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明朝嘉靖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37年,湖北武昌的鄉試正在進行,主持考試的是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璘。很多人對顧璘可能並不熟悉,他被稱為一代才子,後來對他的評價裡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有知人鑑”,就是善於識人

這次考試,他對一個人特別的關照,而這個關照並不是提拔獎掖,也不是給他透露考題,而是讓他落榜。這個被特別關照的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居正,這時候的張居正只有13歲。

顧璘第一次見到張居正的時候,就被他不凡的談吐震驚到了,並由此與他成為了“忘年交”。這次考試,張居正的表現也是不負眾望,雖然他是考生中年齡最小的,但是考卷卻答的非常漂亮。當考官把擬錄取的名單交給顧璘的時候,顧璘把張居正的名字給刪去了。

顧璘對考官說:張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將來一定會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但是,13歲就讓他中舉,這麼早就進入官場,將來不過是多了一個官場上風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對國家其實是一種損失。不如趁他現在年齡還小,給他一點挫折,讓他多經歷一些。

鄉試結果一公佈,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江陵才子”居然落榜了,這給一直順風順水,心高氣傲的張居正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但是,他並沒有抱怨,也沒有試圖去找自己的“忘年交”求情,經過一段調整後,張居正很快重新振作起來。張居正後來當然沒有辜負顧璘的一番苦心,成為一代名臣,主持了明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改革。明白了顧璘的良苦用心之後,張居正把他作為自己一生最感激的人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人生就像熬湯,火候不到難免就會夾生;拔苗助長只能獲得最初的驚喜,而過度的獎勵只會害了對方。

我們身邊可能並沒有那種被公認為天才的人物,但是總是不會少了兩類人,一類是“聰明人”,一類是被生活打擊的失去了動力的人

對於我們很多公認的聰明人,他們總是能想出很多出人意料的主意,總是能提出很多人從來沒想到過的想法,但是,如果你把時間維度放長一些,你會發現,這些人最後真正能成事的少之又少。我前邊的稿子裡也寫過,少年得志是人生第一大悲,因為少年得志很容易讓他失去了耐心,天然的以為自己就是比絕大多數人強,他做什麼事一帆風順,一出手就能夠解決,才是正常的狀態。這種心態的變化,也讓他陷入了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認知,有時候他寧願不去做一些事情,就是因為做這些事情會顯得自己不夠聰明。其實,很多時候,成年人和孩子的心理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能被人一眼看到,或者說一眼看穿的聰明,可能都不是真正的聰明。

而對於第二類人,也就是被生活打擊的失去了動力的人,是沒有經歷住各種可能是偶然的打擊,而打擊會讓他徹底的否定自己,他們平常可能很“正常”,但是一旦遭遇困難,習慣性的退縮,害怕面對問題。

最近有朋友找我聊《鶴唳華亭》這部電視劇,抽時間看了幾集,看到彈幕上很多人都在痛恨黃志忠扮演的皇帝,對太子太過於刻薄無情。其中一集,羅晉飾演的太子問皇帝,在他眼裡,自己是什麼?幾集之後,讓太子監國的時候,皇帝回答了這個問題:你什麼都不是,就是這個國家的儲君。

大家在看的時候,更多的是從父子親情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而對於皇帝而言,這裡既有親情的因素,又有家國的未來,其實,他是在訓練未來的接班人。如果從訓練未來的接班人角度,溺愛或者把太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可能於家於國,於太子本人,可能都會是最慘的結果。因為太子一旦繼位、柔弱無能,很難駕馭得住群臣,而在各方的暗流湧動之中,他就很快會成為一個犧牲品。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有的領導,喜歡一個人,想提拔他,反而,很多時候是先疏遠他,先把他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為什麼?考驗他是否能夠承受挫折。

一帆風順是最可怕的經歷

,沒有過面對挫折,沒有過從高峰跌入谷底,就不會明白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就不會對人性有深刻的認知,對人性沒有認知,任何管理都會最終失敗,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而在管理中,如果不懂得恨要剋制,愛憎分明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對你都是偽善,都是表演給你看的。所以,我們面對很多領導,就像《管子》裡所說的: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就是你完全搞不懂他在想什麼,他對你的態度是什麼。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可能只會看表面的態度,而老油條們多會說一句:老狐狸。老狐狸們是真正明白了,喜怒不形於色,愛憎偏要反著來的道理。

我們很多人特別容易陷入“公平陷阱”,我們總是認為付出就會有回報,我們把這種關係理解為一種線性關係,就是說我付出了60分就要得到60分對應的回報,付出100分就要得到100分的回報,而實際生活中,我們想要得到的回報遠遠大於對應的付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覺得公平。

實際上,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什麼公平可言。如果你總是在追求那些馬上就能兌現的所謂的即時的公平的回報,而你覺得那些不公平的人,也就是你覺得付出少而回報多的人,在此之前可能都經歷了極長時間的“

不公平”,因為他們懂得先付出後回報的道理。

說到底,並不是沒有公平可言,只是你看待公平的時間維度是多少,只有100分的努力,得到的可能只有60分的回報,長期的120分的努力,得到的回報可能是200或者更多。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第一次是跳出所謂的“公平陷阱”,第二次是經歷過成功時的繁花錦簇和失意時的眾叛親離,因為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才會對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得意時的繁花錦簇,是因為你能給別人帶來利益,失意時的眾叛親離,是因為別人擔心跟你在一起會失去利益。只有這時,你才會珍惜人性中的那些美好,經歷過之後,你才會對人性更寬容,也不會再對人性有太多期待。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修煉我們心志的過程,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我們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背過。前邊說的基本都是行為,而最後兩句才是真正的結果和變化,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動心忍性”,是對我們性格和心性的磨練,然後才能增長才幹。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對於一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心性的修煉,其實就是不被自己的情緒和慾望所裹挾,這裡的慾望包括了名利,既有好勝之心、求名之意,更有現實的財貨之利。如果我們留意,就會發現,在一群人裡真正的牛人都是那些異常冷靜的人,別人喊打喊殺的時候,他只是跟在後邊,到了關鍵的時候再出手,一次性解決問題。

我們喜歡錶現給別人看,是怕別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通過猛打猛衝、出頭、鬥狠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真正的高手是能做到“智者能愚”的。大智慧的人懂得大智若愚,懂得環境危險的時候韜光養晦。“愚者不必能智”,笨的永遠笨,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孔老夫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讓自己靜下來,讓自己一身靜氣,可能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最難做,但是也最應該做到的一件事。

讓自己靜下來,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強大的力量,才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我們的心志,而心志修煉的第一關就是學會面對挫折,越挫越勇,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