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將誕生6大商業機會(必讀)

作者 | 陳春花

來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當整個疫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想,我可以做什麼?


作為一個管理研究的人,我很清楚,我能做的就是要跟企業在一起,去理解企業面對的挑戰和困難是什麼,然後給出我的一些研究和判斷。


1、核心是要依靠企業自救


在危機的面前,無論作為個體還是組織,我們都有選擇的機會。我們可以在巨大的危機之下奮力前行,正如那些最美的“逆行者”一般,選擇直面危機,選擇戰勝危機;選擇認知危機,選擇超越危機。


事實上,危機一直都在。如果企業只能在順境下,自己熟悉的世界裡,以及在可認知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增長,獲得績效,這本身就是一種危機。


為此,我在新書的封面寫下這段文字與大家共勉:對於企業來說,危機非偶然,或早、或晚、或大、或小,總會遇到。


應對危機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核心還是要依靠企業自救,能夠正確認知危機,做堅定的領導者,展開有效的行動,銳意自我變革.....正是這些行動,幫助企業度過危機,成就卓越。


任何危機都一定會帶來巨大沖擊,所以關鍵不是衝擊帶來的變化,而是能否去認識和理解這些變化。


企業應對危機的生存之道就是極速改變認知,超越經驗通常意味著勝利。


2、如何認知這一次危機?

1、我們生活在兩個平行的世界裡


我們生活在兩個平行的世界裡,一個是在物理上隔離的世界,另外一個是因為數字化、互聯網技術,我們生活在一個永遠在線的世界裡面。

我們能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危機的情形?


能不能夠真正地去理解信息?可不可以讓自己與這樣一個危機環境有理性、清醒的相處關係?能不能夠讓自己真正地理解危機帶來的變化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是我為什麼要把極速調整認知作為應對危機的第一個策略的原因,恰恰就是由於我們今天所面對危機的複雜環境和它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2、在危機中尋求答案


在這一次疫情危機當中,我自己比較深的感受是,它對經濟的影響大概是從4個方面來判斷的。


1)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外部國際環境更嚴峻


2)當下經濟對消費刺激和服務業的依賴度更強


3)在線及數字化技術驅動的行業高速發展


以創新帶來的新增長在這一次危機中也被顯現出來,這也是其中一個我們要關注的問題。


4)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這就是我們面對整個經濟,面對我們的發展,要有的基本認識。企業如何面對危機展開自救,企業如何能夠在危機當中自己找到成長的路,我們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的宏觀背景下來理解。


3、堅信增長才是最要的


在這樣一個基本前提下,我們看看企業到底用什麼方式能夠真正面對危機,找到自救的方法。


我關注到三家企業,一個是京東,一個是攜程,一個是新東方。如果它們熬不過去,有可能就在這一次危機當中被淘汰,但是這三家企業沒有被危機阻礙發展。


京東恰恰就是在非典時期找到了做電商的可能性。


而攜程因為堅持面對危機,不輕易放棄,在內部煥發出自己巨大的能量,通過學習培訓以及員工的努力發展,反而在非典結束後的半年上市了,而且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一家企業。


新東方也克服了這些困難,併成為今天一家行業領先的企業。


我選擇這三個企業,其實是告訴各位,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堅信增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它們認為增長不受環境的影響。


當事情飛速發生已然失去控制,唯一的方法,其實就是讓自己靜下來。


我給的第一個策略就是你要極速調整認知,也就是你必須清楚知道怎麼樣去理解這個危機。急速調整認知,我們所要調整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哪些是我們必須調整的認知的部分?


3、面對危機,要極速調整五個認知

1、認知一: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


我想通過一些案例來跟大家討論。非典的時候,阿里巴巴因為一個員工被感染,不得不全員接受隔離,包括馬雲在內。阿里巴巴宣佈所有員工都回家工作,而且要完整隔離12天。


在這12天中,馬雲和他的員工很好地跟這個不確定性相處,他甚至建議員工跟家裡人說,任何一個人接到電話,拿起電話的第1句話都要說,“你好,阿里巴巴”。


所以在那12天當中,客戶打給阿里巴巴的電話聽到的有時候是老人的聲音,有時候是小孩的,有時候當然也是他們的員工的,但是聲音都非常美好,都是“你好,阿里巴巴”。


在12天的隔離裡,他們的客戶並不知道阿里巴巴全員是在家辦公的,所以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業務。


甚至在淘寶正式上線的儀式當中,馬雲因為隔離在家也沒有能夠到現場,可是正如他期待的那樣,淘寶的確帶來了阿里巴巴的一個全新高度。


你如果有能力去認知這個危機的時候,你就有能力可以跟它相處。


2、認知二: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這句話,其實是源於我更早的一個研究。我曾經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冬天的作為:企業如何逆境增長》。


通過研究,我深刻感受到優秀企業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區別。一般的管理者,會在環境好的時候強調自己的經營業績,在環境不好的時候強調業績受行情影響;


而優秀的管理者,會在環境好的時候承認環境提供了幫助,當環境不好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必須接受將環境作為條件而非藉口,並依然保持整個經營的好態勢。


其實就看能不能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優秀的企業如攜程、喜家德餐飲。


3、認知三: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


數字化帶來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變化的速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不確定性。


正確地認知危機,是指能夠持續靈活地去適應,能夠不去討論預測是否正確,而是要求自己動態應變。這才是你必須掌握的能力。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夠進化去應對,你就可能變得非常被動。


如何學會進化應對?真正優秀的企業會在4個方向上訓練自己:


1、訓練自己不斷進化,去應對變化


2、在動態中尋求與變化最佳的響應模式


3、憑藉其不斷進化的能力


4、讓危機轉化為新的發展機會


好的企業開始採用計劃應對的方式,比如青島的特銳德。在大家還在判斷到底什麼時候能夠復工時,特銳德就開始採用“在家上班,在群上崗,在線培訓”的“新開工”模式;盒馬鮮生率先推出“共享員工”的應對計劃。


4、認知四:自我調試心態


這就回歸到我們每一個個人,尤其是管理者個人上。每個人的穩定性和狀態都會影響到整個組織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和狀態也是組織戰勝危機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所以我們應該有“自我調適心態”的認知改變。


我的自我調適方式其實要求做到“四心”:同理心、平常心、積極心和信心。


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看待你所面對的情況。


平常心,就是能夠專注於正在做的事,自然而然地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


積極心,就是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就會有好結果。


信心,就是在對自己正確評價後,產生出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感。


5、認知五: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這句話其實也是我最近幾年對自己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當遇到巨大沖擊時,核心方法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你才能接受危機和挑戰。你必須以自己最大的定力去接納變化,與變化共生。


華為在過去的發展歷程當中遇到過幾次大的危機,但是它每次所採用的方法都是要求把自己做好,包括2018年、2019年的大危機。


那其實是一個超級強國以國家的力量在合圍一家企業,但華為依然沒有受干擾,繼續自己強勁的增長。


任正非很明確地說過:“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美國政府做的事不是我們能左右的。”這恰恰就是我們要分享、要學習的東西,一種認知的能力。


4、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在危機到來的時候,商業停頓下來,企業最大的難關就是現金流。


我主張在疫情期間挑戰極限式地去降低成本,其實是說這要比平常降低成本的力度還要更大。


我們其實一直希望企業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其實是成本管理的能力。因為在企業當中,如果你沒有能力讓成本貢獻價值,它只能是一種損耗。


挑戰極限式降成本,其實是意味著把很多不必要的浪費要減掉,包括需要特別注重資金的效率,資金要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去。這意味著幾件事:


第一,所有的浪費都拿掉。其實管理中浪費是很多的。這一次疫情,我相信大家會發現,你可能不用出那麼多的差,開那麼多會,去那麼多聚會,在外面耗那麼多時間。可以把這些浪費的成本完全減掉。


第二,虧損的業務要砍掉。以前寬鬆的時候,某個業務虧損一下也沒關係,未來還有機會。但危機到來,已經沒有什麼現金流的時候,這些業務都要拿掉。


第三,儘快找到業務流。減掉一些東西,還要增加一些東西,其實就是產生當期的現金流進來,增加一些動作。


5、逆境中企業要靠員工

而不是靠裁員


我的觀點是,在逆境中企業如何生長,是要靠員工的,而不應該靠裁員。


如果認真去理解一個公司的管理架構和成本的模型,你會發現員工並不屬於成本的概念,員工決定著這幾件事:


第一,員工決定著企業的成本。如果員工的產出高,創造的價值大,整個企業的成本其實是低的。


第二,員工的貢獻決定了公司的品質。公司的產品、服務好不好,其實跟總經理、董事長沒啥關係,真正接觸顧客的是員工。


第三,員工決定了公司的效率。某件事情反應快還是慢,老闆再急,如果員工不動,事情就是不能推動。


在危機中,核心是能不能讓員工的能量釋放出來。


就像這一次,很多餐廳或零售都停頓了,但是有的員工開始當直播員。他們上抖音、快手賣出的貨,比在線下做店員賣的還要多。你想想這個能量的釋放,之前可能要找個網紅來,現在全體員工都是網紅。


所以,裁員並不是我們在危機當中首選的策略。如果本來就冗員,可以優化。但如果裁員是因為危機去裁,我是非常反對的。


6、企業如何提升“自身免疫力”


在經濟環境發展比較好,或者比較平穩的時候,對於企業的挑戰和衝擊沒有那麼大,所以企業只需要做好自己的運營,提供好的產品或者服務,有自己的核心能力,總體上會表現出較好的經營結果。


但是一旦遇到危機的時候,考驗企業的要素變了,就如武漢疫情中,自身免疫力好的個體抗風險的能力就強,企業也是一樣,在危機時要看企業自身的免疫系統。這個免疫系統包括:


穩健的財務,尤其是良好的現金儲備;

良性的業務結構;

有質量的規模;

成本能力;


優秀的領導者以及上下同欲的組織成員;還有良好的顧客關係以及價值夥伴;跟上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跟上技術變化的趨勢。


對於企業如何提升“自身免疫力”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明確的,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瞭解,一個免疫力好的企業,至少在核心業務基礎上建立4種能力:


1、領先的市場核心能力;

2、盈利能力比較強;

3、具有較強的抗競爭力;

4、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穩固的財務基礎。


所以在日常運營中,需要圍繞這4種能力展開,幫助企業強化自身的免疫力,當衝擊來臨時,具有強免疫力的企業會更有韌性和抵抗力。


7、疫情後,誕生6大機會


經此疫情之後,會誕生很多新的商業機會,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領域:


1、智慧城市。圍繞智慧城市運行的相關領域,會產生新的商機。


2、在線模式。在線模式將廣泛地應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消費端,線上娛樂、遊戲、教育、知識付費等,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3、新工作模式。本次疫情中,字節跳動、蘇寧、華為等企業都選擇了遠程辦公,而釘釘、企業微信的協同辦公工具業務也是爆發式增長,經此疫情,遠程辦公會成為大量的企業或者行業的選擇。


4、大健康領域。人們的保險意識將得到加強,對保險的需求將加大,人們將增大對保險的支出,同時,保健品和保健食品將有大的市場需求,衛生、醫療、保健、保險,大健康領域將蓄積更大的發展能量。


5、線上線下融合。無論是零售業,還是圍繞著商業所展開的物流配送、社區服務等領域,都將會有機會。


6、AI與大數據領域。AI技術與大數據技術嵌入的領域同樣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