別教師被辭退。

這裡面當然有孩子的原因,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沒能夠很好的用合適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沒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老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一個老師,首先保護好自己,如果我們遇到不好的現象,就很氣憤很生氣,失去理智,就會給自己帶來災難和麻煩。

所以,教育好孩子之前,先教育好自己;降服孩子心裡的惡魔之前,先平復自己的情緒。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9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學問之道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重德,為眼前花。

讀書,就要讀聖賢之書,讀經典之書,才不會枉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作為一個教師,就要愛學生,愛教育。

教師和醫生,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職業,一個庸醫,害人一陣子,但一個庸師,會害人一輩子。

作為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首先要做到,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方為做人、做學問、做教師的模範。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學生去做到,那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作為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成為人之楷模,學之風範,方為人師。否則,不讀書,不學習,不模範,那就只能是一個教書匠,是一個庸師了。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0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工作之道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當今時代,物慾橫流,人心不古,這就導致很多教師迷失了自我,在各種世俗面前丟盔卸甲。辦班賺錢,外面兼職,急功近利,不用心教書,不用心育人,自然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也很難教出好的學生。

當今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還僅僅守著以前的那點學問和方法,是很難在新時代立足的。

一個教師,首先是一個學習者,然後是一個研究者,最後才是一個教師。排除一切外來的干擾,潛心學問與教學,尋找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師道。

做最好的自己,研最佳的學問,成最棒的老師。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1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名師之道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做一名教師,可以很偉大,如孔子、釋迦摩尼、耶穌、蘇格拉底、王陽明等,都是教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們都做到了,成為了萬世師表,人中龍鳳。

做一名教師,也可以很卑微,一世庸碌,蠅營狗苟,無所作為。

我們也許做不到孔子如來般之偉大,但是也可以桃李滿天下,用自己的德行、知識和學問去改變別人,乃至改變人們的生活。寫出幾本好書,教好自己的學生,成為人之楷模,相信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卓越的老師了。

人之一生,倏忽而逝,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能夠做出點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枉為人師,枉活一生。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2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相處之道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作為一名教師或家長,尤其要注意做到寬嚴得宜,勿偏一方。做人,要仁厚寬容,做事,要謹慎認真。

對待學生,要親切而包容,嚴格而和藹,這樣才能讓學生親近你,喜歡你。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待教學,只有嚴謹認真,不可出現差錯,精研學問,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對待學生,如果總是冷峻嚴酷,批評指責,這樣不但讓自己處於不利之境,更難讓你的學生欣賞你、喜歡你、敬佩你。

做一名教師,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要目光遠大,更要活在當下。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3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研究之道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磨礪、探索、成長,不但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做的事,也是每一個教師應該踐行的原則。優秀的教師,都是在困難中不斷摸索,在懷疑中不斷考證,在問題中不斷追問。

不要認為只教給學生知識就可以了,更要教給學生的是對知識的好奇和興趣,對真理的質疑和追問,對世界的探索和鑽研,對科學的創新和改變。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學到真學問,才能得到真本領,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14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成聖之道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衝淡,而不可偏枯;操字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應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座右銘。

教師之使命,責任重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影響一生,慎之又慎。作為一名教師,在氣質上,要恢宏廣闊,海納百川,不可過於粗野狂放,不守規矩;在思想上,要思維縝密,嚴肅認真,不可思緒雜亂,心緒不寧;在生活上,簡單寧靜,不耽奢華,不要過於單調而失去情趣;在言行上,光明磊落,真誠坦蕩,不可偏狹激烈,自私狹隘。

做教師,做到這種地步,人中龍鳳,世之師表。師道山高,師者永存。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期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閒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人生隨著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譚》裡的教育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